7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2024年少年班录取名单公示,来自上海的12岁“小孩哥”刘尧进入名单。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刘尧是因为此前通过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校测考试,提前拿到了“高考体验券”。他所在的上海市实验学校,今年有5位同学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相应要求,即可被中科大录取。 根据公示名单,上海此次共有4名同学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分别是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刘尧、周晟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罗傲然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荣子瑜。 此前报道 12岁“小孩哥”参加高考背后:少年的他们遇到“少年班” 2024年上海高考成绩将于6月23日揭晓。今年的考生中,有位12岁的“小孩哥”引人关注,他就是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简称上实)的初三学生刘尧。 事实上,刘尧是因为此前通过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校测考试,提前拿到了“高考体验券”。他所在的上实,今年有5位同学获得这样的机会,除了年龄最小的刘尧,另有1人来自高一年级,3人来自高二年级,他们的高考成绩只要达到相应要求,即可被中科大录取。 刘尧(左二)排队进入考场 图片来源“第一教育” 6月20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校园,和4位已经通过中科大“少年班”校测的同学(另有1人生病未到场)聊了聊。听听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为何会选择中科大少年班,又如何理解所谓“神童”“天才”的光环。 如何通过选拔? 中科大少年班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及创新试点班”的简称。 根据中科大少年班学院发布的2024年招生简章,其招生对象原则上为高二年级,其中少年班面向200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考生,少年班“创新试点班”(简称少创班)面向2007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考生;少数特别优秀的高一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可破格选拔。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2024年,中科大少年班在招生方式上也有改变,往年的选拔程序是高考前初试,高考后复试,今年是高考前就进行多轮校测,并根据成绩进行了A、B、C三级分档,可获得不同程度的高考录取优惠:A档是一本线(特招线)即录取,B档是投档线下40分录取,C档为投档线录取。 考生需先在网上报名,提交材料,材料评审通过参加入围考试,通过入围考试再进入少年创新科学营,科学营又分为两个阶段,整个过程共三轮选拔。 刘尧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张呈君 摄 虽然年龄小、脸上还带着几分童真,12岁的刘尧对于此番层层选拔没有太多担心。 他认为,少年班的初选数学和物理难度低于全国中学生数学和物理竞赛,“第一轮我是考了136.5分,这个不算很高,第二轮考完信心就比较足了,最后综合评级拿到了A档。” 同样是通过少年班的入围选拔,也有同学提到了“挑战”。 高一年级的黄天嘉回忆:“校测考试今年把小组讨论去掉了,让我们对材料进行整合,有点像语文题目的概括,以及老师严肃连番追问,这部分非常具有挑战性,但能够更好地锻炼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匡兆恒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高二年级的匡兆恒直言,中科大的校测具有挑战性,题目难度都挺大的,但是自己不紧张,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与。 高二年级的周晟琪也认为中科大的校测题目综合性更强,经过三轮考核,他最终也获得了A档资格。 校测通过后,6月7日-9日,获得高考资格的5位“非高三”同学走进考场。 回顾高考三天,刘尧觉得不能算特别紧张,“因为我三模考了360分,预估中科大少年班的录取分数线在305分左右,所以我就不是特别紧张。” 其他几位同学也相对比较镇定,匡兆恒表示,“今年就是试水,如果没有考上,提前体验一下真实高考考场,明年再参加。” 特殊学制和“跨栏”计划 5名学生能跳过高三直接高考,也和上实特殊的学制有关。 自1987年建校以来,该校兼具教育教学、科研实验任务于一体,开展中小学教育整体学制改革实验,实施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十年一贯弹性学制。 学校常务副校长瞿祖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多元化课程的架构之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节奏,可以10年完成(基础教育),也可以11年、12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短的不一定10年,也可能是9年或者8年。今年年龄最小的考生刘尧小学一年级进入上实,目前完成了基础教育第7年的学习。” 同时,学校设有“跨栏计划”,即同学对某学科有了更高需求,可申请评估,跨年级跨学段学习。12岁的刘尧就是“跨栏”到了高三,与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学制,该校和中科大少年班也有较多交流。每年中科大都会有招生负责人来校讲解最新信息,上实也几乎每年都有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的学生,有的同学还会受邀回到母校分享在少年班的求学经历。 周晟琪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匡兆恒和周晟琪知道中科大少年班,就是来自学长。匡兆恒小升初阶段进入上实就读,大约初二时,看到学长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故事。 周晟琪小学一年级进入上实就读,对中科大少年班的了解同样来自学长,直到现在,他和正在少年班就读的学长也保持着密切联系。 12岁的刘尧最初知道中科大少年班,主要来自母亲的介绍。 据“第一教育”此前报道,在刘尧妈妈眼里,刘尧是一个很让家长省心的孩子,从小就“自驱力”十足。很多孩子小时候需要家长陪着写作业,但这样的情形在刘尧身上几乎没发生过。“每天晚上做作业的时候,他基本上是自己独立完成。而且他的专注力也非常好,很能坐得住。” 当被问及如何应对压力,刘尧表示,除了自学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他的兴趣爱好还包括阅读科幻小说,这也成为了他的解压方式之一。 同样是解压,黄天嘉喜欢做数独,也喜欢跑步,他家附近有一个小花园,有一条长300米的小步道,每天都会去跑个三四圈。匡兆恒和周晟琪都爱踢足球,周晟琪也会偶尔玩游戏减压。 黄天嘉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对待玩游戏,黄天嘉的态度是:“大家也不一定要对它弃如敝屣,如果时间控制得当,对我们的压力算是一个比较好的释放。” 家庭支持也是这些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支撑。刘尧的父母是双职工,自学课程的同时,父亲也会为刘尧提供一些知识讲解方面的帮助。黄天嘉的父母都在机场工作,“我想做什么基本上都会让我去做。” 匡兆恒在高考第一天考完数学后有点不开心,因为平时数学成绩好,他对数学的期待值较高,父母先来宽慰,帮他稳定情绪,再鼓励后面的学科好好考,同时有针对性地找到问题的症结并进行沟通。 少年班是“神童”集聚地吗? 从1978年中科大创办首届少年班至今已46年,由于招收的学生年龄小、智力超常,这些孩子常被称为“神童”“天才”,受到部分家长的追捧和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 少年班培养的人才,毕业之后,既有成为社会精英栋梁的,也有一些泯然众人,关于少年班热度下降、“不香了”的观点也屡屡在社交媒体出现。 中科大少年班是“神童”和“天才”集聚地吗?已经初选入围的同学们怎么看? 老师们身着红色T恤为刘尧加油 图片来源“第一教育” 刘尧表示:“认为少年班的学生都是神童我觉得不是很准确,从中科大的选拔看,难度其实比不上全国中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竞赛难度,少年班更多是招收年龄小的人,不一定是非常厉害的。” 至于为什么要报考,刘尧幽默地表示:“主要考虑到可以不用再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高中数学和英语知识基本上都掌握了,语文的知识稍微少一点,但是对后面的发展影响不算太大,如果直接去少年班读大学,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谈及今后的规划,刘尧表示还没有决定好,他主要对数学和物理感兴趣,中科大的优势是第一年不必选专业。 高一学生黄天嘉认为,中科大少年班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可以跟着大牛的院士们学习,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中科大少年班也不一定是神童,有兴趣有理想,想在科研方面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可以来尝试。”在黄天嘉看来,参加中科大少年班的考试不仅提升知识,最后的面试环节也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很好机会,“我认为还是非常值得尝试的。最后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其实也不一定是神童,只要努力都是有可能的。” 谈及热度下降,黄天嘉分析,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的出路,有的留校继续科研,与外界接触比较少,影响自然也比较小,可能大家还没看到。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创业,作为小公司可能初始阶段知名度也没有那么高。 经历了中科大少年班的考试,匡兆恒认为,“这里的确是一个需要天赋的地方”。他表示,虽然“天才光环”比起四十多年前褪去一些,但依然是考生进入名校、师从名师的畅通路径之一。 周晟琪也坦言,刚听说中科大少年班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比较牛。”亲历初选之后更新了认知: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对于综合素质要求更加高了。 智力之外,社会情感能力如何提升? 对于外界认为的上实也是培养“神童”的地方,校长徐红并不赞同,她表示,学校是在不断探索学生潜能开发与个性成长的最佳结合点,“提前孕伏、螺旋上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课程支持。 有人认为,少年班的学生虽然智力上达到了大学水平,但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尚有欠缺,社会交往能力也有待加强。 瞿祖芳介绍,学校对毕业生跟踪研究后发现,10年一贯弹性学制的学生学业是达到了高校的要求,但是在社会情感能力这一块,略有缺失,所以他们在课程设置中也进行了精心安排。 参加中科大少年班考试的上实学生:匡兆恒(左一)、周晟琪 (左二)、刘尧(右二)、黄天嘉(右一) 受访者供图 “我们除了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还有两类课程,一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学养课程,二是注重特长发展的个别化特需课程。特需课程融‘学生特需、教师特备、学校特供’为一体,纳入了很多的社会考察以及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等内容。”瞿祖芳表示,以艺术体育为例,上实初中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弹钢琴、跳舞、溜冰、游泳等,特色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在社会情感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 6月23日高考成绩发布后,中科大少年班还将陆续进行录取资格确认,高中学段的几位上实同学都表示,如果最终能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会选择在学校住宿。 年龄较小的刘尧则表示,如果被录取,家人也会跟他到中科大所在的城市安徽合肥,有亲人在身边陪伴照顾,他不担心有太多生活方面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