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后,我们的门诊变得非常忙碌;开学一个月,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很难住进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林红,近期在《三联生活周刊》上发表的一篇口述文章中如是说。 该文章发出后,“开学一个月儿童精神科爆满”话题便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这样“一诊难求”是否普遍存在?开学后是否是青少年抑郁症高发时期?如何看待抑郁症低龄化?对此,红星新闻采访了相关专家。 曾因退学无果烧掉校服 追访13岁抑郁症女孩:一年治疗后仍需就医 国庆节后不久,现年14岁的女孩小芳,就在妈妈黄女士的陪同下,走进了湖北一家心理诊疗中心。早在2022年,小芳就被确诊为中度抑郁伴重度焦虑。 今年3月,黄女士曾向记者讲述了女儿罹患抑郁症前后的情况。此前成绩优异、懂事可爱的小芳在去年升入初一开启住校生活后,生活和学习习惯出现了较大转变。 黄女士告诉记者,从初一上半学期开始,她便频繁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得知小芳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不合群,后来出现无故翘课、成绩下滑等情况。这些情况的突然来临,让黄女士束手无策。黄女士回忆,女儿升入初一后,就萌发了退学的想法,甚至一说到上学就恶心呕吐,并经常就退学的事情和父母发生争执。去年5月的一天,小芳再一次提出退学遭到父母拒绝后,小芳走到小区的垃圾桶旁,点燃了自己的校服。 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小芳的恢复情况如何?10月25日,红星新闻再度与黄女士取得联系。她告诉记者,自去年8月小芳正式接受抑郁症治疗后,在药物和心理师的帮助下,小芳恢复得不错:“至少能走进教室听课了,虽然还是有些不合群,也没有对学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据黄女士介绍,在初一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小芳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参加了考试,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对黄女士而言,“这说明女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女儿的抑郁症病情却在今年8月的暑假有所反复。黄女士回忆称,刚放假时女儿情绪很好,但越临近开学,加之堆起来的作业,女儿又出现厌学情绪,“一段时间又像过去那样,夜里悄悄哭,一整天都不说话。” 开学后,眼见女儿的情绪又开始沮丧,黄女士就带着女儿来到上述心理诊疗中心复诊,希望女儿能再次适应校园生活,尽快从这场持续的“情绪感冒”中剥离出来…… 儿童心理门诊日均接诊量300左右 专家:全年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 那么,开学后的青少年心理门诊科,是否真的人满为患? “开学后的确会有一个小高峰,门诊接诊数量会有小幅度提升,但并不是人们想的有巨大增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玉明告诉红星新闻,之所以称之为就诊小高峰,是因为儿童心理门诊从全年来看都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 周玉明解释称,以安定医院为例,儿童心理门诊的日均接诊量在300左右,无论是开学前还是寒暑假,每天的门诊基本都会被挂出去,“一般要来看门诊,患者都得等一星期左右才能拿到号。” 此外,周玉明还说,儿童精神科住院病房的100多张床位也同样已经饱和。他向红星新闻解释,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自残、自杀等行为,或者居家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不断加重、有严重躯体化病症,医院就会建议患者进行住院治疗。 “住院患者基本住满一个月,我们会重新考量是否需要出院,而这样的频率也同样无法满足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需求。”周玉明还提到,即便是医院精神科的特需住院部,也长年是满床状态,且大部分都是15、16岁的青少年。 因此,周玉明表示,在医疗接诊量几近饱和的状态下,开学后虽然就诊人数有波动,但就安定医院而言,并没有出现激增的情况。 “从全年来看,一般开学后不久以及快到期末考试时,就诊量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周玉明解释,之所以出现这两个小高峰,一是因为开学后,学生要从假期中走出来重新适应学校生活,或者因为新学期升入其他学校,或是要转校、开始住校等原因,对于存在情绪障碍的孩子而言,都会是一大挑战,所以这个阶段会成为孩子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 而快到期末时,因需要备战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孩子们也会备受压力,导致情绪处理过载。“当然,这些情况并不绝对,在寒暑假时也会有大量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周玉明向红星新闻解释,因为孩子放假了,这也给了他们更为充裕的时间到医院就诊。 调查称青少年抑郁风险高于成年人 专家:儿童精神科就诊患者以14-16岁为主 抑郁症低龄化正成为一项社会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抑郁症研究所等共同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等调查数据统计,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已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截图 而根据周玉明的从业观察,儿童精神科门诊就诊患者以14-16岁为主,且在近些年里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意味着更多低龄段的孩子正面临一场情绪疾病。 豆蔻年华的孩子,何以会罹患抑郁症?周玉明解释称,从学术上讲,抑郁症的诱因是遗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社会环境来看,不良的教育方式也是一大诱因。“当然,抑郁症的科普、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孩子到院确诊,所以青少年的患病率也就提升了。” 此外,周玉明还补充道:“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相比,有家族遗传史的孩子在某些条件的诱发下,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但他同时也提出,临床上更多的是一些孩子没有特定的明显压力,也没有家族遗传史,但也产生抑郁的情况。换言之,就是虽然没有特定原因激发,也有可能会产生抑郁。” 而《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调查结果也同样证实,学生抑郁症的诱因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生活习惯、睡眠不足、学习压力等。其中,77.39%的学生患者表示引发原因为人际关系,69.57%的学生患者认为在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虽然抑郁不会直接就导致自杀,但如果孩子长期不被理解,觉得很痛苦,得不到相应帮助,在家人和周围人那里得不到理解和及时的救助,就有可能发生悲剧事件。”周玉明说,抑郁从发现到治疗阶段,都需要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才能防止最后悲剧的上演。他同时呼吁,在发现阶段,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孩子的问题,不受偏见影响,也不要有抑郁症病耻感。在识别阶段能接受和直面孩子罹患抑郁症这一事实,已经能起到积极作用。 “其实很多抑郁到了休学地步的孩子,他们非常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恢复阶段或特定时期,孩子往往会生活得很辛苦,所以我们也呼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给孩子们多一些支持、包容,共同营造一个更为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周玉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