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全球蔓延,疫情何时才能结束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截至9日21时30分的数据显示,全球确诊病例超160万例,死亡病例为95569例。 新冠肺炎疫情最早暴发于隆冬时节,与之同为冠状病毒的SARS(非典型肺炎病毒)也出现在冬季,但于次年6月消匿。 这令人不禁猜测,新冠病毒是否也会随着气温升高而消失? 《生命时报》 采访权威专家,解读气温和病毒传播之间的关系。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温度、湿度对病毒传播有何影响? “新冠病毒在夏季消失是大概率事件。”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杨占秋教授表示,目前已知的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如SARS病毒、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流行时段均为冬季和春初。也就是说,冬季有适合呼吸道病毒的生存环境,病毒易大量滋生,容易感染人类。 季节对病毒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温度上。杨占秋说,目前已知的所有病毒,温度升高时,活性(感染性)都会下降。 在56℃环境下,半小时内,所有病毒都会灭活;在100℃环境下,5分钟之内,病毒便会死亡。 而在常温(25℃)环境下,病毒活性在24小时后下降,可存活1~2天,其传播力、感染性都会大幅下降。 针对新冠病毒的一些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医学预印版服务平台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温度与病毒传播存在联系,低温低湿加速病毒传播,温度上升则可能对疫情有抑制作用。 另一项针对日本、韩国、意大利、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印度、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澳大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巴西和墨西哥共16国的分析显示: 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发展情况和气温呈负相关,15℃是个重要分界点 ;低于15℃的地区,确诊人数平均值和波动程度较大,而在气温超过15℃的地区,疫情则相对得到了控制。 气温和当日新增病例相关性 样本内气温和新增确诊分布情况 《药学》杂志日前刊登的关于新冠病毒与温度、湿度的研究发现,2020年1月的武汉以及2月疫情较为严重的其他地区,都具有相似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 平均气温在5℃~11℃,平均湿度为47%~79%,且疫情暴发时间都与当地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时期重合。 这与已知的有利于冠状病毒存活的实验室条件 相似——温度为4℃ ,相对湿度为20%~80%。因此,研究人员认为,温度、湿度在新冠病毒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全球2米气温图: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 5℃-11℃的地区(图片|基于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信息2020制作) 但也有研究认为温度、湿度对新冠病毒传播的影响不大。 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的一项研究成果提示,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传播能力并无明显减弱。该研究分析了一例浴室内新冠病毒聚集性传播事件,1名男性患者在确诊前到洗浴中心洗澡,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相继传染8人。 对此,杨占秋分析,该案例发生时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由环境内病毒引起感染的概率较小,更大的可能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而感染,毕竟环境“杀死”病毒需要一定时间。 其他因素影响新冠病毒传播 杨占秋表示,除了温度、湿度,还有一些因素会影响病毒传播。 病毒密度 呼吸道病毒可在空气中传播,当病人呼吸、说话、咳嗽或打喷嚏时,会产生细小飞沫。 近距离接触时,病毒密度较大,容易致病。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如隔离病人、保持两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可降低病毒在空气中的密度,进而阻断其传播。 在通风良好、人员并不密集的室外,即使新冠病毒气溶胶能顺风传播很远,但浓度被大气稀释,传播力也随之衰减。 杨占秋提醒,现在天气逐渐回暖,户外环境渐渐变得不适宜新冠病毒的生存,更需注意公共场所内的防控措施。天气回暖后,相对于户外,室内凉爽干燥且相对密闭,更易使人感染。 因此,在新冠病毒感染者没有完全消失前,人们还应注意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不参加聚餐、聚会等群体性活动。 人员流动性 人员流动性也是影响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人流密集、交通工具较发达的地方,病毒传播速度较快。 新冠病毒之所以在国内传播迅速,也是因为它暴发于武汉这样一个交通枢纽城市,加大了疫情控制的难度。 目前,随着各国陆续采取限制人员流动的措施,病毒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势必会放缓。 不过,鉴于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病毒,人类对其了解仍有限,因此即使气温升高,防控也不能心存侥幸。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日表示,尚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必须假设新冠病毒在夏季仍具有传播能力。 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大卫·海曼博士也表示,对于新冠病毒,人类的了解还不够多,无法预测它是否随着不同天气条件而变化。“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做预测,是有风险的。” 新冠病毒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以目前中国防控情况来看,不太可能出现疫情二次暴发,也不太可能在明年出现大规模疫情 。”杨占秋表示,人们发病与否,与病毒量、人群抵抗力高度相关。 1 部分人获得一定免疫力 天气转暖后,病毒量有所下降,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阻断了病毒传播链,且一部分人已经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能抵抗感染。 2 冠状病毒宿主相对较少 有人担心,新冠肺炎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 杨占秋认为“概率很小”,因为流感病毒的适应性很强,中间宿主很多,包括禽类、哺乳类等几十种动物,每年都会通过不同宿主引发感染,如猪流感、禽流感。 就目前资料显示,冠状病毒科有几十种病毒,已知能感染人类的只有7种,其中4种只会引起轻度感冒,其余3种是SARS病毒、MERS病毒和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相比,冠状病毒宿主相对较少。 因此,每年“卷土重来”的概率不大。 但杨占秋提醒,相对SARS病毒和MERS病毒,新冠病毒更“狡猾”——潜伏期更长,症状更隐匿,更容易扩散。 虽然可能不会像症状剧烈的SARS病毒一样突然消失,但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杨占秋补充说,一般来说,病毒有“地域性”特点 。同一病毒为适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适应不同宿主,会发生不同的变异,直接结果就是致病能力有所改变,患者出现不同症状。 比如,本次疫情中,欧美流行的新冠病毒就与中国流行的存在差别,法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有味觉、嗅觉丧失和肾脏损伤等症状,与中国患者的症状不太相同。 “因此,境外输入型病例需高度重视。”杨占秋表示,目前境外新冠病毒感染者暴增,但随着北半球气温回升、各个国家和地区加强防控措施,1个月左右全球疫情形势会有所好转。”他继续说,“就目前中国采取的隔离、检测措施,只要严格落实,境外输入风险也是可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