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强迫症吗? 这些症状帮你判断 不知何时起,“强迫症“成了一个流行词。当我们反复检查工作文件,或是把未读微信消息全部点开时,都会调侃自己有“强迫症”。不过,这些行为真的说明我们有强迫症吗? 纽约百康仁德医生集团的心理专科医生江姿谊(Alice Jiang, DO)指出,强迫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不是依靠几个简单的行为习惯就能下诊断的。一般强迫症患者有两大特征: 一是有强迫观念,也叫强迫思维。这是一种不恰当地出现在头脑中的冲动或渴望,而且它会反复出现、持续存在,会引起明显的焦虑或烦恼。 常见的强迫思维包括:强迫性怀疑(如怀疑是否管好门窗和煤气)、强迫性回忆(如反复回想自己是否说错话)、强迫联想(看到某种事物会莫名产生负面的联想)、强迫情绪(如担心自己受到细菌侵袭等)。 二是强迫行为。这是患者为了应对强迫思维而不得不执行的重复行为。这些行为看似让患者暂时减轻焦虑,但于此同时往往加强了强迫症。 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洗涤(洗手或洗衣服)、检查、计数等等。 江姿谊医生指出,一般来说,强迫症患者在这些症状上花费的时间非常多,通常每天会多于1小时。而且这些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明显的焦虑和烦恼,并且明显损害个人、家庭、学业、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和效率。 例如有些强迫症患者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总是担心自己接触病毒。他们一旦摸到门把手等“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长时间、反复洗手,甚至不吃不喝也要把外衣、内衣全部洗乾净,才能够稍稍放心。 江姿谊医生说,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儿童阶段,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强迫症状。在这一时期,孩子经常会固执地按照自己认为对的顺序来摆放物品或是做事情,如果不能达成目的就会哭闹。但这并不意味著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发展为强迫症,随著年龄增长,大部分人会不再纠结“秩序”。 江姿谊医生强调,虽然现在大家常拿“强迫症”开玩笑,但也要正视这一病症的痛苦。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强迫症,大家一定要及时接受诊断。根据病情的轻重,医生会建议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或是通过“暴露反应预防法”等心理治疗,让患者对容易产生恐惧或厌恶的东西“脱敏”,从而放弃强迫行为。 江姿谊医生目前在百康仁德旗下诊所看诊。地址:布鲁克林61街749号504室(749 61st St, STE 504),电话:(718)366-8828;地址:法拉盛友联街38-08号13A室(38-08 Union St, STE 13A),电话:(718)362-6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