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观察:当下机遇,要合力紧抓不放,构筑区域共同体提升竞争力;当下挑战,要大家一致行动,共同克服。 最近,来自长三角14座城市的规划系统负责人在上海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记者留意到,一些城市来沪的为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显示出对这次会商的重视。 十四城正在谋划一件大事。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浮出水面。内容“新意”满满,要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等方面破题。未来,上海大都市圈将推进区域创新走廊联动融合建设,从上海出发,最慢90分钟、最快30分钟可达其他13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城共同坐在一张桌子上编制规划,这种形式在国内也是首次出现。就在这一次次交流当中,一张史无前例的、涵盖11.4万平方公里和1.1亿人口的超大尺度跨省域空间发展蓝图,开始清晰起来。 十四城规划系统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一边调研一边交流想法 戚颖璞 摄 一家人要一起创业 从今年1月开始,十四城轮流做起东道主,每月召开一次都市圈规划编制会议。短短5个月,大家已经一同走访了南通、宁波、宣城、上海和苏州。 规划系统相关负责人调研宣城“一地六县”协调合作区 戚颖璞 摄 编一套规划,为什么要14座城市坐在一起聊? 如此密集碰头,不是为了走过场,也不是形式主义。经过近三个月的跟踪采访,记者发现:要把上海大都市圈画在一张图上,远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张图已经到了不得不画的时候。 当前世界城市经济竞争,越来越多表现为城市群或都市圈之间的竞争。代表中国,上海大都市圈确有实力。 以上海为圆心、1.5小时交通距离为半径画圈,能覆盖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盐城、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宣城。这十四城共同组成的上海大都市圈,GDP总量达18.28万亿元,接近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法国,以全国1.2%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4.5%的经济体量。 从经济数据看,上海大都市圈无疑是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区域之一,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相对完整,成员城市个个出类拔萃。就拿行事风格素来低调的江苏泰州来说,它虽然不临海,但海洋经济规模位居江苏省第一,船舶工业总产值更是占据全国四分之一。 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又面临种种挑战。置于全球坐标系中,与美国纽约都市区、日本东京都市圈、英国大伦敦地区等顶级城市群同台竞争,上海大都市圈在创新能力、产业链韧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更难的,在于跨界合作的复杂性。由于缺乏一张完整统一的规划蓝图,上海大都市圈在跨省域合作方面并不十分顺畅,一些重点项目、重大战略落地较难。 “在跨界的地方,大到发展定位——这座城市想做生态,那座城市想做产业,常常无法调和;小到建设诉求——不同地方间的建设标准各异,建设时序有别,都会导致矛盾分歧。拿一条跨域轨道交通来说,我们在图上能够画得连通,实际上却连不起来。”规划联合编制团队成员、同济规划院空间规划院院长朱郁郁说。记者了解到,由于空间协同治理手段不足,上海大都市圈现有的21个协同单元,整体开发强度不到50%。 可以说,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恰如它的发展态势,在国内是前沿的、没有先例和答案的。而在经济要素充分流动和联通的今天,上海大都市圈早已“同此凉热”:当下的机遇,需要14座城市形成合力紧抓不放,构筑区域共同体,提升整体竞争力;当下的挑战,也需要大家通过一致行动,共同克服。这个过程用创业来形容并不夸张。 平等协商不回避碰撞 2023年,上海规划资源系统主要领导主动“走出去”,带队拜访兄弟城市。今年,十四城一起“走出去”,一月一城,一月一讨论。 碰头的过程,正是大家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过程。 每次开碰头会,生态话题总是热点:“好风景怎么注入好产业”“生态产业有哪些门类”“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又有哪些”……虽然生态塑造在都市圈规划中起至关重要的底层作用,但记者发现,不少经济发达城市对增加生态管控有些顾虑,担心会对未来发展造成新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