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300余万阅读量,6小时1550余万阅读量…….这样的流量数据,来源于上海一群感染科医生组建的科普平台。 5月26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带领的团队收获了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也是“科学技术普及奖”类别中唯一的特等奖。 三年多来,张文宏带领阮巧玲、王新宇等团队成员,始终坚持着对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和健康生活进行科普,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之外,经常通宵翻译写作,致力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增强信心,与抗疫中的伪科学作斗争。 团队工作照 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将日历翻回到三年前,张文宏还清晰地记得,2020年1月初,媒体开始有一些报道。1月10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然而此时,大众对于这个病毒是否存在非常严重的人传人仍不清楚。 当年1月16日,央视等媒体不断报道来自武汉的消息,当时的病例数只有几十例,所有的情况仍是未明的。此时,上海输入了第一例病例,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发声,公布了对新冠疫情的第一个指南。 “世卫组织始终与中国政府站在同一立场,对全球抗疫持有类似的意见,认为全球是一个抗疫共同体。所以,对这一抗疫思想进行科普,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1月16日,张文宏团队连夜把世卫组织的指南翻译成中文,在1月17日0点22分发在了“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上。 部分科普产品 这篇题为《最新指南!WHO 2019 新型冠状病毒指南(中文首译版)新鲜出炉!》的文章在发布8小时后,阅读量突破了300万。紧接着,1月18日,张文宏团队又发布了《WHO:大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6小时后阅读量超过了1550万。 “从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抓住适当时机,第一时间回应公众需求,发布大家关心的科学数据,非常重要。”提及科普在疫情中的重要性,张文宏反复提及了时机和速度,“老百姓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过了一周再回答,那肯定不行。”在他看来,只有让科普跑在营销号和谣言的前面,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此后,围绕疫情走向、粪口传播、气溶胶传播等关注焦点,“华山感染”接连推出30多篇原创文章一一进行解读。“你觉得闷?病毒也被你闷死了啊。”这样简洁明了的科普金句更是深入人心。 也正是因为科普的力量,张文宏的身份从一名一线感染科医生发生了转变,他更多地走向台前,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医生”,也招来不少人的疑问:为何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科普工作? 张文宏 “事实上我在上海市定点医院救治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张文宏坦言,除了救治工作外,他还加入到预防组工作中,但专家们都意识到疾病靠“治”已经太晚了,最好的方法是“防”。 张文宏把抗击新冠肺炎比作一场“人民的战役”,因为“医生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科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把我们很好的防疫策略和公众进行沟通,如果强制性地去说不许出去、出去必须戴口罩,或者出一个布告说现在疫情期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都待在家里两个星期不要出去,但是道理没讲清楚,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下去。” 部分科普产品 疫情期间,张文宏团队还出版了《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冠病毒》,目前发行量达到110多万册,并翻译成了意大利语、波斯语、法语、日语等出版。上海专家组也组织出版了《2019新冠病毒病》,这是国际和国内第一本关于新冠病毒病的书,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行。张文宏介绍说,这两本书都没有收取版权费。 此后,《张文宏教授再支招新冠疫情常态化下健康生活》《病菌简史》《2019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和《张文宏说传染》等科普书目又陆续出版,发行总量逾140万册。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张文宏也认为,如今一些“二阳”或者“查漏补缺”首次感染的情况不应该过分影响经济社会生活。不过,对于抵抗力较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人、肿瘤患者和孕妇等脆弱人群,张文宏建议仍要重点关注,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未来,张文宏团队的科普工作仍将继续,从结核病线下科普、肝病防治、探案疑难感染病例、旅行与感染等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各方面,推动着大众科学知识储备增加,和自我防护意识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