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

热度 1已有 880 次阅读2022-7-6 01:50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


有视频的本文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特色,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谢时臣,(1487—1567年后),字思忠,号樗仙,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承袭了文、沈画派的文人传统,不仅善画,而且能诗词,工书法。强调画面中文学修养和意趣等画外功夫的表达,而在绘画技法上则能兼吴派的沈周和浙派的戴进、吴伟之长,出笔有魄力,“长卷巨幛,纵横自如”,作品既有恢弘的气势,又不失清新秀润,同时也注意克服剑拔弩张的刻露之病。谢氏还长于画水,江潮湖海,俱见其妙。实际上,谢时臣的绘画是对吴派、浙派两家山水的一种扬弃,他也因独具个性的画风而成为明代中叶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画家。 

《风雨归邨图》明 谢时臣 绢本水墨,纵40.3cm,横425.4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总论:此图绘台风季节风雨交加时,路人顶着风雨匆匆回家的场景。展开画卷,只见烟云莽莽,雨气濛濛,狂风大作。远山郁郁森森,如巨斧劈皴。近水波纹涟涟,似细羽轻摇。河中客船上梢公披蓑撑篙逆流行舟,桥上、路上行人荷伞顶风急步断魂,神态生动。两岸泥石树丛,错落有致,互相呼应。全画笔法洗练苍劲,豪放严谨,水墨渲染浑润,古朴清雅。整体布局,空间旷远,疏密衔接,虚实相生。该画家由于生活在南方,对台风季节风雨交加的天气有着深切的体验,故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

 《风雨归村图》是谢时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画,描绘的是渔村风雨之景,图中风紧浪急,渔人纷纷结束劳作回家。各种景物由于受到风雨的影响,产生出了不同的应激反应。风雨无形,那么在画面上如何表现其效果?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这幅《风雨归村图》就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试析之:图卷的开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的植被由于受到迷蒙细雨的影响,变得深浅不一,被风吹得飘向画面的右下方;山间的小道上有一位赶路的行人,他双手并用,费力地撑着一把伞。经过松林,便是一座小桥,有四人正在过桥,即将过桥的是一位骑在瘦驴上的落魄主人,他蜷缩着身体,举着一把破伞,衣服被雨淋得紧紧地贴在身上,跟在驴子后面的是一个童子,他一手举着鞭子吆喝着驴,另一只手用衣袖挡在头上;再之后是一位骑着驴子的文人,他戴着头巾,虽然没有打伞,却比前边那个骑驴之人显得更加淡然;最后是一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人,正在急匆匆地赶路。再往前,有五个行人正在赶路,前边的三个人,一个挑着担子,一个背着行囊,一个提着篮子,他们一边赶路一边交谈着。一位妇人正倚着院门,一边挥手一边招呼着归家的亲人。一个孩童正在风雨中嬉闹着,不远处屋檐下的一位老妇人正倚杖慈爱地望着玩耍的孩子。楼上三人正在袖手望雨,楼下一仆端着杯盘冒雨而来。图卷的末尾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岸边的树木被风吹得枝条都飘向了右边,水面被雨水敲打出点点波纹。岸边停泊着几条装饰华丽的游船,船上的男女正在窃窃私语。湖中的小船上,渔民披着蓑衣正在打鱼,一旁几个闲人正在欣赏湖景。

《风雨归村图》不但画出了各色景物在自然物候中的应激反应,而且隐晦的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其表现风雨的技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1

《虎丘图卷》明 谢时臣 纸本水墨,纵19.8cm,横210cm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该作品表现了春暖花开之际虎丘山上万木复苏的景象。柳枝迎着春风轻轻摇曳,松柏经历了寒冬之后愈加苍翠,坡地上绿草如茵。中物象远近相宜,虚实相生,层次分明。画幅自右而左渐渐推远。近景处,水面上有舟船靠岸,陆地上有鞍马行走。舟船和鞍马把来自四面八方的雅游之士送至虎丘山。他们在酒肆内谈天说地,怡然自得。中景处为全图的中心。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间,虎丘塔俊秀挺拔,巍然耸立。远景处水天一色,江中渔船忙于打鱼。

谢时臣晚年有《虎阜春晴图》画轴,亦是对虎丘写生之作,内容与本卷几无二致,极似本卷的竖版。其图画面右上角,有谢时臣隶书署款:“虎阜春晴,谢时臣写。”笔墨精细,绘画功力似在本卷之上。画末题识:時在丙申秋日,久雨困人,獨坐山齋,戲弄水墨,以適孤興。蘇郡謝時臣記    

谢时臣曾有儒学经历,故能作诗。可以说,敢与溪山写真,正是谢时臣山水画不同于当时其他苏州画家的主要原因,以至于文徵明晚年题其山水册,也称赏有加,认为谢时臣“往岁尝客杭州,又尝东游天台、雁宕,南历湖湘,皆天下极盛之处。此画虽其学力所至,要亦得于江山之助”,而文氏自惭“裹足里门,名山胜地,未有一迹,虽亦强勉图抹,不过效昔陈迹,愧于思忠多矣”。

虎丘位于苏州古城西北,山丘上及附近有多处名胜古迹。此《虎丘图卷》绘于明嘉靖十五年,是其四十七岁时作品,明显有仿沈周风格。明至清初书画鉴藏家李日华极为推崇沈周,但在观谢时臣山水画后,他感慨道:“樗老声价远在相城下,观此有骏骏欲度意。”言谢时臣虽名气远不及沈周,实际上其艺术水平却几乎有超越之势。与当时苏州文入画家足迹少出苏州不同的是,谢时臣遍游名山大川,得汀山之助,所以作品才能苍古有气概。谢时臣的山水画兼浙派和吴派的风格,吸收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又力求克服一些浙派画家剑拔弩张与刻露的弊病。此幅《虎丘图卷》,笔法苍古,墨色稳健,气格清隽高雅,接近沈石田粗豪蕴藉一路的山水风格。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2

《渔樵问答图》明 谢时臣 绢本 设色 纵28.5厘米 横26.5厘米 裱于日本 回流作品

画意: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於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奏斯者,必修其指,而静其神,始得。志在渔樵者,以此消遣,移情非浅,是曲,传自何君桂笙,古越之高人,文章盖世,无学不通,而著述之富,足冠古今,暇更以琴书自乐,绰有安道之风,愧余才疏艺劣,何幸屡荷青眼,教我良多,而奏斯曲者,不亦感君之惠授乎?按杨表正所作遇仙吟,渔樵问答等曲,作正文对音捷要谱,而是曲虽近时趋,然其用意,实深景仰,摹写渔樵,形容毕露,足为制曲师法。德松客识。

题识:    柳叶山前一浦通,不曾牧养辟西东。   催科不到渔樵地,赢得风光入画中。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肖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易,成为独立的器乐曲。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渔樵问答》题解

《杏庄太音续谱》:唐人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

《重修真传琴谱》:渔樵问答,古操也。查遗谱有指诀无音文,考琴史有文音无指诀。今配定文音入谱,使善鼓者知其曲之古淡,韵调清高。喜渔樵,乐江山,友鱼、虾、麋鹿,对明月清风,物我两忘。然微妙岂於贪徇嗜利辈能知乎?

《华山仙掌图》明 谢时臣  纸本淡设色,纵332厘米,横97.5厘米(日)私人藏。

此图绘华山仙掌峰景色。画上重峦叠嶂,溪水潺潺,仙掌峰兀立于中央,峭拔峻秀,山间古刹错落,石径蜿蜒曲折。云雾缭绕,气象幽深。画山石斧劈皴和披麻皴并用,并以湿墨渲染,树木苔点则浓墨点簇而成,画面上墨色适宜,秀润华滋。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3

《岳阳图轴》明 谢时臣 纸本设色 248x10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岳阳图轴》中的谢时臣以墨线勾勒水纹,行笔流畅,线条虚实结合,将水的动感完美的融合进整幅山水画面中,突出却不突兀,足以显示深厚功底。

与当时大多数人姑苏文人不同,谢时臣的脚步不仅仅局限与苏州周边,而是遍布山河大川之中,将山川的秀美、磅礴、宏伟、绵延,水的气势、娟秀皆收眼底,这足以冲击当时吴门文人将笔墨限于追古临古的趋势。

除了对山体描绘的熟练掌握之外,“尤善画水,江河湖海,种种皆妙。”的点评直接展现了谢时臣对水的精准把握。

只有自己真正行过的路、走过的桥、吹过的风才能化成笔下的大千宇宙、万千世界,这代表着谢时臣的绘画态度和美学思想。将浙派的硬朗用流畅缓和的披麻皴和淡墨晕染中和,既不减山体的雄强凝重,又将厚重山水中注入吴门艺术中流淌的文人诗意,使山水韵味提升,值得反复玩味珍藏。

《层峦溅瀑图》 明  谢时臣 纸本水墨  171x49cm  天津博物馆藏

不过虽然身份尴尬 ,但他笔墨上对吴门画派的吸收和传承以及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和态度,依然让我觉得值得一提。

谢时臣出生在苏州巨富之家,和沈周、文征明等一系列的姑苏文人都有艺术往来,这足以说明至少在明中期他的书画是得到过吴门巨擘的认可和赞扬的。

当然在交往中谢时臣也不可避免受到沈周和文征明等艺术影响力的浸染,笔墨里有很中正儒雅的文人之风,带有吴门画派中推崇的田园野趣和隐逸追求,有很高的吴派“含量”。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4

 《仿王蒙山水图》明 谢时臣 纸本设色 58.5X31.2cm 南京博物院藏

在山水画的创作,他多取宋人的全景山水,重叠覆压,咫尺重深,以大体量的山脉位于画面正中,从视觉上带来极强的压迫感。

画面中焦墨的粗线条,上溯李唐和郭熙,墨色对比的强烈则与戴进风格有相似性。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8.9厘米,横31.3厘米

此画描绘的是高山峻岭的郁茂之景象。但见飞瀑百丈,落纸有声。笔法粗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幅作品取全景式构图,上方重峦叠嶂,奇峰突兀;中部云岚浮动,林木葱郁,画家着力描写了画面中部的数株大树,树干用笔苍劲,树叶点染结合,一派葱郁之景象。下部飞瀑倾泻,瀑布对面的山坡之上,用笔细劲。整幅作品巨嶂大轴,气势雄伟,笔致墨韵浑然天成。表现出了夏山飞瀑的气势和壮美。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5

 《武当紫霄宫霁雪图》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198.9x98.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且并未因此丢掉他艺术中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生命精神的追求,反而是艺术生涯中的一大助力。经过前期的临摹和多方面取法之后,到中年时谢时臣从众多名家中探沉淀出自己的风格。他依然保留了对沈周笔意的传承和吸收,大多是“粗沈”一脉,技法多变,皴法、点苔、造型、用墨浓淡极富变化,层层递进,富有层次感。除了沈周之外,他笔墨技法的多样性也受到了王蒙、戴进、吴伟等诸多名家的影响,既讲究笔法的苍古,又追求风致的生发,笔意清润灵动。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6

 《太行晴雪图》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纵:231厘米,横:165.6厘米

 谢时臣尤其善于画水,在表现瀑布上有上乘功力。之外,江河湖海,种种借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不过,谢时臣在刻画局部时,有时不够精微,缺少秀韵。他的传世作品多为水墨立轴,《太行时晴图》是一幅构图饱满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石林立,树木苍翠,层崖排列有序,的确是谢时臣的传世佳作。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7

《蜀道难》明 谢时臣  设色纸本 334.8×102.4cm 王季迁旧藏

本幅属近丈巨幛,满纸见山耸岩堆,栈道迂回穿插于绝壁悬崖间,仅露左上角方寸空间得以署名,故题句亦省掉。以画中造境奇诡险峻,气势雄浑,所表现者莫非太白句中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景,取「蜀道图」名之贴切不过。他选取纵长之尺幅作画,恰好配合取题之画境。整个画面循栈道蜿蜒曲折穿插于重岩层障间向上延伸,天地皆隐于画外,云气飘荡环绕其间,袛见行旅三五成群续地沿途而上行,越接近上方,行迹越稀疏,足见山势之陡峭难行。如此布局让观者的视线随着动态的行旅游目于画中,移步而景换,似身压其中,巧妙地避免了画幅窄长直垂可能形成视线过分单调直上之弊。这种注重整体效果,又不忽略局部细节精微勾划的手法,提现了画家创作的特色,也说明了他擅于处理巨幅大幛之因由。他运笔有劲,特别见于斧劈之刚硬峭剥,加强了画中主体之山石块岩的体积感,益显沉厚坚文的视觉效果,足以支撑整个意境结构似上接天阶的布局。至于一草一木,近景行者面貌衣饰以至险水、木桥、无以笔不出诸工致,经营细意用心,处处可见,堪称其笔下之巨制。而本幅的表现手法则偏近于浙派一路,从中窥见宋画的影响。

《雪山寒溪图》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144cmx81cm 天津博物馆藏

描绘了雪霁后的山林景色。画面中的房屋楼阁、树木和山路上都覆盖了一层皑皑白雪,山石雄伟险峻,树木参差随山势崎岖而生。此作构图精致,用墨精湛,皴法娴熟。画中绘有人物三人,可以看出图中有一仆人牵驴随主出行,好似去山中求访故友或隐士,主仆二人驻足于屋舍门外,门前有一人以拱手礼相迎,此情此景,在寒山雪地之中增添了一份暖意。

题识:怪来诗思侵)入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嘉靖庚申二月花 朝苏郡谢时臣述景(怪不得你的诗作,清雅入骨思情深远,原来你家大门就对着山溪和满山白雪。)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8

《虎阜春晴图》轴,明,谢时臣作,纸本、淡设色,纵162.4cm,横39.2cm,辽宁博物馆藏。

《虎阜春晴图》是明代画家谢时臣晚年对虎丘写生之作。此画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笔墨稳健,湿墨渲染,衬托出江南春日胜迹的润郁宜人之色。图绘江南春日里山高水清、亭台楼阁、万物复苏之景色。远处高山在云雾中只现轮廓;中间亭台楼宇数不胜数,三五小友在此小聚,侃侃而谈;近处人们川流不息,各自忙碌。画中物象远近相宜,虚实相生,层次分明。画幅自下而上渐渐推远。近景处,水面上有舟船靠岸,陆地上有鞍马行走。舟船和鞍马把来自四面八方的雅游之士送至虎丘山。他们在酒肆内谈天说地,怡然自得。中景处为全图的中心。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之间,虎丘塔俊秀挺拔,巍然耸立。全图有近三十个点景人物,虽寥寥数笔,但都神态毕现、栩栩如生。譬如,近景船头有一人,手捧杂物,双腿微曲,正等船靠岸。画家把他等船的专注神情很好地刻画出来。更让人叫绝的是,画家仅用两笔就把远景舟船中的艄公和船客生动地表现出来。《虎阜春晴》的布局来看,此图既有王蒙层峦叠嶂、构图紧密的绘画特点,又有谢时臣自己的绘画特征。曲折的山间小路和弯曲的流水给画面平添了无限的意趣。这样,欣赏者的目光就可以随之缓缓上移。远处江面开阔,云气缭绕。画面轻灵生动,意境开阔,于大幅之中透露出精致、典雅的格调。

《图绘宝鉴续纂》称谢时臣的山水画“人物点缀,极其潇洒”。点景人物虽然只是山水画的点缀,不是独立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表现载体,赋予了山水画更多的思想色彩。它是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常常具有“点睛”的作用。能否表现好点景人物,是衡量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由《虎阜春晴》来看,谢时臣不愧为绘制点景人物的能手。全图有近三十个点景人物,虽寥寥数笔,但都神态毕现、栩栩如生。譬如,近景船头有一人,手捧杂物,双腿微曲,正等船靠岸。画家把他等船的专注神情很好地刻画出来。更让人叫绝的是,画家仅用两笔就把远景舟船中的艄公和船客生动地表现出来。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谢时臣_图1-9



顾绍骅于2022年7月6日星期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黄河魂的博客 2022-7-6 17:46
一睹先贤画作,穿越时空隧道!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