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顾绍骅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992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

热度 1已有 3129 次阅读2022-5-16 21:11 |个人分类:顾绍骅艺术观点与作品|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1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

 人民日报-文化栏目:http://wap.msweekly.com/category.html?catid=102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2

文章地址: http://www.msweekly.com/mobile/show.html?id=137129


【附  原文】

中国画的本源、真谛漫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  续二

【序】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上四大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唯独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绵延不断,这是我们的根。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当下,随着科技发展,便捷的出行方式,快捷的通信、资讯等等进入生活,你要记录生活,会随意拍摄一段视频,发送在抖音、快手等等平台上,毫无疑问,比绘画快捷多了,并且,随心所欲;但是,不能影响到文化传承!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时代责任;人生不应该只是“蜡烛”,而是火炬,火炬是可以代代相传,我们的文化修养传承,是心手相传、传承不息!!!而不是“蜡炬成灰泪始干”。总书记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造就理念、艺术等的不同。中国文化是'包子’文化,什么都包在里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什么都摆在表面。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以描摹客观物象为重点),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俄文艺理论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因而,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表现。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相对于中国画而言,西方绘画除了宗教,还有其他的吗?

西方绘画写实性突出——客观世界的描摹、抄袭者,越是机械的描摹,就越逼真;也就最大化地限制了人文性!我认为艺术品的思想性远远高于形式,因为,艺术品不是机械的数码照片,更谈不上有思想、有意境。众所周知,自从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西方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能否将写实风格进行到底”了。于是,在“巴比松画派”后,西方的“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成为了西方绘画的“主流”或发展方向;艺术家莫奈、梵高、毕加索的作品并非“写实主义”他的作品却倍受人们喜爱:莫奈、马奈作品的“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从世界艺术市场看:人们欣赏、推崇的并不是“写实主义”那么地“刻板”(写实主义的终极是照相机的照片效果),而是“印象主义、野兽派、抽象艺术……”如:曾经“世界上最昂贵的前十幅名画”中,没有“写实主义”。(艺术作品是反应艺术家的“心画”,是情感与世界观的真实反映;因此,不必“惺惺作态”,更不可“千人一面”。)

而在中国,从徐悲鸿的“将西方造型艺术融于中国画(放弃'白描’改为素描,追求'光影效果’……)”;虽然使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更丰富了,但却不是中国画的真谛。现在,一些“国画家”们挖空心思追求逼真——“照相机效果”,大有将中国画“油画化”的趋势。笔者认为:这是舍本而逐末也。技术手法(绘画技法)是一定的,而人文思想(诗情画意)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底蕴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中国画【辞海释义】:简称“国画”。反映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色的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世界美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超越形似而重在传神,以钩皴点染、枯湿浓淡、疏密繁简、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描绘图像景物,结构布局不拘于焦点透视,讲究色、墨、空与点、线、块的变化对比。与书法、篆刻乃至诗词艺术的紧密结合,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走向辉煌的标志

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

一、诗,中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词语言文字十分简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汉语汉字的审美潜能,在内容上对现代读者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典范作用,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也常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其次,唐宋诗词多描写自然的山川景物,蕴含的不仅仅是自觉与自然,更提醒着今人不要隔膜自然,要重视“精神”的力量,寻求如唐宋诗词中那般从容、优雅的生活态度。唐宋时期的优秀诗人在作品中直抒胸臆,人品和诗品的统一使人深受熏陶,帮助人们提高了文学素养,健全了人格。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说“返虚入浑(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意即返虚方能入浑。这个“浑(“全部、满是”之意也)”,而是更高级的无所不包极端复杂之浑。“实”就在眼前一览无余,最大也是有边际的,最满也是有限度的。只有返虚入浑,方能无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李煜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

二、文,中国古代散文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中国古代散文非常发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秦时期散文主要分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分别以《尚书》(是中国上古的一部官方历史文献,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可以看作中国散文形成的标志。)、《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尤其是《左传》和《战国策》文学色彩更为浓郁。诸子散文的代表作是《论语》、《道德经》、《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文学之美,美在言为心声的真实,美在寄情于辞的畅达。在于优美的文字,在于饱满的情感,更在于那种可以令人感同深受,从每个字体中透露出来的扑面而来。她以文学艺术作为对象,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她是一种智慧的美,引导在文学的世界里遨游,穿越历史,感知社会,了解自然,顿悟人生,这是一件多么畅快淋漓的事情啊!不体验,你永远感受不到文学的魅力所在。她是一种壮丽的美,千古江山,一观沧海;再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磅礴,描绘了涓涓溪流的娇柔;斗转星移,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越发壮美,既闪烁着先秦文化的耀眼光芒,也残存了野人记事的简单粗鲁;既记载了侏罗纪恐龙的肢体语言,也留存了抗日战争时日本步兵的火药枪械。她是一种灿烂的美,是一个时代的诠释,展现了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景观,带给人类心灵的震憾。她还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我们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聆听到这个时代前进的号角,鼓舞我们朝着时代的高峰挺进。在悠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她对人类的影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人们踏出灿烂辉煌的道路。

三、书,五千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千年从未中断,是为什么?正因为有汉字为载体。汉字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发明与使用,标志人类真正进入文明时代,成为文明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它独特的韵味。持一支墨笔,面对雪白的宣纸,心中充满着神圣的仪式感和庄严感。屏息凝神,下笔,起笔,顿笔,提笔,就在这一张一弛之间,在这一抑一扬之间,当墨汁丝丝浸染着纸张,当字形盈盈展现着优雅,美就在这其中流淌。汉字的形,有如苍山的雄伟,有如流水的婉转,有如小草的精致,每一笔精心布局,笔锋尖锐,如中国人一样,方方正正,挺立不屈。汉字的义,故时曹操得了一盒酥饼,提笔写了“一合”,众人不明,唯有杨修深谙中文之巧义。一人一口即为合。汉字之义在于理解。邹忌讽谏,大王一字“善”结束了会谈。“善”字既表现了大王的认可与赞同,又表现了大王广开言路的决心。古代人们皆愿有一子一女承思膝下,皆因一个“好”字,美好幸福之意。汉字的意,有如诗歌的悠长,又如话语的干脆。每一意细细琢磨,意义精确,内涵丰富。有的表达游子对家乡炽热的想念之情;有的表达儿女对父母舐犊之情的感慨;有的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楚有骚,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自汉字诞生以来,文学的发展就未曾停止过,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诗文家,他们又赋予了汉字新的文化底蕴。例如说草,不只是一种植物,还带上了离愁的滋味,还有雁,也不只是一种候鸟,更是思归的象征。汉字既像一位豪迈威武的侠士,更像一位温文儒雅的书生,被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被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四、画,从“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开创书画同源之说,到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隋唐乃是中国画的展开时期。隋代是山水画渐趋成熟的重要时期,著名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作品。青绿山水和金碧山水,是喜好大红大绿的浓艳色调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上层统治者喜好富丽堂皇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作为装饰,它与宫室寺院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相映成趣,这种情况,至今仍保留在民间美术中。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所产生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提出了“墨分五彩”,“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工体用拓写》)。这种绘画风格,尤其受到文人墨客和山野闲散之士的喜爱。其代表人物是盛唐大诗人、大画家王维。以王维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喜用水墨淡彩,少勾斫而多渲染,追求一种清润淡雅、元气淋漓的韵味,王维也被尊为“南宗”之祖。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萌芽唐代画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画圣”吴道子。吴道子最大的成就在人物画,但他的山水画成就也很高。他曾受唐明皇之命,和李思训一起赴蜀地写生,回来以后,在同殿壁上图写嘉陵江三百余里风光。李思训画了三个月才完成,而吴道子一天就画完了。唐明皇看了以后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他在佛寺中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张璪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大家,据说他作画时用秃笔,甚至“手摸绢素”,有时手握两支笔,一画生枝,一画枯枝。他的作品,在当时号为神品。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清代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自从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主张改变了中国画近百年来,是以西方绘画的评价标准来评判的”-------

画与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时空的融合,因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令欣赏者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创作与欣赏中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虽然,少了西画那样的“清晰、一览无余”却存有东方审美特有的含蓄、朦胧,甚至有些模糊、迷离……;这也有了“神秘感”,增强了“想象空间”,犹如:“隔纱观美景、月下看美人——越看越喜欢”,在理解“诗情”后,更能了解“其中味”。这是西方绘画所望尘莫及的。欣赏中国画当以:“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释文: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的心态“慢慢品味”;而不是当下漂亮的“中国画”只有技法,不见文化,如同无根花、无源水,和当下青年人的“闪婚”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教,《左传》有云:“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翻译为:音乐(文艺)用来巩固德行,用道义对待它,用礼仪推行它,用信用守护它,用仁爱勉励它,然后能用来安定邦国、同享福禄、召来远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快乐。】早期中国画教化的社会功能是相当凸现的。画论家们将其教化功能提升到非常重要的高度,认为其反映社会的价值标准,甚而关系到治政理国,并以此作为评定绘画的主要内容。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记载“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就准确论述了这一点。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成教化,助人伦”,这成为后世论中国画具备教化功能的直接参照。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含有道德、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人潜移默化达事明理的社会功能(而西洋画则毫无关系者也)。从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卷》、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二十四孝》图,述说中华民族德行天下,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题思想;这些故事感受自己民族庞大而厚重的人生智慧,正确理解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隐含、隐藏,含而不露,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国画的教化功能其中蕴涵着对画家的德行品格、学识修养的追求和完善。中国艺术也常常通过“以物寄情”来传达深挚的情感。中国画中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典型的以物寄情,借物抒志的绘画主题,它们作为人格情操的象征载体来寄托艺术家对于高风亮节的自我追求,观者将其作为精神审美的完善而进行体验和欣赏。

顾绍骅的艺术思想: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诗情画意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艺术感悟:一件艺术品需要彰显独特的艺术个性,具有时代精神,催人向上或积极进取;不是简单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中”,否则,艺术品的价值等同于“数码照片”(甚至于没有数码照片的“清晰度”)。

以“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为例,谈谈中国画的思想性、诗性、书法性、文学性、中国画传统技法性等等。一、中国山水诗意画——《破浪》

【题画诗】破浪一帆风,涛来势转雄。江流石不转,努力继前功。

【欣赏】呵呵,好一个“乘风破浪、一帆风顺”!在行径的途中,难免有些浪涛漩涡,有时浪涛的阻力是非常强大的:正如我们的生活与事业一样,时而会有波澜、曲折的,如果“平淡无趣”,会影响我们的“IQ”的成长。无论江流如何急湍、浪高浪大,也不会撼动水中磐石;正如我们强大的事业心、意志力一样,任凭外界的“风云突变”,也不能改变的“初衷”与目标……;只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一定会在前面取得的成绩上继续取得更多的业绩的;成功就在不懈的追求、努力中!

作品规格:100×55㎝ (三尺整纸)  纸本设色  2013年6月创作  

本诗出处:1、北宋·黄庭坚《次盱眙同前韵》诗的第七句:破浪一帆风,2、唐·宋昱《樟亭观涛》诗的第一句:涛来势转雄  3、唐·杜甫《八阵图》诗的第三句:江流石不转 4、宋·京镗《水调歌头》词的最后一句:努力继前功。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3

  二、中国山水诗意画——《财运来》
【题画诗】秋来闲兴每登临,杖藜聊复寄诗情。落木千山天远大,酣歌欲尽登高兴。

【欣赏】金秋时分,秋高气爽;我手牵孙儿外出:金秋的时刻还充满着夏之绚烂,它充实,丰捻,但它拥有生机,夏的气息还没有消干殆尽;此时,除了旷达,虚涵,疏放以及坦荡之外,就是收获啦!给人们带来了成熟的果子,粒粒饱满的粮食。瞧,果树上硕果累累,把枝头都压弯了,真可谓“硕果累累压枝低”呀!看那边,收割的人们正忙得不可开交;再瞅这边,人们把收获的粮食放进篓里,已经装了好几十篓,呵,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秋天中银杏叶的黄,尤其是在夕阳照耀下的那种色彩。在黄昏的映衬下,那种黄不是金灿灿的,黄得有些娇嫩,黄得有些含蓄。我一手策蒺藜杖,一手牵孙儿在黄澄澄、绿莹莹、金灿灿的世界里,欣然陶醉……;忽然,由远及近,从江上飘来一阵阵歌声,只见由许多圆木排列、组合成的木排队,将大山深处木材运来了;呵呵,好吉兆啊!“财运来”啦!﹙材、财谐音﹚

规格:68×136㎝ 纸本设色 2013年12月创作

本诗出处:1、北宋·王安石《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元韵》诗的第一句:秋来闲兴每登临,2、宋·陈与义《水车》诗的第四句:杖藜聊复寄诗情。3、北宋·黄庭坚《登快阁》诗的第三句:落木千山天远大,4、唐·殷尧藩《九日》诗的第七句:酣歌欲尽登高兴。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4

  三、中国山水诗意画——《探母》
【题画诗】飞腾付年少,游子怅寂寥。分甘念母慈,初度庆今朝。

【欣赏】少年时,我飞黄腾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虽然赚得“一官半职”。我每当享受到美食、好待遇时,都会想到我年迈的慈母!父亲去世得早,家乡虽然有其他哥哥姐姐照料,但是,丝毫不能减轻我对母亲的思念;于是,因此,决定将母亲接到我那里去,今天是我与母亲、家人欢聚的日子,是好日子刚刚开始的时候,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规格:136×68㎝  纸本设色  2014年4月创作

本诗出处:

1、南宋·陆游《安仁道中》诗的第七句:飞腾付年少  2、南宋·文天祥《北行第九十一》诗的第三句:游子怅寂寥  3、北宋·黄庭坚《赣上食莲有感》诗的第二句:分甘念母慈  4、宋·李刘(词)《生查子》词的第五句:初度庆今朝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5

顾绍骅作品分析:

一、思想性,以饱满的爱国情怀歌颂华夏大地上,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自豪!并尽力宣传、呐喊。

二、诗性,   就“诗意”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咏物抒情部分——“集古句”:依据画面意境来进行挑选最适合、最贴切的诗句,并且,进行重新整合、排列达到“经典”(再创造的高峰)因为,这样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再现”;这样的创作现在已经中国画家很少“为之”的,也是很高雅的(因为这样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是“高处不胜寒”。)

书法性、顾绍骅自幼随父习字,隶、楷、行、篆、草无不能;并且编撰有《破体书法谈一~七》,《“顾氏破体书法”理论及其作品欣赏》,《顾绍骅编辑 中国书法知识普及版 系列》等专题文章;其中原创文章《孙过庭《书谱》书法图片等赏读及释文 下》在360个人图书馆  阅 88417  转 840次;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23/11/3642803_593004911.shtml

文学性、《中国山水诗意画——《财运来》》作品中的“材、财”谐音取义(谐音取义是汉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从内容上看,它取材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以以数字谐音取义,以颜色谐音取义,而且还能以方言谐音取义,以意译谐音取义,以实物谐音取义……这样广泛的取材,使谐音取义所描述的对象显得生动活泼,变化多端,能适应多方面的表达需要。)

中国画传统技法性 ,以“焦、浓、重、淡、清”来表现"三远"(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是几种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和视觉效果的变化,阴阳明暗、凹凸远近、苍翠秀润、动静巨微;墨色浓淡的变化表现出无穷境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墨色的变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追求内敛、含蓄、崇尚飘逸、空灵,是时代精神的典型特征。

细思极恐:

不是危言耸听,欧美资本早就在围剿中华文化了——欧美某些政治大佬仇视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对中国有八大恨,一恨中华大一统,二恨中华举国体制,三恨中华智慧,四恨中华人口,五恨中华历史文明,六恨中华以德服人,七恨中华视死如归的军魂,八恨老百姓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与他们格格不入!:他们以“科学”之名打击我们的中医(以科学名义让中医灭亡)https://3g.163.com/dy/article/H28UL4J60529B4O3.html,中国画(中国画不科学?)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121354.html-------,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目前“中国画”在中西合璧中“乐不思蜀”(中国艺术市场混乱,全盘西化、中西合璧、“千人一面”等等),中国画的民族性内核——“诗书画于一体”荡然无存;读《陈绶祥:中国画并非水墨画》,文中提到:“当前的绘画,非常简单,不中不西,没有准则,没有目的。”这“不中不西”说明现在的中国画,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了。著名艺术收藏者郭庆祥大喊“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一堆垃圾”。民族文化自卑,导致缺失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啦!现在的“中国画”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2014年9月12日晚上八点多钟,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了 “庆祝开播八周年”的节目,节目邀请了中国画院副院长卢禹舜,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馆研究员、研究部主任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博士朱其等谈到中国画的发展时,都认为当代中国画已经“欧化”—— 考美院,中国画系也与油画系的考试科目是一样的考素描、色彩,而中国画的“必备”书法、白描、古诗词、古汉语等等全是空白……;现在,让美院教师(授)教授“题画诗”,也是不现实的……。要知道!没有民族特色“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可以被忽略,那么我们祖先创立的中国画,就会毁于一旦……;

欧美资本控制中国艺术品市场,给我们带来了文化诛心;“中国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已经变成他们的工具,让你画什么题材就画什么题材,尤其是丑画中国人的作品。---”(只买贵的 不买对的 郭庆祥:艺术界出现审美缺失)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6

  中华文化是伟大的,中华文人有傲骨:我欣赏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欣赏郭继承教授的观点:“我们弘扬中国文化其实是在维护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一个民族被殖民,其实最根本的殖民是精神上和心灵上做了奴才,一个人在灵魂深处已经把自己当做奴才,跪在别人那里,去仰视别人,这是永远也无法站立起来的;所以文化特别重要,他是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实际上不仅是为天地立心,也是为中华民族立心;所以要弘扬国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https://zhuanlan.zhihu.com/p/94667112潘天寿)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283920 ;追寻宋徽宗赵佶创立的“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也参照国画大师陆俨少“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论定,演变产生的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国学思想、诗情画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占四层,中国书法占三层,中国画技法占三层。为抛砖引玉!以古为证、正本清源,灭崇洋媚外,兴丹青本源;顾绍骅“斗胆”以中国书画学会及个人的名义,向全国及世界倡导《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7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8

感谢“360问答——书画美术(栏目)”的支持与推荐!2018年3月就带头向世界肯定和推荐了《中国画审美标准》(顾绍骅《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成为顾绍骅最敬佩的朋友之一!并在此呼吁:恳请更多的艺术社团及艺术家们能够同心同德,以顾绍骅《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彻底改变中国画“西风东渐”,甚至是全盘西化的现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康庄大道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9

题画诗,还可以使画家爱、憎、悲、愁、褒、贬、扬、弃等多种情感更加强烈地倾注于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中国画并非历史图片、写真照片;倘若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就无从说起“中国画”,充其量只能算是漂亮的废纸。“大象无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美学观念,意思是说,越是宏大和美好的形象,就越发缥缈和没有固定形象,我们推崇的是自然之美,而不是人为塑造的美。宇宙和天地很大,也很美,但它们没有固定形象,作为画家,也无法把它们刻画出来,所以,只能用含蓄的、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表现,剩下的部分,就由观者去想象了。人的想象有多大,心中宇宙就由多大。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吹响集结号!文化自信,就是要恢复一直领先于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我赞同钱文忠教授的观点:国学=国运摈弃了传统,中国画就不复存在而诗书画一体才是中国画的特征!在此呼吁:广大的文化、中国书画家及爱好者们,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画需要正本清源和把握世界艺术的话语权!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

附    延伸阅读:

1、艺术需打破认知围墙 中西绘画名作比较2、国耻待雪 文化反殖民3、题跋(题画诗)是中国画的“标准配置”4、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5、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顾绍骅浅谈中国画的本源” 在人民日报-文化栏目上_图1-10

顾绍骅于2022年4月26日星期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顾绍骅 2022-6-13 21:25
推荐!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