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很多年前刚到纽约时,听台湾人把连词“和”读成hàn(四声,汗),觉得很别扭,以为这是台湾人的发明。后来听一位朋友讲,他曾问过一些年长的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成“汗”时,他们却说是跟大陆学的。听朋友这么一说,我更不明白了,这“和”字什么时候变成了“汗”呢?
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和”字怎样变成了“汗”,现将该文摘录如下。
.
在大陆的标准普通话中,“和”字有5种发音(参见《新华字典》):(1)hé(二声,音“河”),比如说“你和我”;(2)hè(四声,音“贺”),比如说“和诗”;(3)huó(二声,音“活”),比如说“和面”;(4)huò(四声,音“货”),比如说“和药”;(5)hú(二声,音“胡”),比如说打麻将“和了”。
宋初的语言韵书《广韵》中“和”作为连词只有“户戈”一个反切,今读平声。从唐诗的韵脚中也可以判定,“和”字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发he的音,比如韦庄的《云散》:“云散天边落照和,关关春树鸟声多。刘伶避世唯沉醉, 甯戚伤时亦浩歌。已恨岁华添皎镜,更悲人事逐颓波。 青云自有鹓鸿待,莫说他山好薜萝。”
当然,这只是一个旁证,因为这首诗里的“和”并不是后人所使用的连词“和”。也就是说,仅仅从这首诗中,我们无法证明“和”作为连词用的时候是否也一定发hé(河)的音。其实,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语言问题》第八讲“何为正音”最后专门对这个“和”字的读音:“还有当‘与、及、同、跟’那一些意思讲的,在平常语言里有两种说法:hàn跟hài,并且常常轻声……在北京话里头,没有说hé当‘跟、同、与、及’讲的……”
除了赵元任先生的文章,老北京人把“和”念成“汗”还有很多其他旁证。1999年出版的《京味儿夜话》一书,作者弥松颐先生是位老北京,他对北京话“和”的说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北京话的“和”不仅说hàn,而且也说hài,比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就是“我害你”、“你害我”的。1956年陆志韦先生写《北京话单音词汇》时,请了一位姓赵的老先生做北京话的发音人,就把当连词用的“和”念成“汗”。1960年袁家骅教授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中提到:“并列连词‘和’,北京口语又读hàn”。1996年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也收录了“和”字的“汗”这一读音。
那么,北京土语“汗”怎么就跑到台湾去了呢?这还要从民国成立之初说起。1919年在《国音字典》上公布了第一个国音标准。这是一个“折中南北,牵合古今”的“标准音”。但是在这套“标准音”中,北京语音占有重要的地位。1937年开始出版、延续多年陆续出齐的《国语词典》在注音上体现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原则,字、词注音按照北京话语音系统,所以连词“和”不读hé,而读hàn。1945年10月台湾光复,日语的“国语”黯然退出,台胞急着要回复祖国的语文,要说国语,要认汉字。1946年4月2日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台湾国语会的标志性贡献是编订《国音标准汇编》,作为推行标准国语的根据。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齐铁根先生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
多年以后的90年代,老舍的儿子舒乙访问台湾,发现全岛由北到南,由西到东,由大人到小孩,由外乡人到原住民,全岛2000万人全说国语,真是一个奇迹。舒乙先生特地写了一篇“乡音灌耳”记述访台观感,为台湾推广国语的成就感慨了一番。但是舒乙还是发现台湾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把连词“和”字都念成hàn(汗),于是好奇地询问为什么。当时台湾作家何欣解释说:“这是齐铁根先生在电台上教的,他的话就是法律,怎么教就怎么说了。”舒乙大笑,说:“齐先生使劲使过分了。”
由于台湾和大陆的隔绝,台湾人说的国语成了方言岛,“和”保持了hàn的发音。《国音常用字汇》(中国大词典编纂处1949商务)《汉语词典》、(中国大词典编纂处1995商务)以及《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中都将连词“和”标为hàn的发音。
既然“和”(han)是老北京话,怎么听不到北京人在说呢?《现代汉语词典》就没有收录这个读音。其实早在民国初年北京人就已经开始把“和”发成和的音了。上面引用的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的回答,“因为白话文里头,‘和’字当“跟、同、与、及”的意思用的最多,而照字面‘和平’的‘和’跟‘调和’的‘和’用的最多,所以现在成了一个既成事实:就是念白话文的时候,‘这一个和那一个’的‘和’,不照平常说话说han跟hai(轻声),而说hé。我个人从北京多数派习惯说‘这一个跟那一个’,我根本不用‘和(han或hai)’这个连词,就成了一种习是成非了。不过要明白,连词‘和’读hé的读法是白话文的一种‘读音’,不是‘语音’了。”
直至今日,北京话中的“和”字读轻声han或hai已经绝迹,但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重音hàn却没有完全绝迹。直到现在,如果两个北京胡同串子夸耀哥俩好的特殊关系,就会说“咱俩谁hàn(和)谁啊!”要是强调疑惑不解,北京人也会常常会说“这都哪hàn(和)哪啊!”《现代北京口语词典》收录了这一条,举的例子就是“哪儿~哪儿”“谁~谁”。
原来,一个简单的“和”字台湾和大陆还有这般历史渊源。有了这层关系,台胞和祖国套近乎可以对大陆人说“咱们谁hàn谁啊!”大陆人如果对台湾“去中国化”发表评论,也不妨说一句“这是哪hàn哪啊!”
To: 白云仙子卜移山 你曾经说:博客对于博主来讲,就好象自留地,无论是自己撒种子种的,还是买来的,还是移植的,都是为了一个高兴。有人捧场也好,无人问津也罢,毕竟还是表达了我们自己的喜好,有这么一个园地,就挺高兴的了。至于网络,编辑,管理者,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可能都是一致的。
桑兰走了,刘老大、天鹅公主们都应该回来了。过去美国中文网多好啊!那是原创作者抒发自己意见的好地方,一片祥和气氛。现在的美中网,成为桑兰们撕杀的战场,又成为剽窃和转载的垃圾场,逼着把原创作者往火上烤。让人心冷了,我已开始拒发原创文章,也学着当当收发工,可今天居然还把我转发的5篇文章全部删去。这样失去公平公正的网站是很令人不解的,也很难有特色,有生命力的。但愿不要再把田一枫烤得灰溜溜的。如果有那天,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