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

热度 7已有 4477 次阅读2012-5-25 13:07 |个人分类:国宝传奇分享到微信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品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系绢本,浅设色画。画作原尺寸:纵175.0公分,横97.0公分。图中虽未题作者姓名,从笔墨观察,应是清代画院中唐岱、丁观鹏等人合作的作品。描画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并不完全依据故事。《十二月令图轴》利用具有透视观念的复杂建筑,将画面空间分割出好几个不同的区域,再分别将当月可以进行的数项代表活动填入其中。这种分块处理活动的方式,整体看来并无特别明确的主题,但无论视线到哪个角落,却都有引人玩味的精致设计。整组画作构图之讲究、设色之精到、着笔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1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这幅画表现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夜景。图中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赏灯饮酒,燃放焰火。儿童在灯架下嬉戏。整幅画将节日的喜庆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2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诗句中的红杏开于二月,故称二月为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农历二月,万物复苏,天气又寒变暖。图中杏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嬉戏,男人们则携带着猎具,狩猎,观景。此情此景使人不由想起宋代僧人志南的一句诗:“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3

 

农历三月,也称阳春三月,天气渐暖,百木转荣。画家以“上已(农历三月初三)踏青的民俗为主题,描绘了在阳光下,文人墨客在小河边流觞饮酒,豪放不羁的场面。

 

曲水流觞又名九曲流觞,是古时上已节(魏晋时期以三月三代替)所玩的一种游戏。觞,是古代一种盛酒器,通常为木制或陶制,木制的可浮于水。而陶制的杯,两侧有耳,也称羽觞,但由于其重于木杯,玩时须放在荷叶上,才能浮水而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人们坐在曲水流觞的石刻旁,利用水流上下游间的落差,在上游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即取来饮之,彼此相与为乐,举觞相庆。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4

 

农历四月,正值梅子黄熟,阴雨连绵。柳宗元诗“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故四月也叫梅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故四月又称余月。画中描绘了树木渐茂,百花竟放;人们在连绵的阴雨中执伞顶笠,赏花,消遣的景象。正像李商隐诗中描绘的那样: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5

 

农历五月,别称仲夏。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此时禾苗正在田中生长,离收割也还早,在极忙之后有了一段闲隙,加上民族诗人屈原是在本月五日因国事焦忧而自沉汨罗江,所以有龙舟竞渡的民间活动。在画家的笔下,万棹齐飞,喧颠旗鼓,紧张而热烈的竞争,引得两岸民家,凭栏观赏,在炎暑的季节,呼唤起一片热潮。园中的葵花,榴花,和点岸的苍蒲,也不甘寂莫而争奇斗胜。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6

 

农历六月,暑气逼人。《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故六月又暑月,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又把六月称为荷月。画中一片荷塘,垂柳浓荫,画家用青蓝的调子层层叠叠的涂染,衬出万顷清凉。仕女们有的在高楼消暑;有的在池塘采莲,有的凭栏垂钓,有的放艇清游,让人有水上风来、暗香浮动之感。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7

 

农历七月,秋季的头一个月,故谓之新秋。秋季乃收获之季,民谚有云:“米谷豆子,秋收冬藏之说。所以又有瓜月,兰秋,秋月之称。七月初七,俗称七巧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古时尚待闺中的女子会焚香设案,对月祈福,盼望幸福降临。男人们或悠闲散步,或吹弹作乐。画家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把这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8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天蓝月明,气温初凉。《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画中描绘了中秋节的夜景,人们特立离台,张设盛宴,观赏着月色。闺中女乐,吹奏琴笙,一派融融景象。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9

 

农历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李商隐的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而种菊也各有特殊的技巧。因此人们把自己的菊花,聚集到一处观摩欣赏,逐成菊花会。图中所描绘的正是菊花会的情景。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10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因乡间开冬之后,收成已毕,正值农闲,初冬严霜把人们从户外驱入了室内,古器名画成为室内的雅玩。另外的一间屋子,却画著一个老画师替人写照。妇女们都在内院,她们鸣弹乐器,缝织衣物,对坐下棋,也生活得非常恬静。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11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_图1-12

 

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写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画中人们有的闲立,有的取暖,儿童们有的滑冰,有的堆雪狮,有的放炮竹,玩得兴高采烈,一年的结束,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6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柳腰轻 2012-7-13 23:42
人与自然的美妙相融,,那景那时,那净土,此情待追亿,尽能此画中...美的让人心疼,净的让人灵魂出窍...
回复 敬亭游侠 2012-5-26 22:31
精品精品!欣赏佳作!
回复 放飞情感 2012-5-26 19:06
国际盲流: 目前俺正遇到创作的瓶颈,下一步该如何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加上下一步随身便携的小机的选择,还在考虑中。还有我们的好博友听雨潇潇的去逝也让人很难过! ...
   周末问好老朋友
回复 国际盲流 2012-5-26 10:21
放飞情感: 盲流要新作
目前俺正遇到创作的瓶颈,下一步该如何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目标!加上下一步随身便携的小机的选择,还在考虑中。还有我们的好博友听雨潇潇的去逝也让人很难过!近期俺也暂不发博,以示哀悼!感谢老友的支持!问好1
回复 放飞情感 2012-5-26 09:16
国际盲流: 国家宝藏!
盲流要新作
回复 放飞情感 2012-5-26 09:15
谢谢你给我们的讲解让我们理解了几幅美图,同时学了不少知道。谢谢你了。好美的图啊,古时候的人就能做那么漂亮的船我真佩服。周末问好老朋友1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5-26 08:57
太好了 敬礼
回复 光头 2012-5-26 03:12
大观园。
回复 国际盲流 2012-5-25 20:20
国家宝藏!
回复 王璨 2012-5-25 17:41
感谢分享!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