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7|||
学院派典型的布杂学院派建筑,或称美术风格建筑。由19世纪巴黎的法国美术学院创造。学院派风格有以下特性:1.外观装饰豪华、复杂,有一层或多层的画龙点睛立面,通常还搭配设计一排气派的双柱式的柱廊。2.墙面、窗戶、窗頂、屋檐均有精致的雕花装饰,表現华丽气质。3.墙体由石块砌成,立面呈現对称感。4.学院派风格通常有两种外观设计形态:平式或低坡度屋頂。孟沙式。
学院派(或称布杂)建筑风格(Beaux Arts)在美国落地生根,开始于1983年芝加哥博览会上,有建筑师采用這种风格,而后逐渐在美国各地微為风潮。
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十字平面,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九江路路口的西藏中路316号,面对人民广场,南临汉口路,是一座哥特式高耸的基督教教堂沫恩堂,砖木结构,这座上海最高的基督教教堂建于1929年,是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沫恩堂的前身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蓝柏建于福建南路延安东路的“三一堂”,这是监理会在上海活动的开始。
1887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李德又在云南路汉口路附近建立了“监理会堂”。由于在创建时得到了一名叫慕尔的信徒的巨额捐款,所以于1890年改名慕尔堂。1929年,该教堂的信徒超过了1000人。旧教堂不敷使用,逐于于1929年筹款迁建新堂。
新建的慕尔堂是邬达克在上海最后一个完全复古的作品。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慕尔堂的外立面设计属于美国学院派哥特式建筑,局部处理亦有罗马风手法,建筑为三层,西南角有塔楼一座。当年邬达克在设计时,运用了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视觉审美方式,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形成独特的肌理,是上海建筑中唯一使用这种手法的建筑,墙角及窗口镶有深灰色隅石,大门入 口,侧面和塔楼采用火焰式尖拱窗,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式,显得古朴神秘。
慕恩堂 ,1931年建成。中心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拥有桃台。教堂为砖木结构,有宽大的门厅,中部是教堂的主体部分,总共能容纳1000人,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大堂四周是各类教学和附属用房,设计者把东北角原有的一幢建筑纳入新的建筑群中,利用5个单体围合成4个半封闭的院落,分别作为主要入口。这样的部局突出了礼拜堂在功能及精神意义上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以宗教为中心的特点。大礼堂的南北两侧有着宽阔的走廊,除了连接建筑各部分以外还提供了一个怡人的室外过渡空间。 礼拜堂内长方形的柱子和楼座栏杆都用斩假石饰面,顶部外露水泥幔尖拱顶,讲经台用斩假石做成,地面则为水磨石的。建筑多处采用尖拱门窗和束柱,显示出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靠外廊两侧尖券形的玻璃窗饰以黄色玻璃,为室内营造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礼拜堂内采用了类似西方古典歌剧院的布局,东端设唱诗班坐席,2层楼三面围合,顶部作肋骨拱顶形式,外侧有扶壁。东面的门庭虽进深较浅,但由于南北长,故显得宽敞,可兼作休息厅。门庭的上部利用屋架空间辟出一间小礼拜堂,其顶部也是木构尖拱屋。西南角的大楼梯一角有一个独特的西班牙螺旋柱支撑,楼梯顶部便是高达42.1米钟楼。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到了夜晚,十字架闪闪发光,和近在咫尺的南京路上的霓虹灯招牌交相辉映,使教堂名气更大。
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
慕尔堂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功能,受到教徒们的喜爱,相传孙中山和宋庆龄曾在此举行婚礼。慕尔堂创办的中西女塾,女子宿舍等慈善教育事业也相当出色。当年,宋耀如曾是监理会牧师,他的女儿们宋氏三姐妹就全部在中西女塾求学。因此慕尔堂又素有“社交学堂”的美誉。慕尔堂,内设社会教育,慈善,医药,救济,体育等事业办事处。在“一.二八”和“八一三”事变期间收留了千余名难泯,组织他们自救。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慕尔堂被日军占领,作养马场之用,座椅大都被破坏。1958年开始,黄浦区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定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学使用。 1979年起恢复宗教活动,教堂归回基督教管理使用。1989年9月25日,沐恩堂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下面有15张照片,前14张照片是自拍的,后一张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这15张照片,分享给网友,欢迎观赏!
1。慕尔堂,建于1929年,1931年建成,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外立面属于美国学院派哥特式风格,局部处理有罗马风手法。上海最高的基督教教堂,这是西藏中路316号教堂们口景观。教堂大门景观,哥特式大门,普通式样由尖拱券和璧柱组成,大门上有三角形区域,拱券铁门有雕花装饰。
2。进铁门后,又进里面的门,大门有多拱券和璧柱,大门上方有类似三角形大门山花,这种大门被称为“大人字墙”,墙上有十字“真理使尔自由”字样,墙壁上有尖拱窗,窗户有复杂的窗棂,这是一种双层窗的装饰手法,尖券形的彩色玻璃窗饰和黄色玻璃,还有三角形扶璧,尖拱肋作支撑。
3。交点分为四瓣花状的十字花装饰,在哥特式建筑中又被称为三叶饰或四叶饰,是常用的装饰图案。叶片形式非常灵活,既可以作为脚线,也可以作为窗棂,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基础装饰母题。大窗户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墙上有修长的束柱,飞扶璧支撑。
4。汉口路上的教堂景观,火焰式尖拱窗,窗棂,塔楼下方的束柱,尖拱窗,四叶片,尖肋拱。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轻盈修长,雄伟的外观,使教堂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5。汉口路上的教堂,上半部景观,外立面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塔楼的上半部,塔楼的上下,四周,都有大尖拱窗,十字花装饰,三角形尖拱肋,飞扶璧作支撑。
6。汉口路766号沫恩堂的景观,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墙角及窗口镶有深灰色隅石。两边对称的教堂部分,底层有尖拱门,上面墙上有尖拱窗,四瓣状的十字花装饰,窗和窗之间由尖拱肋作支撑。
7。汉口路右边看教堂景观,尖拱门,尖拱窗,十字花装饰,尖拱肋,飞扶璧作支撑。塔楼的十字阳台,哥特式圆窗,圆窗做成玫瑰花的样式,圆窗在正立面教堂的耳堂,侧殿,这种窗形有较好的通光性,对建筑内外有极强的装饰作用。
8。汉口路沐恩堂底层景观,大门入口和两侧是火焰式尖拱门,尖拱门两侧的墙壁上是尖拱肋作支撑,尖拱门上方是脚线,檐口。
9。在汉口路上看沐恩堂上面到景观,大尖拱窗,每个尖拱窗有四瓣状的十字花的装饰,有三个圆形相交组成,被称为三叶饰,是哥特式建筑中的基础,在大尖拱窗的两侧有尖肋拱作支撑。
10。汉口路上的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很神秘。
11。附属屋和附属学校侧面景观,褐色面砖,隅石,墙面凸处带有十字字样的隅屋。
12。西藏中路上看教堂塔楼景观,西南角的大楼梯一角有一个独特的西班牙螺旋柱支撑,塔楼顶部是高达42.1米的钟楼,1936年有美国教徒捐钱,在塔楼顶部安装了高达5米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到了夜晚,十字架闪闪发光,使教堂名气更大。
13。塔楼在汉口路一侧的景观,褐色面砖,火焰式大尖拱窗,,窗上有三叶片作装饰,十字花样阳台,塔楼四周由三角形束柱,飞扶璧,尖拱肋作支撑。
14。汉口路上看沐恩堂景观,塔楼三叶片,圆形花,十字花装饰,三层教堂和附属学校景观,褐色面砖,加隅石。
15。教堂为砖木结构,中心大堂,三跨空间,中央跨度特大,三面有挑台。有宽大的门厅,中部是教堂的主体部分,总共能容纳1000人。线条简洁,内部开阔明亮。
光头: 祝福 /\~~~~~~~~~~~~~\ ▓ ^*^ ☆ $$ .☆
./ \~~~▓~ ~~~~\ ◆圣诞 .快乐 * $◢◣$ *
/ ^^ \ ══════\.◆ * * * $◢★◣ ...
鐡手: 沐恩堂,多好的名字,在这个平安夜听起来格外温暖,恭祝秋明兄阖家圣诞新年快乐!
[img]http://1864.img.pp.sohu.com.cn/images/2012/12/22/13/23/u23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