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养生家张祖仁论《道德经》对今天的养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末年道祖老子所著,以其精辟扼要的话语为人们提供了博大精深的精神食粮,其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都具有高深的哲学?涵。张祖仁从“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等道德养生指导思想和阴阳与人体平衡之保健思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指导思想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偶然的出现,我们犹如寂寞清冷的大自然的一时之过客而已,来去匆匆。短暂的人生不容许我们蹉跎岁月,也不容许我们陷入无谓的纷争中,生命就如同一次短暂的旅游,为此,我们何不把握大道去顺应合符它呢?故道祖在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沏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沏狗。”其意就是天施地化不以仁自任,天地把万物视之为沏草狗畜。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自任,视百姓如沏草狗畜。指出了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它赋予了万物自由。也就是教人要效法天地任其自然。只有按照自身生命的轨迹与保持中和,不刻意地强加干涉,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外物也影响不了自己,这样人心才会从无所为中,得到真正的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这里就指出人须保持平和的态度。
张祖仁说道祖所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就是指导人不为物累、不以己悲、不妄为、不过份贪求名利、不随意而为,尊重宇宙、自然、社会按客观规律行事,把握好“度”。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随之而来的是人的欲望之心的增强,从而道祖的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则被一些消极人物误认为是混世的托词。而道祖的原意决非要人们自干坠落而无所事事,消极无为,而是力求要人们消除逞强自大自以为是的陋见,力图告诫人们不可为眼前之私利而争斗不已,而是启发人们去顺应合符自然之道。
张祖仁说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遵循大道生命运行轨迹,背离大道而行的人,整日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企业命运在担忧,甚至对社会一系列变化怀有恐慌的心里,以此造成一种跟不上步伐被淘汰的危机感。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开始自认为大有作为,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遭受各种挫折,以此造成一种随大流,混日子的现象,使之造成精神之颓怠。
张祖仁说以上这些可看出现行人心思想之散乱,这就是偏移了“无为而无不为”之思想后,造成精神无寄托之后果。其本来之思想也就是让人们去顺应大道,从而真正地去领悟大道的玄妙之处,并从中体现出真正的德行来。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贵等十分看重,甚至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但是,人如果一味地执着于身外之物,也就体现不出道中的德。道祖在第十三章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正是道祖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和荣辱,教导人要清静寡欲。为使达到清静寡欲,必一定要具有“知足者富”的心态,但这里的“富”并不是实际拥有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私心杂念,抛弃了自己的妄想。这也是教育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太虚荣、太张扬、太妄自尊大,而要身出闹市抛却浮华,减少自己的欲望,泰然处之,使之认识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战胜自己的私欲,而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这正如第三十九章所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我们要得到这一玄妙、伟大的“一”就必须抛弃私心杂念,这样才能与大道完美合一,而我们的生命才会活得更加充实。
二、“上善若水”的指导思想
张祖仁说生活在大好机遇中的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只因人生在这个世间,心不能象水一样澄静,总是处于争胜好强,怕丢面子,无形之中被贪婪的欲望之心所占有。名誉、地位、财富缠绕,时而挑拨着本来之心,这样整日生活在永远也得不到的欲望中,能有不累的吗?故道祖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道祖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所谓的“不争”,并不是遁入山村,逃避社会,而是要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自去争功、争名、争利。也就是教人效法水之不争之品德,并非教人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让人去法“道”自然而有所作为。
水,看起来很渺小,但它成就了黄河长江的浩瀚,它会谦卑地向下流淌,不带一点私欲。这一点,我们人类与它恰恰相反,总是钟情于高处,仿佛只有不停地向上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实这正是造成人心之累的源头。《道德经》第九章提出“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祖告诫我们物极必反,太满会溢,太尖利会断,启示我们做事要适可而止。须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即指在对待个人地位上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中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如水没有私欲,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交,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善于恪守信用;执政,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和乎时宜。以上七善,都是教人有功不居傲,有名不恃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使之钟情于高处的心渐渐减少。《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指出了人就应要有水的“不争、宽容、谦逊”之品德,这样才能最接近大道的本质,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心中坦荡、不偏执于一物,才能海纳百川,也就没有无谓的纷争发生。那么自身的价值便更合于道、合于理、合于天、合于性、合于人,这何争之有呢?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46章)。
三、阴阳与人体平衡之保健
养生保健,就是保养身体使之健康,并在健康的基础上预防疾病以达延年益寿。
张祖仁说道教是尊重生命的宗教,在养生保健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这一段关于大自然生长变化规律的论述,指出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形”和“气”的运动化合,使之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矣。万物之所以生,是因为阴阳相合而生成的和气所致。阴阳者,气之动静也,气之动而为阳,气之静而为阴。二气交而三才立,三才立,而万物之形体出焉。这一章同时也指出,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有雄雌之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万物之生于天地,若不负阴而抱阳,则阴阳二气不能入,造物化机不能贷出,万物不能生成矣。以人体言,如果体内阴气发生了偏胜,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胜,则阴气耗损而为病。故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黄帝日:“夫自古通天着,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生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里明确地提到了生命的本源是“生之本,本于阴阳”指出人身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之间存着贯通的关系,生命的根本在与阴阳双方的协调统一。所以我们要保阴阳二气相对平衡,以防疾病发生。
张祖仁说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一切万物,人最为贵”,人在宇宙中的作用是:“助天生物也,助地养形也”。生命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已,为此,我们应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在《灵柩、本神》第八中则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所以我们要多重视人体内在调节以顺从四时生长收藏变化之规律,来调养精神意志,做到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等,使之“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在现实生活中,有绝大多数属亚健康状态的人,都是因太过份的贪欲而造成的。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指出色、声、香、味等,这些外在的诱惑人的东西,容易使人心永不知足,结果就会使人丧失自己原来所具有的那种素朴无欲的自然本性。以此,道祖告诫世人不可贪乐纵欲,不能太过份的追求感观刺激和物质享受,贪得而不顾危亡,否则既伤害身体又损伤物命。如在生活中,不懂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这样太过份的贪欲则会造成一种压力,当压力过于庞大,而自身却又找不到良好的方法来解决时,压力就开始吞嗜我们的精神甚至生命,当各种情绪愤怒、焦虑、忧郁与各种疲劳等精神状况出现时,往往就会波及人体的内在调节系统,使其出现紊乱的现象,这种精神上的毒素,严重时则导致失眠与烦躁,从而逐渐损害我们的身心,造成阴阳血气阻塞,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以上所出现的症状,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作了论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热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里指出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生克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热风的气侯,它影响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以化五脏之气,而喜怒悲忧恐,之五志从兹而生焉。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阳气,突然大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阴气,气道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转化为阳,阳极可极转化为阴。
张祖仁说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若要阴阳调和、筋脉和同、骨肉坚固、气血皆从、邪不能害,关键就在于阳气必须致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如阴阳不能固密。感受四时邪气则会患病,所以人必依靠天地四时阴阳之气而有此生命。《妙真经》说:“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使之道以生相守,即以道养生,重在保持生命的朴真,不受外在财货声的缠绕,保持心身的宁静与和谐。
作者:福州二中转 省保健休闲协会 张静 邮编: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