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30年坚持“三评”制度
践行群众路线推动科学发展纪实
河南日报记者 徐建勋 杨凌 何可
2月18日,雪后初晴。明媚的阳光下,巩义竹林镇成片的红瓦房映着皑皑的白雪,分外美丽。房檐上滴落的雪水,滴滴答答响成一片,由远及近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从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到如今的明星镇,竹林在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全镇完成社会总产值50亿元,比1983年增长2500余倍;向国家纳税2.3亿元,财政收入6900万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上千倍;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87元跃升到26000元,增长320多倍。
明星镇竹林还拥有一系列“明星”称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30多项,曾先后迎来三任党的总书记亲临视察。
是什么造就了科学发展的“竹林传奇”?是什么支撑竹林始终稳健地走在康庄大道上?
“竹林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30年开展‘三评’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吸纳群众意见,汇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按群众意愿和要求解决问题、干事创业,走出了一条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发展之路。”镇党委书记赵明恩说。
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制度历经完善,最终成为竹林坚守30年的“传家宝”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竹林还是一个穷山村。
穷则思变,不少能人开始走上办企业、做生意致富的道路。看到村里有人致富,不少村干部也动心了,有3个支委只顾自己办企业,8个生产队干部忙着自己做小生意。严重的时候,甚至村里的党员会、支部会都开不起来,更别提带领大家一起致富了。
面对这一困境,1983年“七一”前夕,时任村支书赵明恩和副支书李书转,召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讨论竹林的出路。会议亲历者李虎山今年已经80多岁了,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那次会上,大家讨论得很激烈,原打算开三天的会一下子开了七天七夜。”
大家对只顾自己发财,丢下群众不管的干部提出了批评,会议集中群众提出的72条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三项决议:只顾个人富不能当干部,当干部就绝不能只顾个人;党员干部要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党支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思想道德建设。
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制度由此发轫,后历经完善,最终成为竹林坚守30年的“传家宝”。
“三评”每年两次,活动中,党员向群众代表述职,让群众评议;党委、支部及其成员向全体党员干部述职,让大家评议。群众评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党员干部提意见鼓励指名道姓,毫无保留。党员干部对照检查向群众反馈,作出落实整改计划。支部和党委归纳党员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列入下一步工作目标。
“三评”内容很广。从关系竹林发展的重大决策,到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从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到分给群众的面粉、物资的数量、质量;从党委成员、支部委员遵纪守法表现、决策水平,到个别党员干部占小便宜,开会迟到、打瞌睡,等等。
竹林镇牛师兄公司是家养殖企业。在2008年的“三评”活动中,群众提出:公司的养殖业污染环境,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公司董事长、支部书记蒋志民立即上马沼气工程, 2010年,沼气池建成,环境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动物粪制成的沼气还可供周边数百户居民使用。
多年来,竹林通过“三评”收集的上万条意见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赵明恩说:三评’是一面镜子,每个党员干部表现啥样,我们工作做得怎样,照得一清二楚。”
“三评”评出了好党风,架起了“连心桥”,竹林的党员干部真正成了群众信服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
“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这是竹林镇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你得干出来实实在在的事儿,让大家看在眼里,才对得起党员的称号。要不然评的时候你就没有东西说。”镇西街居委会第4居民组老党员刘茂竹告诉记者,“群众拿起笔,优秀、合格、不合格三项,给你划拉哪个就是哪个。在竹林,哪敢有不像样的党员!”
“三评”评出了群众心目中的党员干部标准。每次“三评”,群众的批评都非常尖锐。群众提出,办事不公、手脚不廉、作风不实、对父母不孝的,沾上一条都不是合格党员干部;无故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也不够合格党员。有个党员酒后将施工的挖掘机玻璃砸烂,“三评”中被党员大会评为不合格党员,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
在群众监督之下,竹林的党员不断接受洗礼,素质不断增强。“通过‘三评’,正气‘占领’了竹林阵地,在这种环境中,党员干部只能是操真心,负全责。”镇东街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郑丽萍说。
2月19日,雪后初晴的竹林茶庵古官道分外宁静,在它旁边,一条平整结实的水泥路顺着山势蜿蜒前行,与繁忙的310国道、南部山区旅游通道连接在一起。“想了多少年,终于路通了!再也不用发愁下雨上不成街,孩子上学家长背。”老党员张长安感慨地说。
郑丽萍回忆,当初行政区划调整,原孙寨村划归竹林镇,村道还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第一次参加“三评”活动,群众就向镇党委提出修路的要求,“毕竟修路要花大钱,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成不成,心里没谱。”
群众意见提出不久,挖掘机隆隆的轰鸣声就打破了小村庄的宁静,在大家的注目下,一条全长4.5公里的双向水泥路很快建成,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问题。
通过“三评”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就是镇党委最紧迫要做的。
竹林十年九旱,连人畜用水都不能满足,缺水长期以来是制约竹林发展的瓶颈,“三评”活动中,水的问题屡屡被提及。
从1987年到1995年,竹林请来技术人员,先后打了十几眼水井,但是打出来的水根本不能满足需要;1996年,竹林一度引来附近地下水,谁知不久后水源也枯竭了。但是,竹林人与水的奋争并没有停歇。2003年11月28日,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投资上亿元的“引黄入竹”工程竣工,黄河水经过32公里管道四级提灌,流入竹林万吨水厂,竹林彻底告别了用水难题。
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30年扎实有效的“三评”活动,评出了好党风,架起了“连心桥”,竹林的党员干部真正成了群众信服的贴心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