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声明:第一,本人是“无神论”者,毫无“传教”的意思。第二,本人是流行歌曲的爱好者,毫无贬低流行歌曲的意思。读者诸君请万勿误会)
一
传统宗教式微,一方面固然由于科学昌明,另一方面或许是受累于有各种复杂的神学。神学既要讲究理性,又不能完全局限于理性(如果是那样,神学就成为科学了),因此麻烦难免。
二
倘有无神学的宗教,那宗教就跟科学各在一个不同的世界,毫无冲突了。比如我们好像从来没听说过音乐或诗歌跟科学有过冲突。这不是因为音乐或诗歌中的理性多于宗教,而是因为音乐或诗歌中的理性少于宗教。
三
流行歌曲的叙事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世俗的”(secular),与宗教天差地别。但那可能只是表面现像。二者相通之处,也许能让“无神论”者领略真正的“宗教感情”。
四
宗教式微之后兴起的现代忧伤流行歌曲中常常有一个“你”。这个看似恋爱对象的“你”,其实是一个象征,代表着在神学中被称为“神”、在哲学中被称为“超越”的理念。
五
抽象的“神性”,通过具象化的“你”,以“人性”的面貌,抓住了“我”的心,正是所谓“道成肉身”。
六
忧伤流行歌曲表面上的主题,通常是“失去” – “我”失去了“你”。这正是流行歌曲有关“超越”这一抽象概念的独特话语。“失去”暗示着一种缺失:“我”的缺失。“‘我’ 失去了‘你’”,这迥异于“‘你’不存在”。如果“你”完全不存在,“我”倒无所缺失了。但“你”是的确存在的,否则我是在对着谁吟唱呢?“你”是的确存在的,但却又是以一种“缺席”的面貌存在: 暗示着“超越”永远是从“此地”到“彼岸”的跨越。如果“此地”就是“彼岸”, “你”永远拥抱着“我”,从不“缺席”,就无所谓“超越”了。
七
忧伤流行歌曲中满溢的“忧伤”体验,提供了一种与“超越”发生联系的方式。在“我”的“忧伤”中,缺席的“你”似乎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八
今天精彩的现代流行歌曲表演,或许有着与远古社会的宗教仪式相类似的元素。舞台上的歌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远古社会祭司的职责。当观众们听(看)得灵魂出窍时,仿佛也经由“祭司”这中介接近了那“神”或“超越”。
九
事实上许多当代大型大众音乐会与大型布道会的场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许宗教并没有真正式微,只是改变了形式;由似是而非的流行歌曲,取代了似是而非的神学,成为今日大众模索超越的道路。
rubin: 音乐、美术和建筑,都可以给世人予宗教的体验,非常明显。
美术类的博物馆,里面也有很多宗教的内容,大都会博物馆除了拥有宗教浓郁的中世纪艺术部,每年圣诞前 ...
rubin: 音乐、美术和建筑,都可以给世人予宗教的体验,非常明显。
美术类的博物馆,里面也有很多宗教的内容,大都会博物馆除了拥有宗教浓郁的中世纪艺术部,每年圣诞前 ...
小月: 如果你要了解人类历史,那必须研究宗教。人是精神动物,宗教或许就是人的精神存放处,现代文明大体上与宗教粘合的。没有这个宗教,人会创造另一个宗教。马克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