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被记在孔子名下的《春秋》说:“赵盾弒其君。”于是《左传》补充说明:“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十五六岁的不良少年晋灵公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杀赵盾,赵盾逃亡尚未出境,其堂兄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赵盾得知后“未出山而复”,他又回来主持国政了。
因此,史官董狐便记录说:“赵盾弒其君。”赵盾不能接受,于是董狐则指责他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赵穿杀君,即便不是赵盾安排的,实际掌权的却是赵氏,他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赵盾只好用《诗经》中的话说了一句:“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诗经·小雅·小明》的句子是:“心之忧矣,自诒伊戚。”现代人很难理解董狐的敢于不怕权臣秉笔直书,是因为不明白春秋贵族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传统,史官的地位很崇高,最有权的执政者也无法干涉他。而赵盾实际上认了这笔糊涂账,是因为彼此心照不宣就行。
《左传》还记载了孔子对此的评价是:“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以为在赵盾的堂弟赵穿杀了小舅子晋灵公的时候,赵盾如果已经逃到境外,就不是他的责任了。那么境内境外又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因为赵盾与晋灵公发生了你死我后的矛盾而出逃,才引起他的堂侄赵穿杀晋灵公的事吗?所以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干脆说:“穿之弒,盾主之也。”就是赵盾主使的!按照儒家的宗旨,“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而可逃之境外乎?”顾炎武还说《左传》是:“传者不察其指,而妄述孔子之言。”认为那段孔夫子的评价是不存在的。
董狐指责赵盾的要点是:“亡不越竟,反不讨贼。”为什么回来了又不处理赵穿呢?不逃出境,难道不是在故意静观其变吗?但无论如何“越竟乃免”,还是说不通的。问题是,此时已到了春秋后期的三家分晋前夜,权臣们已经无所顾忌。而赵盾之后,就是三家分晋之一的赵国之君,那也是得罪不起的,于是遇到了两难,既要维护晋的君主,又要不得罪赵的君主。
赵盾在晋襄公时就是执政的有功之臣,与逐渐长大的晋灵公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晋襄公临终嘱赵盾等人扶佐夷皋继位,可是赵盾又觉得幼主太小,就派人到秦国接公子雍回来继位,最后又改变主意立了夷皋为君。谁知这位晋灵公长大了荒淫残暴。《左传》记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他还杀了烹熊掌不熟的厨师,并“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看到尸体露出的手,就相继多次进谏。晋灵公非但不听,还派了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觉得不能乱杀好人,就自己“触槐而死”了。但晋灵公又要在酒席上杀赵盾,却又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觉并以死相拚与獒犬斗,又遇到晋灵公的一个卫士灵辄反戈保护他逃走了,这才发生了赵穿射杀已经不配做国君的晋灵公之事。
孔子是否笔削过《春秋》大有疑问,因为既然拿《春秋》当教材,怎么可能《论语》里只字未提?如果按照他自称的“述而不作”,《孔子世家》又说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那么,他不是仅按照自己的意志有所删削,还有增添之笔的,并非述而不作。不管怎么说,这种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只是为了掩盖君王的荒唐,并使他们得到几分虚无的自慰,而真正的乱子贼臣是绝对不会怕的。唐代的刘知几就指出了它有无法理解的“十二未谕”和“五虚美”之弊。比如明明是晋文公把周天子召至晋国的河阳,《春秋》却写成“天王狩于河阳”。而《左传》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确实是抓住了事件的实质,但所谓的《春秋》笔法,却绝非良史,非但不是,它还给后世留下了不说实话的极坏影响。
原载香港《文汇报》 2009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