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www.sinovision.net/?6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黄康俊:我的听海屋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文

疍家:水上广州的子民今存几何

热度 7已有 6157 次阅读2012-6-17 02:10 |个人分类:图解风情|系统分类:摄影| 广州 分享到微信

                             70多年前的二沙岛,右侧地段相当于今天的广州星海音乐厅
       昔日,从珠江南岸中山大学北门瞭望对岸二沙岛:但见沙洲如卧,烟水空蒙,篷艇出没,那是一个疍民聚居的地方。如今,二沙岛已被一片繁华所掩盖,疍民已经在现代都市中烟消云散了。

              据上世纪30年代学者的调查统计,当时每10个广州人就有1个疍民,可以说,除了一个陆上的广州,还有一个水上的广州。我们这个城市至今依然留下他们深深的烙印———炒田螺、艇仔粥、咸水歌,这些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都源自疍民。他们是广州历史的一部分。

    让我们拨开世尘,去重觅他们过去与今天的余踪。

                    水上的贱民世界

      在今天的中大码头广场上,有一幅石制地图,标识着珠江广州段的所有河涌出口和重要地点。在上世纪30年代,这些出口和地点都遍布疍民的船只。其时,珠江一水如沸,岸边的疍家船连天相接,蔚为壮观。

      在中国历史上,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对于该群体的形成,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至今也没有一个特别权威统一的说法。字有蛮夷之意,特指水上居蛮。在古时候,疍民是个受到严重歧视的群体,户籍为,生活条件恶劣。据载,对于疍民,古代的广州曾有多项规定:不准上岸居住、置立家产;不准与陆上居民通婚;等等。相对于人类正常的陆上定居而言,水上定居本身就是这个族群边缘化的体现。到清代,雍正开豁疍户贱籍,疍民在政治上才成为良民

      民国时期,广东省民政厅颁布了《严禁压迫疍民恶习》的政令,指出应消除歧视,反对欺压,但对于陆上的人来说,歧视和欺压已是积习难改,这些措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上世纪30年代,广州的疍户人口逾15万,云集长堤及珠江南岸

                        荔枝湾上的疍家船

        广州193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当时全市人口有104万左右,而当时各方面统计所显示的疍民人口数量,介于10-15万之间,仅疍艇就超过2万艘,疍民至少占据了广州市人口的1/10。研究过疍民的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估计,同年珠江流域沿海一带的疍民不下100万人。

       疍家族群的生活空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水上的广州。相对于陆上的广州,这是一个不能忽视却被长期忽视的存在。在二沙岛南(当时称沙南村)就聚集着这些水上居民。而当时的岭南大学(中大前身之一)师生从广州的家里回校,渡江全仗这些疍民摆渡。一来二往,这个历史悠长却沉默于史书的群体,引发了回国不久的岭大社会学教授伍锐麟的兴趣。

        1932年,伍锐麟和陈序经共同创办岭南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他们通过岭南大学及附属的博济医院对疍民在教育和医疗上的接触,着手调查沙南村的水上居民,从而准备进一步调查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的疍民。

      沙南的疍民,从属于珠江口的疍家族群。历史上珠江口这段水道北起虎门,南至万山群岛,沿江分布的疍民群体非常多,总的来说有深圳、香港、中山、珠海、台山、新会、顺德、番禺、东莞9个地段。根据沙南疍民的族谱,他们这一支里的陈氏,是从东莞市地段移来的。然而本地却有传闻,说是乾隆年间,先人为了捕虾停靠在黄埔,再拿到广州市场出售,后来,在广州沙南停泊的人多了起来,渐渐地就定居在此。

      当时,他们当中已经有人开始上岸陆居。他们多数都有简陋窄小的窝棚、水栏。这些窝棚、水栏是用打捞到的废木料搭建而成的,一般用于存贮木柴或供到达学龄的小孩读书时居住。而稍为富裕的人,甚至购建了砖瓦房,成为两栖居民

       同时,疍民妇女受到过较大的误解,坊间一直有关于她们不检点的传言。

                    1869年的疍家女子(约翰·汤姆逊/摄)

        实际上,疍民的生活习惯决定了男人外出女人掌艇的家庭分工,而守着疍艇的妇女们为了增加收入,会用摆渡招徕客人。疍家女撑着船,欢快地唱着咸水歌:

       “一篙掌,二篙掌,三篙掌到广州湾。人话广州脂粉地,我话广州晒树皮。晒得树皮来舂粉,女人搽白面去揾郎。有郎之时真架势,冇郎之时贱过泥。”

       她们的歌谣唱得太热情,笑容太甜,以至于被人看作淫妇。其实,真实的疍家女状况,是另一首歌:

       “挠一桨,娶新娘。捧茶夹张香,洗揩船板有我份,斟茶装饭奉爸娘。一早起身做到晚,清茶冇啖落肚肠。一更二更手不停,三更四更撑入涌,欲想五更撑到去,谁知撑到日头红。

     沙南疍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在女性的身上还要加重些,因为他们重男轻女的风气,与当时大多数地方一样。

                        上岸后,晕陆反应强烈

      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开始对珠江水上的疍民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有人提议中国应该有57个民族,56个加上一个疍族,最后的结论是,虽然历史上疍民可能算作少数民族,但由于汉化程度较高,且疍民内部没有族属认定的意愿,疍民由此被归入汉族。在识别后的几年,疍民问题仍按少数民族问题处理。

     不久,疍家人遭遇了族群命运的转折点,广州疍民被带入两栖时代。

     1954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广州,随后《珠江区水上居民转业安置计划》出台。1960年前后,大陆正经历严重饥荒,中国政府先后共拨款1420万元,安排疍民上岸。在基立村、荔湾涌、大沙头、二沙头、滨江东、南园、素社、石冲口、科甲涌、如意坊、东望、猎德等15处建渔民新村,这成为上岸后的疍民最主要的聚居点。

     1956年,全国合作化运动此起彼伏,珠江渔业联社成立,大沙头的陈叔与芳村长堤的卢细佬的家庭被分配到相应的生产大队。陈叔一家虽然从大沙头搬到了渔民新村,但生活、生产仍离不开水上。除了响应国家号召上缴鱼虾,陈叔说,还不时去码头做搬运。同时,政府还在疍民之中建立基层组织:党委、水上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

      政策出台时,过半疍民选择另谋他业,彻底上岸,成为工人。在《民国广州的疍民、人力车夫和村落》一书的编辑、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何国强看来,走上陆地,是疍民族群放弃自己族群的文化特色,这是一种摆脱边缘化的权宜之计。

     卢细佬当时只有十来岁,随父母把户口从芳村长堤迁至今天所在的山村街道。由于考虑到上岸还要上山下乡,他们与其他五六十户花地河渔民一样,选择了继续在江上。另一方面,我们怕适应不了陆上的生活。他说。

     疍民长期居住在狭小的水上空间,体质和行动方式都已经渐渐适应了水环境。中枢神经系统和平衡系统习惯了船的摇摆,上岸后会遭遇晕陆反应:一方面,在稳固的环境中产生生理晕眩,另一方面,疍家人和岸上人身份的交叠、尚未完全消失的歧视,以及经济拮据导致的生活困难、文化落差带来了心理晕眩。

      作家杨万翔曾撰文回忆过这样一个片段:上世纪60年代,我的一位街坊,找着个标致的疍家姑娘作女朋友,他在人前免提拖友的家庭背景,两人出双入对,引起一片艳羡;待到女家亲属赴男家造访,亲属中几位扎髻老奶奶身著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传统疍家衣裳,被够格当民俗学博士导师的三姑六婆瞄出根底,登时惹来满街讪笑。

      “为什么把珠江污染了,我们什么补偿都没有?

      疍民刚克服了上岸眩晕,城市化的浪潮,又把他们再次推向边缘。

      “因为沙南在广州市中不算是块值钱的地方,所以地主也不把它看重。假如广州市繁荣中心转近沙南,那么沙南的地价也必增高。伍锐麟在这份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的调查报告中曾作过这样的预言。

       1994年,二沙岛开发启动。曾经为疍民聚居的沙南成为了品位、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一跃成为广州地价最贵的地方。而滨江东一路,到二沙岛、珠江新城都成为开发商和政府重金打造的宝地,周围渐次建起了美术馆、少年宫、观光塔,配套均是高端的消费场所。尤其是以冼星海命名的音乐厅,可谓其中重镇。

      1945年,在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追悼会上,挽联、花圈和上千名群众簇拥着冼的遗像。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登台讲话,他以属于广东最底层的疍民这句话,说明冼星海从小备受欺凌,家境贫寒。多年后,星海音乐厅在这片疍民生活多年的土地上建起,但居住在此的疍民,却不得不再次面临离开家园的境况。

      1997年,作为一年一小变的标志性项目、广州未来新城中心的珠江新城建设计划启动。在二沙涌、科甲涌停泊的船只、生活在渔民新村的陈叔等又要搬迁。部分村民被安置在猎德的东方渔村和黄埔的九沙围。已适应了渔村生活的疍民及其后代,被迫离开刚刚建立起共同回忆的生存空间。他们为城市化让路,从过去的边缘撵去当下的边缘。

       19999月,他们的渔船、小艇、水栏被视作珠江广州河段最难拔的钉子、珠江水上的卫生死角和脏乱点,被有关部门拉走、拆除。根据广州市府的部署,在接下来的50周年国庆期间,广州将在那里举行大型庆祝典礼。

                           疍家人居住的水栅

          早年自主上岸的疍民在代际流动中已经适应了市民身份,他们的后代基本上没有水上生活的经历。但后来由政府引导上岸的疍民尚未完成身份转换,他们世代依靠渔业生存,职业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不高,转业变得困难。当年加入渔业联社的疍民,大多没有社保,普通退休渔民只能拿到每月225元的补助。

      “征农民的地有补偿,把珠江征了给了我们什么?陈叔说。正如土地之于农民,珠江对于疍民而言,就是生存之本。事实上,渔民要面对的不仅是城市的扩张,还有城市的污染。1978年后,政府拨款所建的新村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上岸疍民总人数达5万。计划经济模式被打破,29岁的卢细佬将使用多年的摇橹船换成柴油机动船,以往顺水要摇橹3小时才能到达的金沙洲,现在只要20分钟,夫妇两人每天能挣上百元。

     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毁了珠江的水质,渔民们捞上来的多是中毒的死鱼,每年的《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都报出成倍增加的污水排放量。为了提高效率,许多人购置了机器来进行捕捞,但是产量相对于昂贵的设备成本和受污染产生的损失并不见好,加上用机器捕捞的渔船越来越多,渔汛几乎消失。

      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和珠江两岸的整治,市内的渔业生产基地不断减少,再加上广州一些河段被列入禁渔区,那时候,要开船到顺德、番禺打渔。卢细佬回忆,即便是水上人家,船上的饮用水都只能从岸上买。

       “我们始终是弱势群体。陈叔说,哪里污染了都有补偿,为什么把珠江污染了,我们什么补偿都没有?

                  成为广州最后的疍家人

        亚运在海心沙开幕当晚,烟火灿烂。陈叔和街坊在电视里看到了自己曾经风餐露宿的水域,被烟火照得通明。而正是这一年,无论陈叔,还是卢细佬,他们都成为广州珠江段最后的疍家人。

        2004年,疍民再次面临上岸的选择。据陈叔介绍,在当时的自愿淘汰办法中,上缴船只和牌照,可一次性获得补偿15000元。原来一起生活打渔的疍民,最终只剩21条船仍然坚守珠江。于是,仍然靠水吃水的他们去到海心沙。

     “如果政府帮我们办到社保,这里99%的渔民都会彻底上岸。在上岸前,卢细佬的心愿是拿上退休金,过上吃自来水的生活。

      2010年,政府治理花地河,卢细佬他们的上岸问题首当其冲。而陈叔一众所在的海心沙水域更是亚运整治工程的核心地区。作为上缴船只和牌照的补偿,最终他们还是拿上了农转居的社保,每个人一个月500多元。比以前在船上打捞废铁挣得还少老窦养仔,仔养仔是渔民众口相传的生活真理。在物价飞涨的今天,年过花甲的卢细佬只好继续外出打工帮补家用。

        不久,卢细佬和另外9位疍民在荔枝湾旅游点谋得一份工作:为游览花船开船。每当游客有安全顾虑时,我就会告诉他们,我是水上人。

     从201012月开始,卢细佬坐上74路公交车,前往荔枝涌旅游点准时上班,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半。在这最近16个月里,卢细佬一改过去60年的生活,从水上到了地上。而曾经一起在花地河的兄弟,如今都已经各奔东西,惟有还在一起上班的人,在工作闲暇之余,还会聊聊天。

      “总是有些不自在。卢细佬坦言,还是有点怀念过去自己开船的日子,因为那给他感觉无忧无虑

        当然,无忧无虑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当被问及还有没有外出工作时,陈叔指了指膝下正在吃小熊夹心饼干的小孙儿,眼角泛起鱼尾纹,说道:现在,看着他就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疍家人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人的婚礼



 河上居住、以捕鱼为生的疍家生活

 ▲现代疍家阿妹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5

握手
2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qiangoz 2012-8-20 21:22
谢谢详细介绍!
回复 太平盛世 2012-7-10 22:57
黄岐江边还有很多疍家艇,去年我拍了一点照片放在《疍家-岭南水上人家》博文里。彩色照片很难看,变成黑白后却有点意思,结果有朋友说应该保护这种风情。据说霍英东出身疍家,应学学香港在这方面的经验。
回复 liop11 2012-6-22 12:23
是应该维护和谐的人类共生环境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6-19 12:30
祝福
回复 rubin 2012-6-18 08:14
从中国当下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百病丛生的重要原因。
人心浮躁,道德沦丧,基本上就是为了所谓“发展”。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回复 黄康俊 2012-6-18 06:07
rubin: 著名的艇仔粥应该是蛋家人的特产。
以前在广州,曾经读过关于蛋家人的专著。
据说除了广州,珠江流域和南海还有不少蛋家人。 ...
说得不错。
改革开放前,广东省沿海和内河,都遍布大量疍家人,只是眼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以水上生活为止的方式,已被陆上居民同化了,也许,这也是好事一桩吧,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过,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得捍卫好他们被“同化”的生活和利益
回复 rubin 2012-6-17 21:55
著名的艇仔粥应该是蛋家人的特产。
以前在广州,曾经读过关于蛋家人的专著。
据说除了广州,珠江流域和南海还有不少蛋家人。
回复 head 2012-6-17 07:17
水上人家,风土人情,必须保护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