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加州旅游,参观斯坦福大学,不由便想起那个心理学实验。
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非常著名。这个实验揭示了"天使如何演变为恶魔"的原理,引起了很大轰动与争议。实验后来被创作为小说《黑盒子》;2001年德国人将小说翻拍成电影“DasExperiment(死亡实验)”;2010年美国人拿回来重拍,电影名为“TheExperiment(叛狱风云)”。实验揭示的原理,曾被用于为美军虐囚辩护。
最早看到实验介绍是在北大通识教材里,黄希庭先生和郑涌先生介绍了那个案例。如今身临斯坦福,居然触发了感概,有了议论的冲动。
先介绍一下实验过程。
1971年8月14日,周日。美国加利福尼亚。
一阵尖锐刺耳的警笛声划破了夏日清晨的宁静,警车在大学生修比·惠特罗的家门口戛然而止。睡眼惺忪的修比从床上被拉起来,警察向他宣读了逮捕令,他陷入了一桩罪行严重的案件。面无表情的警官向汤米口述了宪法赋予他的权利,经过搜身,修比的双手被扣上了手铐,警车呼啸而去。一小时后,经过登记和留印指纹,修比被蒙上眼睛,押送到斯坦福县监狱。在监狱里,他被脱光衣服,喷洒了消毒剂,穿上印有表示身份号码的囚服,修比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变成了647号囚犯。另外8名大学生也这样遭到逮捕并被送到同一所监狱。
所有这一切都是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Zimbardo)一手策划并导演的。菲利普·津巴多出生于美国纽约,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斯坦福大学教授,曾获普通心理学终生成就奖。为了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结果共有70人报名,经过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入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犯人,9名看守,6名候补。于是修比和其他8名大学生就成了“罪犯”,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一切准备就绪,“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开始。
实验过程令人惊讶,被试顺利适应了环境,很快进入各自角色。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犯人"变得越来越像犯人,情绪低落,状态沮丧,在一起越狱失败以后,有些"犯人"出现了精神异常;那些"看守"则更像狱卒,显现出暴虐倾向,乐于惩罚和羞辱囚犯。实验竟让心智健康的学生发生严重人格变异,场景逐渐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
实验最后告诉人们:尽管是模拟的情景,也足以激发人之恶性,足以扭曲正常人格,足以摧毁健康人品--情景的力量如此巨大,不知觉便能将人引入意识的地狱!
津巴多在实验三十年后写下《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一书。他的理论发现,令人浮想联翩。由于情境之于角色,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人们因此获得多种多样的心理启示。有一支名为"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乐队,甚至出了"斯坦福监狱实验"专辑。运用之广,可见一斑。
我时而也会运用这一案例,思考和阐释一些问题。那天有位兄弟说,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真有那么重要吗?素喜卖弄的我赶紧把实验说给他听,并断言学校好坏必会影响孩子的人格人品。曾有家长抱怨孩子生活不能自立,我会说孩子在家能够坐享其成又何必自寻苦吃,将来一旦大学住校或者出国求学,即刻便能独立生活,未来结婚生育、料理生活、哺育儿女或许更胜父母,这便是情境使然水到渠成,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和退休老同事相聚时,我也暗思此例,诸位兄长早已不再是什么行长、书记、老总、主任了,时过境迁适应退休角色,方能安逸闲适悠然自得。如今不少朋友喜欢微信交流,心灵鸡汤满屏都是,其实缺乏场景动能的鸡汤尽管味美却从不养人。
津巴多如若知道本人竟在小小生活琐事中体会和运用他的宏伟理论,一定会非常生气。他可是将自己的理论与世界上惨绝人寰的灾难联系起来,并且证明人性的堕落并不以人的本性为转移。按照津巴多的理论,任何牢狱都不可能是法制的场所,只能是摧残身心扭曲人性的地方。身处牢狱的犯人和狱卒都会因为环境和系统的作用而自然返祖,成为披着人皮的野兽,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并且,在环境和系统的作用下,人性的堕落泯灭,决不限于奥斯维辛、阿布格莱布这些现实的地狱,也可以表现为朗朗乾坤下的黑暗和假以正义名义的邪恶。欧洲的猎巫行动、东洋兵进入南京以及卢旺达大屠杀等,都是人们已经亲眼目睹鲜血淋淋的现实。
好吧!那就更深入、更宏伟地探索对斯坦福实验的认识和体会吧。记得教授的书里有个这样的小标题,"探索人类本质的黑暗面"。
(写于2015-09-22 ,2023从新浪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