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文心雕婁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8426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李文亮到方方:歌颂只会毁灭他们的存在价值

已有 2581 次阅读2020-3-5 12:07 |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从李文亮到方方:歌颂只会毁灭他们的存在价值_图1-1


      大事件必然有大人物。这次的武汉疫情,第一个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记住的名字,是李文亮。

      李文亮这个名字有两个注脚,一个是吹哨人,一个是坚守工作岗位殉职的医护人员。我个人并不认同他是吹哨人,因为他传递疫情危险的初衷并非警醒世人。大家如果跟另一个著名的吹哨人拉尔夫·纳德的故事对比一下,就更加一目了然(见《“吹哨人”拉尔夫·纳德的故事》)。但在客观上,他的遭遇对我们反思这次疫情有很积极的作用。

      疫情正式爆发后,很多人就不断追问疫情的起因,并很快把关注点集中到李文亮身上——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曾经发出预警(并受到训诫)的人有好几个,为什么李文亮会有这么高的关注度。

      虽然发声很艰难,相关的文字大批量地被删除,但这样的关注和追问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并在李文亮去世前后达到了高潮。我为这样的坚持而感动,而李文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向体制问责的一面旗帜。

      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人们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悼念他。这种悼念是真诚的,因为李文亮的命运让每个在这次疫情中备受煎熬的人心有戚戚焉,他们和李文亮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情。

      然而,李文亮去世后的那几天,有不少文章以纪念李文亮为名,用歌颂体的形式,把他捧为这次疫情的大英雄。其中有些用词已经达到了谄媚的程度,让我读来很有“红太阳”的魔幻感觉。

      我认为,怀念和歌颂是两回事。特别是在这个习惯了歌颂的国度,歌颂往往导致下一个错误。李文亮这个名字的价值,在于他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他捧到接近神的高度,将会斩断这种联系。李文亮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价值就在于植根普通民众之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当这种联系被切断后,这个价值也就消失了。

      过去那些得到广泛认可的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抗争精神。李文亮在遭到公安局的训诫后,就没有再做过任何发声的努力。除了他出于“好心”在几个微信群里发了几条信息提醒亲朋好友注意以外,他一直都是个被体制控制得很好的“顺民”。如果看看他的社交平台的一些内容,还会发现他的颜色挺粉的。总的来说,他身上缺少抗争的基因,也没有为民请命的热血

      其实在这次疫情中,并不缺乏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前有陈秋实、方斌,后有李泽华。他们个人付出的努力远比李文亮多得多,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在坚持抗争。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命运,而李文亮,就让他作为一个“平凡的好人”被怀念吧。

      方方,当代女作家,现居武汉。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后,她就开始写日记。具体哪天开始写的我没太注意,只记得在满天飞的疫情消息中看到有人转发她的日记,就随意地点开看了看。

      如此这般地看了几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除了留意到她作为作家的身份。后来想想,作家对这次疫情写了这么多文字的,还真没其他人(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只是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我也没精力再读她的日记。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开始八卦她的日记有不少被封了。好奇之下,又点了几篇来看,有的是没封的,有的是好事者重新发出来的。然而并没有太多的震撼,跟以前读的几篇感觉差不多。

      再过一段时间,突然开始有人歌颂她。从赞扬她的日记的难能可贵,到回忆她的几件文人“官司”和她的“出身”,力求凸显她不畏权贵的优良品质。我之所以用“歌颂”这个词,是因为我又看到了熟悉的歌颂体——这是特别容易触动我神经的一种笔法,总能及时地引起我的警惕。

      我不记得第一篇歌颂文章是谁写的,只记得接下来就是陆陆续续地看到更多的文章,让我不禁联想到过去用大红纸写的喜报。但我本能地感觉,她的日记并不值得用大红纸来表扬。毕竟这一个多月来,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疫情信息,也读过她的日记,还是有发言权的。

      我之所以对方方的日记没感觉,是因为其中的内容,除了属于她个人的一些感想以外,所涉及的事件我都已经在其他渠道了解了。而针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反思,她也缺乏足够的深度。唯一让我感到独特之处,是她多年专业训练出来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偏偏在这样深重的灾难背景下,这些中规中矩的文字少了直击灵魂的震撼力,反倒多了些世故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观感,想来也是入不得专业人士法眼的。但我仍然要说,如果方方能继续坚持写下去,她的日记仍然是关于这次疫情的非常难得的历史资料。相比其他较为碎片化的文字,她的日记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疫情发展的脉络。

      如果“百万作家齐无语,更无一人是方方”这样的赞誉,是为了批判其他作家的集体沉默,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来看看全国作协的正副主席们说了些什么吧。

      “纷繁的情感以巨大的强度冲击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严密防守,战胜疫情。健康乐观,考好大考。”

      “疫情快过去吧,快点!春天来了,中国列车要增速了。”

      “相信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不会被一次突发的病毒疫情击垮。我坚信这一点,就像坚信春天必定会到来一样。”


从李文亮到方方:歌颂只会毁灭他们的存在价值_图1-2



      为了照顾文人最后的一点脸面,我就不列出他们的名字了。跟他们相比,方方已经做得够多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方方日记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有人指出的,方方是体制内的人(尽管已退休),在大多数武汉市民最艰难的时期,她居住的小区仍然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她对疫情的严重性并不比千里之外的人感受得更多。她的信息主要也是来自网络和旁人的转述。

      作为长期在体制内生活的人,方方虽然有自己的操守,但她的棱角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磨平了。她在日记中的思考,明显地带有体制内的空话套话的痕迹,因而缺乏锐利和冲击力。如果她是一只狮子,那也是一只在笼子里张牙舞爪的狮子,完全没有杀伤力。她所有的抗争,都只是在体制框架内的徒劳。这一点,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李文亮和方方,都是这次疫情中努力地尽着自己本分的平凡人。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钦佩和认可,但他们更适合融入到队伍中,和我们大家肩并肩手牵手抗击疫情,而不是被推到队伍的最前面作为领路人。

      据说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李文亮不会像狮子那样发出怒吼,方方也没有狮子那样尖利的獠牙。如果把他们奉为英雄,就等于认可了我们是被宰割的绵羊的命运。如果我们还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应该寻找一头真正的狮子,一头能发出怒吼、有尖利的獠牙的狮子,当我们的领路人。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从李文亮到方方:歌颂只会毁灭他们的存在价值_图1-3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文心雕婁 2020-3-5 14:43
可防加可控,一碗熱血變豬紅
回复 文心雕婁 2020-3-5 12:52
本文原发表于同名微信公众号,存活6个小时。
回复 文心雕婁 2020-3-5 12:51
本文原发表于同名微信公众号,3月4日。存活6个小时,后被系统删除。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