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大事件必然有大人物。这次的武汉疫情,第一个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记住的名字,是李文亮。
李文亮这个名字有两个注脚,一个是吹哨人,一个是坚守工作岗位殉职的医护人员。我个人并不认同他是吹哨人,因为他传递疫情危险的初衷并非警醒世人。大家如果跟另一个著名的吹哨人拉尔夫·纳德的故事对比一下,就更加一目了然(见《“吹哨人”拉尔夫·纳德的故事》)。但在客观上,他的遭遇对我们反思这次疫情有很积极的作用。
疫情正式爆发后,很多人就不断追问疫情的起因,并很快把关注点集中到李文亮身上——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曾经发出预警(并受到训诫)的人有好几个,为什么李文亮会有这么高的关注度。
虽然发声很艰难,相关的文字大批量地被删除,但这样的关注和追问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并在李文亮去世前后达到了高潮。我为这样的坚持而感动,而李文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向体制问责的一面旗帜。
李文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人们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悼念他。这种悼念是真诚的,因为李文亮的命运让每个在这次疫情中备受煎熬的人心有戚戚焉,他们和李文亮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感情。
然而,李文亮去世后的那几天,有不少文章以纪念李文亮为名,用歌颂体的形式,把他捧为这次疫情的大英雄。其中有些用词已经达到了谄媚的程度,让我读来很有“红太阳”的魔幻感觉。
我认为,怀念和歌颂是两回事。特别是在这个习惯了歌颂的国度,歌颂往往导致下一个错误。李文亮这个名字的价值,在于他和民众同呼吸共命运。把他捧到接近神的高度,将会斩断这种联系。李文亮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的价值就在于植根普通民众之中,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当这种联系被切断后,这个价值也就消失了。
过去那些得到广泛认可的英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抗争精神。李文亮在遭到公安局的训诫后,就没有再做过任何发声的努力。除了他出于“好心”在几个微信群里发了几条信息提醒亲朋好友注意以外,他一直都是个被体制控制得很好的“顺民”。如果看看他的社交平台的一些内容,还会发现他的颜色挺粉的。总的来说,他身上缺少抗争的基因,也没有为民请命的热血。
其实在这次疫情中,并不缺乏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前有陈秋实、方斌,后有李泽华。他们个人付出的努力远比李文亮多得多,而且直到现在仍然在坚持抗争。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的命运,而李文亮,就让他作为一个“平凡的好人”被怀念吧。
方方,当代女作家,现居武汉。疫情爆发,武汉封城后,她就开始写日记。具体哪天开始写的我没太注意,只记得在满天飞的疫情消息中看到有人转发她的日记,就随意地点开看了看。
如此这般地看了几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除了留意到她作为作家的身份。后来想想,作家对这次疫情写了这么多文字的,还真没其他人(当然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只是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我也没精力再读她的日记。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人开始八卦她的日记有不少被封了。好奇之下,又点了几篇来看,有的是没封的,有的是好事者重新发出来的。然而并没有太多的震撼,跟以前读的几篇感觉差不多。
再过一段时间,突然开始有人歌颂她。从赞扬她的日记的难能可贵,到回忆她的几件文人“官司”和她的“出身”,力求凸显她不畏权贵的优良品质。我之所以用“歌颂”这个词,是因为我又看到了熟悉的歌颂体——这是特别容易触动我神经的一种笔法,总能及时地引起我的警惕。
我不记得第一篇歌颂文章是谁写的,只记得接下来就是陆陆续续地看到更多的文章,让我不禁联想到过去用大红纸写的喜报。但我本能地感觉,她的日记并不值得用大红纸来表扬。毕竟这一个多月来,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疫情信息,也读过她的日记,还是有发言权的。
我之所以对方方的日记没感觉,是因为其中的内容,除了属于她个人的一些感想以外,所涉及的事件我都已经在其他渠道了解了。而针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和反思,她也缺乏足够的深度。唯一让我感到独特之处,是她多年专业训练出来的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偏偏在这样深重的灾难背景下,这些中规中矩的文字少了直击灵魂的震撼力,反倒多了些世故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观感,想来也是入不得专业人士法眼的。但我仍然要说,如果方方能继续坚持写下去,她的日记仍然是关于这次疫情的非常难得的历史资料。相比其他较为碎片化的文字,她的日记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疫情发展的脉络。
如果“百万作家齐无语,更无一人是方方”这样的赞誉,是为了批判其他作家的集体沉默,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的——来看看全国作协的正副主席们说了些什么吧。
“纷繁的情感以巨大的强度冲击着我们,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严密防守,战胜疫情。健康乐观,考好大考。”
“疫情快过去吧,快点!春天来了,中国列车要增速了。”
“相信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不会被一次突发的病毒疫情击垮。我坚信这一点,就像坚信春天必定会到来一样。”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