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慧宇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708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慧宇解老】——第十九章

已有 1219 次阅读2021-7-19 09:29 分享到微信

【慧宇解老】——第十九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2014年5月1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正误】
    “绝智(知)弃便(偏),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吏(文)不足,或命之,或有所属。视索(素)保朴,少厶颁(寡)欲。”(楚简本)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帛书本)
    本来这一章应该是争议最少的,因为它体现了老子认为仁义是虚伪的一贯主张。问题是最早的楚简本的出现把事情弄得有点含混不清了。有人藉此提出老子不反对倡导仁义,是后人强加给老子的。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绝智”就是防止世上的奸佞小人用差别智来欺骗以获暴利。而后面的“绝伪”却跟“孝慈”联系在一起,这不合逻辑。
    我会综合各个版本去揣摩老子的意思。不会认准某一个版本而无视其它的版本。老子《道德经》的原版不知所踪,而后人对《道德经》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传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要是像《圣经》《古兰经》那样就好了,抄错了一个字就是对上帝真主的大不敬。谁让老子不愿去装神弄鬼让大伙儿对他无限忠诚,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呢?既然如此,我们只能把所有面世的《道德经》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整理出一个尽可能接近原版的版本来。其中主观臆断是难免的,只好留待后人去裁判。如果有一天老子《道德经》的原版重又面世也未可知。
【慧宇解评】
    “绝圣”,《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连佛土的庄严都是相对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庄严?现实生活中有神圣的事物吗?有。比如热恋中有关两个人的很多琐碎的小事都会牢记在心,都是神圣的。但是这个神圣的光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暗淡。所以所谓的神圣是相对的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的感知。既然两个人都会产生神圣的感觉,那么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是不是更为神圣呢?确实如此,但也只是在相应的范围内如此。而且这个神圣随时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世俗生活中没有圣人,若是有圣人也是“为百姓浑其心”的圣人。真正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的低调,他们不会要求世人像他们一样过着恬淡虚无的生活。那些张扬的,前呼后拥的自封的都不是圣人,他们自己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却要求老百姓像苦行僧一样。所谓“绝圣”绝的就是这些打着圣人的旗号却欺凌压榨老百姓的无耻之徒。
    “弃智”, 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使夫智者不敢为”。《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指的是世俗中的差别智。所谓差别智就是分别以取巧,权衡以得利。在世俗社会里,那些聪明人大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争权夺利上。其实人与人之间智能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些富人们不过是在社会体制转型期间占得了先机,攫取了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使得后来的人再有聪明才智也富不起来了。所以这里有问题的不是才智而是体制。一个良好的体制会让那些聪明人放弃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争权夺利。这样才会“民利百倍”。
    “民利百倍”,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争斗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民”就是争斗的受害者。有多少财富用于战争?有多少财富毁于战争?有多少人死于战争?是人类本身就是一个野蛮蒙昧的群体,必须通过战争优胜劣汰最后才能达到起码的相对和谐的文明呢?还是有人散布一些邪恶的思想理论,把人群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挑起争斗把水搅浑从中渔利呢?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有道者不处”。那些崇尚战争决定一切的人就是无道的昏君。一场战争打下了,其实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这伤的其实就是人类自身。当胜利者举杯相庆,瓜分并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的时候,就已经是下一次争斗或战争的开始。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的话,那么摒弃战争的人类文明早就会让老百姓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用道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道。而失道以后的德是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德行。如果连这些表面上的德行都没有了,才出现了仁和义。这样的仁和义其实就是假仁假义,因为仁和义都是权衡之后的行为,是有目的和要回报的。这个仁义只不过是个面具。掀开这个面具,就会露出本来的狰狞面孔。孝和慈,是人的本性中的固有的东西,用不着靠仁义的说教去培养。父不慈,子不孝是因为他们被权利欲迷住了本心。“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让人们过上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亲情的珍贵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摒弃投机取巧的做法,鄙视不当得利的行为,人们就不会费尽心机的去巧取豪夺。当一个社会把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时候,什么无耻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此三言以为文未足”,以上这三句话还没有完全把事情说清楚。这三句话是从管理者也就是圣人的角度出发,用以引导众生走向开悟的。而众生要想真正的开悟,还要从自己的本心去寻找答案。
    “故令之有所属”,还要从根本上去认识清楚。
    “见素抱朴”,去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看清楚生命简单朴实的本质,摒弃那些使人心惊肉跳的奢华,过简朴的生活。
    “少私寡欲”,老子的“少私”和《金刚经》的“无我”是一个意思,“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里还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老子之所以说“少私”,是因为这句话是对世俗中人说的,绝对的自私就会把自己跟周围的人,跟社会隔离开来。减少私心,从大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人处世。去掉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欲望。
    “绝学无忧”,所谓“绝学”,不是说什么都不学。人的智慧就是从有为法入手的,是从简单的语言文字开始的。离开了有为法就会成为一个白痴,更别说悟道证道了。圣人,佛都是从有为法证入无为法的,有为法是证入无为法的一条船。“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的这句话等同于老子的“绝学”。世人一辈子多停留在有为法的阶段,满足于一隅之得,一孔之见。要知道有为法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如梦幻泡影”。人世间的助人为乐,损人利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有为法。至于“非法”就是一些语言不能描述的东西,比如冷热疼痛,酸甜苦辣等。当这些东西占据一个人的大脑的时候,想不忧虑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学识再高也没用。老子说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让你放弃所熟知各种法与非法,守住自己这个有限的存在,守住及其宝贵的现在,从而进入无为的境界。从极大地增强人们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能力入手,从有为到无为乃至于无不为。在这一过程中,博学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再博学,也只是在有为法的阶段转悠。证入“五蕴皆空”,就会“度一切苦厄”,何忧之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