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慧宇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708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慧宇解老】——第十五章

已有 1275 次阅读2021-7-19 09:23 分享到微信

【慧宇解老】——第十五章
    老子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锋。
    (2014年4月20日)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正误】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非溺(弱)玄达,深不可志”(楚简本)
    “古之□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帛书乙本)
    老子的“士”应该指的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不会单指修道之人。否则也不会有“上士,中士,下士”之说。我以为,楚简本的“士”是误传。
    “竺(孰)能浊以朿者,将清。竺(孰)能仄以往者,将余生”(楚简本)
    “浊而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帛书甲乙本)
    从词句的完整和意思的通顺来看,楚简本无疑是最好的。从意思的表述来看,楚简本和帛书甲乙本基本一致。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楚简本没有这最后一句。从字面的意思看,这一句话的含义有点窄,缺少了前面的大气。疑是在传抄的过程中,把前人的注解当成正文留了下来。

【慧宇解评】
   “古之善为道者” ,古代悟道证道的人。老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古人,而古人的古人,怎么也得生活在三五千年以前。那个时候应该是蛮荒时期,和“善为道”好像是无法联系在一起。于是只能这样设想,在那个时期存在着一个先进的史前文明或者地外文明的介入。我更倾向于地外文明的介入。在几乎相同的时期,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犹太文明中,都存在地外文明介入的痕迹。上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不是人。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之善为道者”,看起来和蔼可亲,谦虚谨慎,像一个邻家的怪老头。如果说我们的“古之善为道者”也是外星来客的话,他们跟上帝那伙外星人肯定不是一拨的。他们到地球只是来做客,不是来掠夺,也不想统治地球。他们对地球人充满善意,把自己对宇宙和生命的奥秘的解读留给了我们古华夏民族之后,或许就已经离开了地球。这个解读就是我们在老子的《道德经》看到的关于“道”的学说。但是,这个“道文化”似乎并没有被当时的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老子本人对此也多有抱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世人莫能知,莫能行”。也许是这个理论对于当时的文明来说太过于超前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于是“犹兮其贵言”。怎么说才能让人明白呢?问题是怎么说世人也不明白。犹豫再三,也只能是像《金刚经》说的:“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问题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言之教”又有几个人能接触到?普天之下能够获益的人少之又少。不像上帝真主,连蒙带唬,连哄带骗,好多人就相信了。
    那么“古之善为道者”是不是《道德经》中常常提到的圣人呢?这个还真是不好说。我觉得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圣人是一些遵循“古之善为道者”传授的学说和方法,通过刻苦的修炼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境界的地球人。

   “微妙玄通”,通达一切玄妙之法,神通无碍。

   “深不可识”,他们修行之深让普通人无法看清其真实的状态,神龙见首不见尾。 《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样的境界作为一般人能理解吗?能感同身受吗?根本不可能。按理说菩萨的道行应该是低于“古之善为道者”,所以老子只能从一些表面现象去形容他们的存在。他们行走世间,为人处世非常低调,不为人们所认识。于是通过几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

    “豫兮若冬涉川”,他们做事小心翼翼,像走过初冬结冰的河;
    “犹兮若畏四邻”,说话考虑再三,生怕街坊四邻传闲话。
    “俨兮其若客”,接人待物像去别人家做客一样不苟言笑,正襟危坐。
    “涣兮若冰之将释”,处理事情有板有眼、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就像坚冰融化,抽丝剥茧。
    “敦兮其若朴”,给人的印象敦厚温良,朴实无华。顶天立地,
    “旷兮其若谷”,像山谷一样的胸怀宽广。
    “浑兮其若浊”,为度众生行走于五浊恶世,“以百姓心为心”,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既然行走于五浊恶世,面对着邪恶残暴,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超然事外。百姓穷困潦倒,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悲天悯人,善待一切众生,“为天下浑其心”。浑,浑浊。感同身受,真气同样会混乱。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随时可以恢复到清静无为的状态。
    顺便说一句,这就是圣人与上帝的区别。试想上帝会对百姓的艰难困苦感同身受吗?它是高高在上的神,拥有绝对的权威。它可以决定下面蝼蚁一样的众生的生死,它可以因为一时的不满用大水毁掉人类。上帝说:“我要将我所创造的人类、都从地上擦灭∶无论人类兽类或爬行动物,以及空中的飞鸟,都要擦灭,因为我后悔造了他们。我要使洪流大水临到地上,来毁灭天下凡有血肉的,就是有生气的活物∶凡在地上的都必溺死。《旧约·创世纪》”。这就是圣人与上帝在地位、观念、心性、做法上的区别。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上帝而对圣人却不屑一顾?那是因为“百姓皆注其耳目”,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而不是仔细想想是否真的有道理。当然,简单的比较说明不了问题,那我们就把比较搞得复杂一点。信仰上帝比信仰魔鬼要强得多,上帝是统治,是利用,而魔鬼是要毁灭。在圣人几乎已经完全的销声匿迹的情况下,魔鬼把上帝衬托得成了一个救世主。“只要你相信,就能得救”。那么是“道法自然”,外化出天地万物。还是上帝用六天创造天地万物?你相信哪一个?显而易见是上帝在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从“道”的角度看,上帝也不过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它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东西。跟“古之善为道者”相比,它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真正的入了静,在外人看来就跟死了差不多。修行没有到家,很难真正的入静,若勉强入静,也很难从里面出来的。因为真气并没有完全的归根,会兴风作浪使人入魔。圣人能从绝对安静的状态下走出来,靠的是意念对真气的控制力,“心使气曰强”,就是这个意思。若是控制不了真气,反过来被真气扰乱,就叫气迷心,也叫走火入魔。真气是火,邪念是魔,魔上加火,焉能不意乱神迷。练功就怕出现这种情况。
    冬眠的青蛙钻到泥里,不吃不喝不呼吸,像死了一样,其实这就叫清静无为,比埋在地下的瑜伽大师还要强。来年从泥里出来,又是一个欢蹦乱跳的小青蛙。一般人没有这种能力,就算进入了这种清静无为的假死的状态,单靠自己他也活不过来。人处在生命链条的顶端,但从这一点看比不上一只小青蛙。一个人若是能把青蛙的这点本事学到,他就是一个大气功师。人何以比不上青蛙,就是因为人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有这种能力的诀窍就是进入空灵的境界,不要让体内的真气充盈。“不欲盈”,简单的三个字,包含着很深的道理。凡俗之人有七情六欲,有诸多牵挂,想要“不欲盈”是根本做不到的。金钱美女,爱恨情仇,心念一起,真气马上就出来了。业力有多大,出来的真气就有多大。世人的意识依现实而产生,依现实而存在。因而意识便被牢牢的束缚在现实之中。哪怕一时一刻一分钟离开了现实,意识就会不知所措,惊慌乃至于恐惧。何以如此?现实中的具体事物以其对意识的影响力与意识产生了相应的连系。这个影响力最终表现在体内真气出来的多与少。意识不敢离开现实是因为意识不敢面对离开现实之后体内激荡的真气态。有时意识不敢面对现实是因为恶劣的现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既不敢离开现实又不敢面对现实,这就是迷茫中人的矛盾的心理状态。“宠辱若惊”,惊出来的真气太多,产生的压力会让人不堪重负。这个“压力”就是真气对感觉系统产生的作用力。
    人为什么会抑郁?就是因为不能正确的理解和处理意识和真气的关系。在繁杂的现实压力下真气一旦失控,意识就会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越挣扎陷得越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绝望而自杀的不胜枚举。
    “不欲盈”就是意识既不主动的去挑逗真气,也不在外人外事外物的影响下被动的胁迫真气。“如如不动”,意识不动,真气就不动。“万物方作,吾以观其复”,只要真气稍一出来,意识就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真气自己回去。只有这样,才能在世俗生活中真正的做到“尊道而贵德”。那些凡夫俗子利欲熏心,控制不住自己的真气,却想要把自己装成一个圣人。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满嘴的仁义道德。把嘴说出花儿来也是枉然。行将就木之时,呜呼哀哉,悔之晚矣。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