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雪娴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63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雷鸣苍穹 2020-1-24 23:23
新年好!
恭祝; 新年如意,迎春纳福,康安愉悦!
雷鸣苍穹 2019-2-7 10:16
祝您新春佳节 快乐
kingkuohu 2018-10-27 02:47
欢迎浏览我的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p/kingkuohu
欢迎下载、评价!
刘文忠 2018-8-27 19:56
河套文友

刘文忠  

八十年代初,春雨绵绵,天气骤然变的晴朗,一派明丽的景象。河套文坛,英才辈出。农民作家李龙印、刘玉青、刘秉忠、张文彪、徐永厚、墨予等,还有地道的学院派李明、王福林、张广钧、李向明、刘贤普、李小平、王云宽、付志勇、越玉柱、张志中等。他们都是喝杨家河水长大的农村娃!

不知道名姓的河套文人,就像河套的红柳一样,土生土长,自生自灭。没有人给他们立碑写传,更没有文字记载。绝大多数,连地方作家协会都没有参加。   三道桥,就有公社干部李光华,写了一本长篇小说《七期国民兵》,把河套兵灾匪祸写的淋漓尽致。饱受苦难的民间医生张九皋,医道精湛,连小儿麻痹等疑难病症都可以看好,著书立传更是利国惠民。杭锦后旗教师赵大珲,出版了《中国姓名的行、音、义》。

王惠民,三道桥镇喇嘛滩中学语文教师,自幼对文学喜欢的我,对王惠民很是敬重。同一个学区工作,只要一见面,就觉得格外亲热,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有关文学方面,王惠民总是滔滔不绝,有着独特的见解,让人刮目相看。真可以说是“风日晴好自在时,诗赋化雨入梦来。”五十多岁的王惠民,瘦高的个子,十分健谈,说话间常有两声呵呵的朗笑,给人一种居才自傲、老谋深算的感觉。说话时带浓重的甘肃口音。他在老家就是个教师,二十岁刚出头就担任了一所中学的教务长。他爱好文学,作品多次在《甘肃日报》、《宁夏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多场次的剧本被专业文艺团体搬上舞台,获得省级创作大奖。

王惠民还受到我国著名诗人李季的推崇,一场政治运动扼杀了他美好的前程,他被打成右派,被批斗、监禁,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王惠民目睹有人被致残整死,他害怕极了,一个风高夜黑的晚上抛下新婚的妻子他离家出逃了。本打算逃往新疆,但鬼使神差地踏上往内蒙古的路。身无分文的他,一路上讨过饭、当过算命先生、江湖医生,甚至还跟上“鼓匠”班打过小鼓。几个月后,他流落到河套西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当时叫做红太阳大队。

王惠民懂些医道,经常给村民们扎针看病,在缺医少药的农村,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村民们对他很好,多方救济他。因为有文化,大伙推举他在村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生活安顿下来,他偷偷往老家捎信把妻子接了上来。喇嘛滩中学成立,又当了中学教师。喇嘛滩中学与杭锦后旗三中合并,又到了杭锦后旗三中任高中语文教师,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越往后右派都给平反,更没有人追究王惠民的“政治问题”,可见河套人的宽厚,你给别人的一分好,都会记住!王惠民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老牌读书人,更让有点文化的文人们喜欢。

我和好友越玉柱办了个“苦菜花文学社”,油印诗报《苦菜花》,先后出版了56期。在河套地区有了一些名气,王惠民也是文学社成员,更是指导老师。第一次见面他抓紧我的手,眯着小眼睛打量着我,呵呵道:“诗人啊,年轻有为!呵呵……”。透过镜片我感到他眯着的眼里闪着一种慑人的光。这人不简单,饱经风霜的脸上十分坦然自信。俩只小眼睛格外有神,眼,心灵的窗户,打开了清澈透明,我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成了无话不讲挚友。

王惠民说每一句话都要三思,说出来让人茅塞顿开感觉。相处久了,对他的了解深了,就改变了对他的第一印象。

他其实是个很热情、很随和的人。生活上、事业上常受挫折,却不愤世嫉俗,更没有怀才不遇的郁郁情怀。同事朋友之间,平日里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王惠民酷爱文学,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只有在“精”字上下功夫,才能有所建树。

他写给《苦菜花》的诗作不很多,但都是有感而发,水准较高,让你读他的作品,联想到他本人往往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拉磨的驴子》一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至今能背下来:蒙了眼/架了套/鞭子一响/趋步小跑/吭哧吭哧不歇气/从黎明到日落西/走了多远/还在原地/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踩陷了小道/白了头/没向前迈出一步……这“拉磨的驴子”是他真实的写照。

拉磨的驴子累死、老死于磨道,命运也许本该如此。而他不是驴子,是有理想、有感情、有知识、有文化、有才华的人。

在王惠民言传身教下,他的不少学生也拿起来笔。已是知命之年的部分村民也拿起了笔,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创作,不少好的作品问世。

王惠民要圆自己年轻时的梦,写一部反映河套的历史小说,他和越玉柱起采积素材,他执笔完成初稿,然后一起修改。他的写作速度极快,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小说——《杨家河纪事》的初稿,计三十万字。

《杨家河纪事》真实再现了清末至民国初年山西人杨满仓、杨米仓及其后人在河套开河拓荒、白手创业的业绩。因小说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又多有虚构情节,我们一起走访杨姓后人征求意见,遭到极力反对。最后我们商量把小说放一段时间再说。在此期间,他病倒了,不久溘然去世。

河套文友数不胜数,英才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也好,硝烟弥漫的乱世也好,文学创作的热情,犹如老天要下雨,是谁也主宰不了的。下吧、下吧、河套文人们人与天为一体,最知道老百姓的甘苦,天人相济,天水做墨,是老百姓期盼的“及时雨”。
内蒙古乌海林荫街道关工委刘文忠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