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凉秋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541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这些信号是骨质疏松先兆

热度 1已有 1403 次阅读2018-3-7 22:17 |系统分类:健康养生分享到微信

 全球每年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病种是心血管疾病,但第二大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什么?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各类肿瘤,还是无处不在的消化疾病?

  令绝大部分民众意想不到的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竟然是一种“静悄悄的杀手”——骨质疏松。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梁伟国介绍,骨质疏松没有警示信号,没有或者很少有痛觉,在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一旦骨头里的成骨细胞(让骨头生长)和破骨细胞(让骨量丢失)的平衡被打破,骨质疏松就开始悄然发生。

  骨质疏松危害大 髋骨骨折死亡率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14.4%,女性为20.7%。低骨量的患病率就更高了,男性57.6%,女性64.6%。如不及时加以扭转,由骨质疏松导致的疾病将极大威胁民众健康。

  梁伟国提醒说,骨质疏松的后果实际上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骨质疏松性骨折所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很容易带来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褥疮等多种疾病,尤其是中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部骨折后患者卧床至少3个月以上, 一年内有近三分之一(女性约25%,男性约32%)的患者死亡。

  与此同时,骨质疏松患者如不加以干预,很可能面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骨折,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直到去世。

  腰背疼痛驼背等 都是骨质疏松先兆

  由于骨质疏松的病情轻重与疼痛没有直接联系,20%的骨质疏松患者直到骨折后才发现疾病,有些患者甚至一生都未发现疼痛。那么,骨质疏松又该如何进行早期预防和发现呢?

  “女性绝经期以后,男性50岁以后,都应当注重每年体检中骨骼密度的检查,一旦发现骨量开始丢失应当及时咨询专业医师寻求帮助,而不是采用土办法‘补钙’。”梁伟国强调,“尤其是出现身高降低的中老年人群,更应当高度怀疑由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性骨折,而不是放任自流。”

  除此之外,腰背疼痛、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身高缩短或者驼背、脊柱畸形、脆性骨折等也都是骨质疏松疾病的明显信号。

  “反复发生的脆性骨折很有可能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尤其是常见于髋部、脊椎和手腕等部位的骨折,需要高度警惕为骨质疏松。” 梁伟国建议。

  药物治疗:促成骨细胞形成是关键

  梁伟国介绍,人的一生中,骨头中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不断的“相爱相杀”,此消彼长。当人体年龄处于35岁之前,成骨细胞处于强势地位,骨量及骨骼强度不断增加,在35岁左右达到最高峰;而3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破骨细胞开始占据优势,尤其是男性超过50岁、女性绝经期以后,破骨细胞越来越强势,骨量及骨骼强度不断丢失,直到年老,破骨细胞占据较大优势地位,发生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梁伟国提醒,骨质疏松的真正原因在于骨组织代谢失衡所导致的骨量丢失,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的患者及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必须及时应用“长新骨”药物,促进成骨细胞的产生,而不是盲目“补钙”。如果无法促进成骨细胞的产生,抑制破骨细胞的增长,无论如何补钙,大部分补充钙质都会随着人体代谢排出体外,吸收利用极其低下,难以起到真正“补钙”的功效。尤其是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应用促成骨细胞药物治疗更不可少。

  另外,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户外活动及日照、避免咖啡或碳酸饮料、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加强日常体育锻炼等都是不错的预防骨质疏松的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asdrtv 2018-3-8 08:20
癌症可能是第一位的数量,不好办,医学异常复杂,科学,变化,品种,很多,左,右,的数量,变化有时应付不了,需要一种医学的精神。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