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8|||
10歲 攝影比賽拿冠軍
記者問:你是怎麼開始拍照攝影的?
何藩答:大約在1945年,當時大約十歲,在上海黃浦灘頭拿了相機,因為好玩,拍了張有落日、有舢舨小船靠碼頭的照片,我參加了一個攝影比賽,得到冠軍。當時純粹是好玩,沒想到還得到冠軍,有獎盃可拿,得到鼓勵,感覺很好,就繼續拍下去。
問:你是怎麼拍出你這些個人的風格和特色?
答:開始拍照時,在街頭巷尾看到什麼拍什麼,什麼都拍。當時也沒注意到什麼光線、陰影、線條、構圖的問題;我認為是「天性」,我看到情景有些美感,有「感動、感覺」,有些動感、美感,或有趣味性,就按下快門拍下這一刻。
我當年拍照,只有黑白底片,後來才有了彩色。但我認為,黑白照片更能表達出氣氛、境界、味道,能夠傳達出那份感情,接近我要的效果。這是非常個人的喜好,我並不是說彩色不好,只是使用黑白的媒介,我覺得更得心應手。
我認為有些照片,用黑白才能表達出來那種境界,彩色照片則不能。有些攝影家可以用彩色來表達,我沒法用彩色來傳達那種感覺。
我很難想像,如果我的作品用彩色來拍,是否還可以有黑白同樣的效果出來。黑白更合適我表達我要的感覺。攝影大師安瑟‧亞當斯也是以黑白照片為主。這完全看攝影家要用那種媒介,用黑白或彩色來表達他的風格和特色。
香港「安瑟‧亞當斯」
問:有人稱你為「香港的安瑟‧亞當斯」(註:Ansel Adams,美國著名黑白風景攝影大師),你的想法如何?
答:這很不敢當,過譽了,謝謝他們的好意。安瑟‧亞當斯是有名的大師,他可以用黑白照片表達出氣氛、境界、味道、感覺。也有人將我比喻為「香港的布列松」(註:Henri Cartier-Bresson,法國寫實攝影大師,提出「決定的瞬間」,以寫實拍照聞名),但我認為我是結合了美感與寫實,在一張照片中,既有街頭的人物,也有美感;我和亞當斯和布列松不同,但有兩者的風格特色,兩樣都有。亞當斯以大風景為主,我是街頭小人物、小品為主。布列松以寫實、捕捉瞬間為主,我則帶有美感的內容。
沙龍、新聞寫實 巧融合
問:香港有獨特的沙龍攝影,你對現代的香港沙龍攝影有什麼看法?
答:綜合我在香港的經理人及其他藝評家的意見,認為這次獲選為「最具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家」,原因之一是對香港有「紀錄性」、有「新聞攝影」(Photo Journalism)形式的照片。
我這次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以沙龍美感的基礎,結合了新聞攝影的寫實內涵、內容,在形式上還具有沙龍的美感。沙龍有唯美和畫意的形式,再加上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內涵,結合起來成為畫意和寫實的融合(Fusion),形式跟內容的結合,真實生活和畫意美感的結合,也可以說是「真、善、美」的結合。
在攝影作品表現出來的「真、善、美」,以「真」來說,就是真實寫實的生活;「善」就是要有同情心,人道主義精神;「美」就是要呈現沙龍畫意的美感。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要有同情心,能拍出感動人的作品。
許多評語說我表面上是沙龍攝影,其實骨子裡是新聞攝影。這次獲選為「最具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家」的代表作「午後閒談」,評審的評語就是「巧妙的將沙龍和新聞兩種攝影的優點融合在一起」。大概因為這一點,成為代表香港的攝影作品。
所以我對沙龍拍照者的建議,是具有畫意美感的拍照根底後,再加上寫真寫實的拍照。因為光拍沙龍的人很多,但能巧妙融合新聞寫實攝影,有高度藝術表現的就不多。
我希望香港沙龍攝影,不要光是注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寫實的內容。在拍美的情景時,要有個人的感情、感覺、風格和內容;用比較有美感的構圖、採光、光源的運用、色調的分配,甚至拍出來的照片處理等等技術,來完成一張照片,不是光按快門就可以拍出一張好照片。
好照片 關鍵在判斷力
問:這就談到很多人關心的問題:「如何拍出好照片」?
答:現在拍照方便。從前拍照底片、沖洗、印照片都要錢,一按快門就是錢。現在的數位相機等於不要錢,幾乎沒成本。這提供了很多方便,有點像拍電影,你可以拍很多張,像機關槍掃射似地拍,再從其中找出最好的一張。
從前的攝影家,因為拍照要花錢,反而訓練出判斷力,因為一按就是錢,要是覺得不好就不按快門,這時判斷就很重要。現在的拍照是「先拍了再說」,回家之後再慢慢選,不好的就刪掉不用。因為不要錢,等於沒有浪費。
從前拍照,因為費用的關係,在拍照前就要判斷。現在的拍照可以事後判斷。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優缺點;關鍵在判斷力。要有判斷力去捕捉瞬間(Catch the moment)。不但拍出「賞心悅目」,還要「感動感人」,更能「抓住注意」。
問:這個判斷力要如何養成?
答: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強調「決定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就是判斷力的應用。布列松認為不好就不會去按快門,不會浪費、不會白拍。所以從前的拍照,是需要判斷力的。
Decisive Moment給我的啟示,就是「判斷力」。這點很重要,因為判斷力不是技巧那麼簡單,而是需要心、腦、眼、手和心的感覺。這個太重要了,不是光有技巧那麼簡單。
這也是內心的、心靈的、精神上的領悟,個人的修養就在這裡。
如何訓練判斷力呢?就要多看。我現在一有空,就到圖書館去看攝影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級的攝影書更要多看。每家圖書館都有攝影雜誌、攝影月刊,可以看到現在最流行的攝影趨勢、一般大眾喜好的攝影。我現在就看這兩種,一種是每月出版的月刊雜誌,一種就是古典、大師名著。
你要多看,才知道現在流行趨勢是如何演變出來,唯有多看。攝影大師都是動了很多腦筋,用了很多判斷力,他們的作品為何印刷成書,留傳後世,一定有它的道理,有它的優點;或者你可以找出缺點,自己小心,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知道自己的拍照是否落後,趕不上流行。
拍好照片,修養、學養很重要。除了攝影書籍外,要旁及藝術,如博物館出版的書、流傳作品的書、古典名著,甚至詩詞歌賦、音樂、電影。「有諸內,形諸外」,你裡面沒東西,出來的作品就會反映你裡面是空的,沒有內涵。
攝影比電影 挑戰更大
問:談到電影,你當過演員、拍過電影,在拍照攝影和電影之間,你喜歡那一項?
答:攝影是完全個人可以控制,可以主宰的,電影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要靠很多人。演員、攝影師、燈光師、化裝師、布景師、美術師、道具師、戲本、戲情,太多了,雖然說導演控制這些人,但也要靠這些人幫助,這些人要是幫得不好,就沒法拍出好作品。再加上老闆、製作人、監製人、剪接師,特別是出錢的投資者,這些人全都有意見,全都影響電影的拍攝。
電影是商業性,攝影則有藝術性。攝影可以講哲理、境界,電影講賺錢。要拍好的、有哲理、有美感、有藝術性的電影很難,要拍張好的照片,比電影有更大的可能。
攝影和電影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攝影和電影相通的地方,在拍照者要注意光線、構圖、角度、主題呈現。
攝影和電影不同之處,是照片有它的局限性,你必須在一個框框裡、一個角度裡,就把要拍的主題顯現出來;電影可以用不同角度,連續畫格,旁敲側擊來表現故事或場景。從這一點來說,攝影比電影的挑戰更大,因為你要靠一張照片,來表現那「偉大的瞬間」,表現最合適的一刻、最棒的一刻。而電影可以用不同的攝影機,在不同的角度來捕捉連續動作,可以「補」,攝影是沒得「補」的。
攝影按下去,就是這一張。電影不停拍攝,可以選出好的部分,從這一點來講,攝影更難,更有挑戰。
夢幻蒙太奇 新書考驗
問:你現在還在拍照嗎?是否會再出書?
答:我現在集中心力搞攝影。香港方面已經邀請我出書(註:何藩已有七本書出版),以懷舊黑白香港風景照為主,因為我已經有二本香港懷舊攝影書,這本新書要有些新的內容和風格呈現,和之前的書相比,會有改進也有改變,以蒙太奇如夢幻影的疊印藝術方式呈現,這是對我自己的挑戰和考驗。
《小檔案》
何藩
攝影榮銜:2012年獲選「最具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家」,美國攝影學會(F.P.S.A.)高級會士,英國皇家攝影學會(F.R.P.S.)高級會士,德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巴西、阿根廷、新加坡、香港等地攝影學會「永久榮譽會員」、「榮譽高級會士」及個展。
攝影十傑:美國攝影學會1958年世界十傑冠軍,1962年亞軍,1959年至1965年間皆名列十傑之一。
攝影獎項:自1954年起獲世界各地國際沙龍影展獎項共286次。
攝影著作:「街頭攝影叢談」、「街頭攝影叢談之二」、「現代攝影欣賞」、「何藩國大獎攝影全集」、「香港追憶」、「人生舞台」。
電影獎:總共拍過28部電影。「離」獲1966年英國Banbruy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浮世風情繪」獲1994年德國世界電影年鑑「東方古典電影代表作之一」。
客座教授:香港港大、中大,台灣台大、淡江、文化、藝專、世新、銘傳、中原、成大各校之客座教授,講授「攝影與電影」。
電影評審:台灣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歷任香港國際沙龍影展。
近十年個展:舊金山Mill and Short、M、Photographer's、China Trade Center、Modern Book,聖荷西D.P.Fong,紐約Laurence Miller,香港Asi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