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茭道镇南仓村有个黄埔军校第17期抗战老兵郑双龙,今年已100岁,看报纸不用戴眼镜,每天爬山,骑自行车沿村路捡垃圾,躺在地上,双手抱着腿能挨到脸部……,见过他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7日下午,笔者在朋友孙建的陪同下来到茭道镇南仓村抗战老兵郑双龙家,看到今年已是100岁的他正坐在家门口看一份报纸,没有带老花镜。知道我们的来意,郑双龙老人跟我们讲起了那峥嵘岁月。
1919年7月,郑双龙出生在南仓村。父母都是农民,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从小学、初中,一直读到湘湖师范学校。笔者从网上查知,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继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于1928年受浙江省教育厅所托,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有“浙江的晓庄”之称。
1939年,面对国家危难,21岁的郑双龙毅然投笔从戎。通过应试,成了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那一年家中已有怀孕待产的妻子。郑双龙说:“那时日本兵虽然还没打到浙江,但我们都知道北方在打仗,为了国家民族,我决定去当兵。”
1942年,从黄埔军校毕业,郑双龙被分到国民革命军第63师,部队驻在兰溪。他返家见到多年未见的家人,父亲已经80岁,儿子都已3虚岁。几天后,郑双龙想赶去兰溪与部队会合,却不想当时武义已沦陷,他就和倪云腾、颜金元、王放等武义的抗战人员一起,到乡公所收了一些枪,成立了抗日自卫中队,还在鬼子眼皮子底下潜入地主家借过枪,抗击日军。之后,郑双龙去国民革命军第32集团军总部,在特务营第二连当排长,负责司令部的警卫工作,看守过日军俘虏……。
解放后,郑双龙回到村里。因他懂知识,文化水平高,村里就叫他教村民学认字,做一些宣传和村里的文字工作。
66岁那年,郑双龙因患直肠癌开过刀。治好后,郑双龙通过一本药书,学会了一套“闭气功”。一开始,郑双龙只能闭气几秒钟,如今,他已经能够闭气半小时。郑双龙说,他不信任何封建迷信,只是讲求调心、调息、调身。每当有人来看望、慰问,郑双龙也都会主动表演一翻,希望大家都能学一学,锻练身体。
只见郑双龙把报纸铺在地上,躺下,闭目,四肢伸开,双脚慢慢地起空,放下,身体坐起来,躺下;抬起一只腿,双手抱住,挨到鼻尖,换一只腿,做同样的动作;双腿起空,双手抱腿,直到脸部,放松,一套做下来,轻松翻身站起。观看的人很难把他与一个已经100岁的老人连想起来。
90岁以前,郑双龙都是村老年协会会长,对村里事情很关心。这两年,“五水共治”、垃圾分类在农村推行,他觉得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但是老百姓意识还要加强。每天早上起来,郑双龙都先爬一下村后的一座山,回家吃完早饭,出去转转,或者到田里干活,或者骑着自行车,沿村路拾捡垃圾,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常年挂着一个装垃圾的小筐和一把铁钳。晚饭后,到村里代销店跟村民下几盘象棋,8点多回家睡觉。得空他还会骑着自行车,到两3公里外的永康八字墙赶集凑热闹。
几年前,郑双龙经历过一次生死考验,甚至去医院抢救,后来仍是自己放正心态自己调整才好转病情。自此,他更加宽心豁达。2016年3月,郑双龙还通过武义县红十字会联系了浙大医学院,办好了遗体捐献手续。他说,本来想器官捐献,但是年纪太大了没用。死后,他就想把遗体捐献出去,让年轻医生做研究,也算有些用处。
郑双龙虽然年纪大了,但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家里常年订有几份报纸,每日必看,他靠着这些了解国家大事。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已无法为国出力,只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早日收复台湾,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郑双龙有3个儿子,现在大儿子都已80岁,二儿子、小儿子分别69岁、60岁。他自己不喝酒,不吸烟,生活简单又有规律,身体一直很硬朗。至今,军训动作,立正、稍息、齐步走,向右转、敬礼,有模有样。(汪蕾 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