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艺
术
家
康红光,又名弘广,字赤亮,号先唐,北海书痴,天际真人。
1962年生于山东昌邑,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初从唐楷,继学历代名家行草,兼涉篆隶简帛、汉魏摩崖碑刻等。
1985年以后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市书协等单位主办的书展赛中入选获奖,并见诸多家报刊书籍,刻入碑林,为多家单位和朋友所收藏。省、市电视台曾做过专题报道。
1990年发起成立北海书社任社长。
19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
1992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沈鹏先生为其题写展名。
1992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在济南举办“弘广书法艺术研讨会”。
1993年应邀在山东荣成第二届国际渔民节上举办个人书展。
1996年筹备成立山东昌邑市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
1997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书画及文物鉴定。
2001年创办弘广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创作、交流、展览。
2016年设立艺术工作室——H.G艺术空间。
人
淡
如
菊
书
寓
妙
机
康红光书法漫议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附《冲淡》一诗,其首句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可谓“冲淡”之境的妙语。艺术境界的“淡”,不能游离于人本之“淡”,而“淡”的崇尚,无疑要溯之于老庄等道家思想,即抱朴见素,淡泊无欲,故《庄子》云:“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淡,无疑是一种超逸之境,或一任自然,不饰雕琢;或繁华之后,简朴真淳。董其昌论书极尽尚淡,故能脱去俗格,纵逸一时。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亦为“淡”之体现。当然,书法的冲淡之境,须是逾越了工夫与技术层面的得具,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康红光近年的书法亦近合于冲淡之境,这也是其人的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文化的觉醒、对民族艺术精粹的重新认识与狂热追求,掀起了书法热潮,并涌现了一批书法的弄潮儿,康红光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籍对书法的高昂热情与超群悟性,在研习书法的较短几年中即脱颖而出,多次入选全国性重要书法比赛展览还数获奖项,并且在尚未步入而立之年即在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了大型个人书法展览,广受业界注目与好评,也展示了一个青年书家求索的高昂意气与风华才情。正是红光兄的书法成绩及高蹈表现,影响与感染了当地青年书法爱好者。
所以1990年,昌邑青年书法爱好者成立“北海书社”,公推红光兄为社长,而我也蒙众书友信任被委以“秘书长”一职,从而一起经历并见证了北海书社那段不凡的青葱岁月。当时书社几乎每周或半月即有一次集会,社员展示各自的临摹书作,切磋讨论,并且经常邀请省内外的书家前来指导,还多次举办展览。北海书社以有声有色的系列活动及多人入选全国性书展及获奖等,而广受省内外书法界的关注,这与红光兄的力倡之功是分不开的。而我与红光兄不仅曾是当年北海书社的“战友”,还有过一段燕园共处的同窗生涯。我俩曾于一九九一年参加了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办的书法研修班,脱产驻校学习近一年。那是一段充实而值得怀想的时光,在北大这一思想文化活跃的中心之地,几乎每天都能聆听到校内外知名学者的演讲,教室内濡染了向学之心,未名湖畔也定格了我们在绿茵地上嘻戏及打雪仗的留影。数年后,红光兄调至县博物馆工作,其又负笈北上,再度进修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求知向学之心诚可嘉道。这也是红光兄书画文博皆能精通,修养识见不凡之原委。
红光兄在三十多年的书法探求之路上,首先坚持了“博涉多优”的取法方向,各体皆习,大小兼攻。其八、九十年代的书法,更多用力于隶书、汉简及行草书,在当时书法观念相对保守的大背景下,他即能融合诸体,放胆求变,是诚为不易的。记得八十年代末他入选开封“翰园碑林”并被镌勒上石的作品,即为糅合隶、简与行草而创作的,此作的拓本呈寄给作者,所以当时我也有幸获见,并钦佩于红光兄的创作才能。那时他即以行草书对联、条幅尤为见长,风华正茂,心气旺盛,写得无拘无束,恣肆中而见法度,放浪中彰显着情性。
近十几年来,红光兄随着介入文博专业,后又拓展文化艺术中心,往来于全国各地观摩展览、参加书画艺术品拍卖会等,不仅接触了大量的近现代书画作品,还与当代书画界精英频繁往来,眼目之高,识见之广,自非昔日所匹。而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修养的进一步提高,也参悟与改变着其艺术人生观,使他有了超脱的心态,淡泊而自守,进入到了一种自适的艺术追求中。
近十几年来,其疏离于各种书法展赛之事,而走向沉静、达观,或独处书斋在墨香濡染中追索着古人的妙迹;或同道知己品茗论艺,侃侃而谈中表达着艺术及人生感受与情怀。优裕的条件,无忧的生活,使他更倾心于书法。宋代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家的临池之功与法的备立固然是基础,而以心驭手,化写出独我之妙,又不仅仅是功夫与技法所能济成的。红光兄深谙此理,所以近年来更注重“道”的理解与探求,其潜心研读古人书论与当代艺术理论,并从其他艺术或现实生活中参悟,有了深远的人文观照意识与追求,也为他的书法开拓了新的境界。
红光兄的近期书作,以行书为主,由早年书法的体势放纵连绵而转为劲敛与虚和,多了一些老成与沉稳。这不仅是心性的转换,也有临习中取法的因素,可以看出对汉隶或魏碑的兼融,对联大字透露出何绍基书法的体势与用笔特点。
总体而言,其书法散淡中求朴茂,疏放中求古拙。用笔使转自如,简放而雄厚,没有过多的花哨动作;而结构体势,皆弃绝作意,更未染于怪戾之象。其既没有亦步亦趋地重复古人,也未在创变中流入野道,雅正中能奇恣,法度中有新意,可谓文质兼具,理性地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形成了自我的风格与个性语言,体现出诸多的思考与求索。
袁昂《古今书评》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书法的高下,体现在精神气格上,亦即境界或格调。古人云“书如其人”,“写字写志也”等,书之格即人之格,这已是众多贤哲所认同的观点。红光兄性情之率真与耿直,不附炎趋势,与人与事皆无心机,豁达而热情,无争无求,淡于仕途等,这些人格特征也是其书法的重要观照。
文/陆明君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中国书协理事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作
品
欣
赏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