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林淼时空 //www.sinovision.net/?5212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雨将至:鲍勃迪伦的柔软坚守

热度 8已有 7801 次阅读2017-1-3 15:24 |个人分类:时事评论|系统分类:文学| 诺贝尔, 仪式, 感言, 鲍勃迪伦 分享到微信

每年的12月10日,是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颁奖日,今年也如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辉煌绚丽的音乐大厅的举行。


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果然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没有参加隆重华丽、有皇室政要出席的颁奖仪式。但他还是给了诺奖应有的尊重,写了一份获奖感言,由美国驻瑞典大使代为朗读。


在感言里,鲍勃迪伦表达了他作为一个音乐人对获得文学奖的困惑:


我创作音乐时所考虑的仅仅是音乐本身,正如莎士比亚创作戏剧时考虑更多的是表演与舞台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让我本人都大吃一惊,不止一次的问自己:我的歌曲创作是文学吗?


之前,美国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是:虽然鲍勃·迪伦拥有诗人的气质,但是真正打动大家的是他的音乐,也就是说主要是旋律,而不是语言。


《纽约客》刊文也称:鲍勃·迪伦是伟大的声乐家和歌手,这些是他身上不可剥离的部分,而且是超越他的语言的。


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他对诺奖委员会忽冷忽热的态度,也成为了媒体调侃的幽默话题,人们还以此编了许多好笑的段子。10月2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终于忍无可忍,公开指责鲍勃·迪伦的态度是傲慢无礼;直到29日,鲍勃·迪伦终于给诺奖委员会打了电话,称:我很感激能获得这个荣誉,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让我激动无语。


鲍勃迪伦如今已年逾古稀,当然不再象年轻时那样叛逆,对于这个不伦不类的棘手大奖,他处理的手法还是挺周到柔和的,尽管一直表现得矛盾且犹豫。我想他不去亲自接受这个文学奖,也是为了坚守自己作为音乐人的身份,不想和文学界太搅乎;而这种适度的距离,既顾及了文学界的情绪,又未拂诺贝尔奖的面子,百万奖金也领了,真是皆大欢喜,难得。


应赞一声:永远的鲍勃迪伦!


尽管鲍勃迪伦本人没来出席颁奖仪式,但由他的好友、美国传奇歌手帕蒂·史密斯代为领奖,那些想在颁奖现场聆听鲍勃迪伦音乐的人,也未完全失望,帕蒂在典礼上演唱了鲍勃·迪伦的歌曲《大雨将至》。


在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一个出于个人原因拒绝诺奖的,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让-保罗·萨特,他一生中拒领一切奖项,其中就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理由是:文学应保持独立性和自由性。萨特对诺贝尔奖的拒绝是彻底的,也没有接受奖金。


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得知获得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她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给出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患有社交恐惧症,无法出现在人多的场合;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而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比她更有资格获奖。


诺贝尔奖一再被怠慢或拒绝只发生在文学领域,科学家似乎没有这么多纠结,也许是文学质量和水平的判断不如科学那么清晰量化,一个个文学家显得特立独行、思虑复杂、傲娇任性。这些看似不乖巧、不听话的坏孩子,却有着公正、客观、自由、纯真的心灵,这使得他们可以超越世间荣誉和现实利益,即使自己刚巧是那个宠儿受益者。 


近些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参杂了太多的非文学因素,评审委员会越来越像一个诺贝尔文学厨房,因为他们真的有一个获奖菜谱:评委会用争议性否定了北岛,用地域性否定了昆德拉,用民族性否定了村上春树,可实际上他们唯一该考虑的就是文学性!这帮已是八、九十岁的终身制老评委们,有时像是患了梦游症和轻度海默症,他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慷慨地授予某个人,可如果连获奖者本人都觉得是不恰当的,反而给各方带来尴尬和困惑,尤其是影响诺贝尔文学奖的信誉度和威信感。


但愿今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回归文学本身。


美国新闻出版界的评论:


《新共和周刊》的副主编Ryu Spaeth说:“如果想把诺奖颁发给音乐家,那直接设立诺贝尔音乐奖就好了。”


美国ABC新闻引用了菲利普·罗斯的传记作者Blake Bailey所发的推文:我怀疑菲利普·罗斯和唐·德里罗都希望他们写了《铃鼓先生》(鲍勃·迪伦的歌曲),而不是写了《美国牧歌》和《地下世界》。


在线出版机构“电子文学”特意提醒它的读者,“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头条并不是一个笑话。诺奖组委会挑选这个获奖者似乎有一定的深刻意味:下一代读者已经不那么热爱阅读。

“诺奖颁给音乐家,这无疑在往作家的伤口上撒盐,”Slate杂志的评论家Stephen Metcalf讲道,“文学和其他事情不同地方在于,需要一个人沉静下来阅读。沉默和敬意是阅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阅读是文学特有的方式。”这也就在根本上否定了音乐和文学的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7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linton 2017-1-4 11:55
ksliu: 不知道“文学奖”这个名称的原文是什么,这里有一个翻译是否准确的问题。如果翻译成“文化奖”,那么文学、音乐、饮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
我查来了瑞典语:Nobel priset i litteratur,确实是诺贝尔文学奖。
可评委们偏偏不讲文学性,我听一位在瑞典的朋友说,评委是终身制,都八九十岁了,这次是为了贴近年轻人,可惜一下迈得太远,有点不伦不类,让鲍勃迪伦本人都很为难。
回复 ksliu 2017-1-4 10:38
不知道“文学奖”这个名称的原文是什么,这里有一个翻译是否准确的问题。如果翻译成“文化奖”,那么文学、音乐、饮食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回复 linton 2017-1-4 09:38
曾经湘桥: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发生如何变异引起的评介,写得真好。
谢谢朋友的理解和鼓励!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刚评完,我就提出异议,挨了不少砖,被指狂妄;其实我觉得国人总是认可权威,可有些权威你走近了,他不不再权威了。
鲍勃迪伦本人都表态了,这很重要,他不愧是个艺术家。
我对诺贝尔奖的怀疑是从他们选中国作家开始的,中国文学我们很了解,也可以评定出质量。
回复 曾经湘桥 2017-1-3 18:05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发生如何变异引起的评介,写得真好。
回复 linton 2017-1-3 16:28
ksliu: 开始推荐了。再接再厉!
谢谢刘先生鼓励,我来这里期待和一些特别的网友交流。
刚看到好久未见的红酒回来了,很令人高兴;不知纽约桃花何时归来?
现在的编辑真不像我们当年那样宠作者。
回复 ksliu 2017-1-3 15:46
开始推荐了。再接再厉!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