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字幕带来的困扰
张晰
原文发表在《万维读者网》,见链接:https://blog.creaders.net/u/27157/202302/455228.html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年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对于2023年的春晚节目内容,一如既往有褒有贬。本文从另一个角度谈春晚,对春晚的字幕吐吐槽。
总体印像是,春晚节目的每组字幕显示的时间太短,来不及看完,字幕就悄然不见了。有些字幕显示的次数也不够,该重复的字幕未见重复。
通过电视进行春晚直播从1983年开始已经有40年了。农历除夕晚上观看央视的春晚已成为不少华人的“年夜饭”、新年俗了。
早年的春晚,大概是由于技术局限,电视屏幕上还不能显示字幕。近年的春晚,不同类别的字幕开始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了。如人名、节目名称、版权标识的说明性字幕,也有歌词、对白等帮助观众理解内容的功能性字幕。字幕作为直观的视觉符号,有助于观众对屏幕内容的了解和理解。字幕对屏幕内容还有强调和补充的功能,因为通过字幕形式显示语音内容对听力较弱的观众理解屏幕内容大有帮助。
遗憾的是字幕在春晚节目里显示的时间过于短暂了。看直播时和后来在网上看回放时都有这种感觉。
拿春晚的第一个歌舞节目“花开种花家”的字幕为例。随着一群打扮成兔宝宝的儿童出现在央视演播大厅,电视屏幕左下角显示出第一组字幕,说明节目的作词、作曲、导演、编导、演唱等共有三十多人,列为10行。随后显示出第二组字幕说明表演单位,共5行。
两组字幕基本上是一晃而过,显示的时间分别约为2秒。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之内看完每组字幕,即使是“一目十行”,对普通观众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任务,恐怕对于专门受过速读训练的人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况且屏幕上还有正在表演的节目,对观众的注意力还有所干扰。
春晚每个节目名称加上制作或表演人员或团队的说明性字幕,不管字数多少,显示时间大多为2秒,最长不超过5秒。不知有关人员是否做过字幕阅读实验,决定字幕显示时间长短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
2023年春晚的主持人有5位:任鲁豫,龙洋,尼格买提,马凡舒,撒贝宁,王嘉宁。当春晚开始电视屏幕给出主持人特写时,每位主持人的名字显示约2秒。由于主持人的名字最长不超过4个汉字,阅读他们的名字对观众来说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不过主持人的名字在整个春晚4个多小时的播出中只出现过一次,也就是他们初次亮相之时。在随后的节目演播中,虽然每位主持人都多次露脸,屏幕上却再未显示过主持人的名字。对于错过春晚开头的观众来说,整个晚会再也无机会知晓主持人姓甚名谁了。虽然这些主持人对某些观众来说不陌生,但对另一些不在少数的观众来说却不见得知道他们的姓名。
对于字幕制作者来说,我们不应该假设晚会主持人都是名人,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知主持人名字的大有人在。在节目进行当中为什么不能每当有主持人特写出现时就再次显示其名字呢?
有些歌曲节目是两人或多人演唱,节目的字幕倒是说明了参演者的名字,比如甲和乙。但是演唱过程中给出每位演唱者的特写时,并未显示演员的名字。所以观众还是不知道谁是甲谁是乙。有些舞蹈节目参演人数众多,领舞者不乏特写镜头,这时如能用字幕显示一下领舞者的名字,观众就比较容易将名字和领舞者本人对上号了。
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1月21日,2023年的央视春晚直播收视率达20.23%,新媒体直播用户规模达6.55亿人。海外传播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68种语言面向全球受众转播或报导春晚。国内观众加上全球海外华人,春晚的受众人数庞大无比。电视字幕看起来事不大,科学地决定电视节目中如何显示字幕及其显示时间,却影响到亿万观众。
中文媒体对春晚的内容不乏热烈的讨论,但对春晚转播的字幕问题却“视而不见”,未看到有吐槽春晚字幕的报导。似乎大家已经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春晚的字幕带给人的困扰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如此显而易见的一层薄纸却无人将此捅破,无人对此困扰进行抱怨。
其实,电视节目中字幕显示时间过短,显示次数过少的问题在央视的其他栏目如新闻播报和访谈节目里也屡见不鲜,比如介绍主持人/播报人/采访人/嘉宾/被访人的说明性字幕。而海外包括香港和台湾的电视节目里字幕问题就处理的比较合理,值得大陆电视节目借鉴。
字幕是电视节目制作者向观众传达信息的手段。如果观众看不见或看不清字幕,观众就接受不到或只能接受到部分有效的信息。如果在电视节目中,恰当地使用字幕,字数既不过多也不过少,显示时间既不过长也不过短,那就是对当事人个体的一种尊重,对观众的一种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一种尊重。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