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好心情,能治百病
好心情能治病,这是早就听说过的。最近一试,果然有效。
宗教给人祷告治病,有的人病好了,就感谢上帝。《圣经》里有许多关于耶稣治病的故事,只要他对信徒说:“你的病魔离开你了。”信徒马上病就好了。这是信心救了他/她。道教也会为人“驱鬼除病”,也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这种信心治病的现实确实存在。
西药的研制需要用双盲试验来验证药效。一群病人吃药,另一群病人服安慰剂。假设吃药的好转率是90%,服安慰剂的有30%的人好转,因此,这种药的疗效就是90-30=60,60%的病人是药物的疗效。为什么安慰剂会有30%的疗效呢?这也是心理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健康是受到情绪的影响的。
有个妇女52岁得了乳腺癌,开了三刀,做了化疗放疗都没用,肿瘤扩散到了全身。医生说:没治了,赶快准备后事吧。她药不吃了,心想反正要死,唯一的心愿是去北京旅游。那时七月份,天气正热,她也顾不上了,把存款都带上,和一个好朋友赶快去游一游。到了北京真是高兴,亲眼看到了天安门,天坛,地坛;去了故宫,游了颐和园,爬了长城。每天跑得满头大汗,拍了许多照片,洗出来一大堆,不满意的再重拍。把北京的每个景点玩个遍。两个月下来,她越玩越起劲,一点也不像个病人。接着又玩了南京,桂林,黄山,半年玩下来,瘤没了,癌也没了。把病忘了,有了好心情,病也好了。我有个学生叫周伟平,有段时间,不去上课,愁眉苦脸地说自己有病。我听他介绍了情况,看了他的眼睛和舌苔,我猜他是疑心病。于是就对他说:“你没有病。”过了几天,小周见到我就说:“徐老师,你说我没有病,我的病真的就没有了。”看来好心情恨重要。
有个医务界的内行人说: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被毒死的(药吃得太多,被副作用杀死了)三分之一的人既乐观,也不乱用药,就治好了。这条经验很重要,药疗和精神疗法要配合好才能得到最好的疗效。
病人怎么会吓死的?有的人得了病,整天想着病。于是这儿也疼,那儿也疼。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吃不香,心里担忧着,怎么办?怎么办?结果荷尔蒙混乱,精神垮了,身体垮了,就死得快了。现代科学认为,许多病是由于人们精神压力太大,精神忧郁,惶惶不安所致。好的心情会产生好的荷尔蒙,好的荷尔蒙有利于健康。我想起练严新气功时,讲究一个要点, 就是要面带微笑,心里想着“好多了,好多了,多舒服啊”,这样心气一体,意念往好的方向走,练功才健康。“笑一笑十年少”嘛,人年轻了,不就身体好了吗?人缝喜事精神爽,激素在人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心情又可主导激素的产生。
被药毒死的病人不少见。伍先生得了胃癌,开了刀。一年后医生给他复查,说是癌细胞扩散了,要住院治疗。那天我们一起吃了午饭,第二天他自己去了医院。一个星期后去看他,他只想喝稀饭;两个星期后,他只想喝点汤,三个星期后,他什么也不想吃,两条腿肿得很厉害,象打足气的皮球,开来这药把他的肾脏弄坏了,四个星期后他就进了殡仪馆。竖着进去,横着出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死了。这就是被药死的典型。
听到这些故事,我就学会用好心情和心理暗示来治病。一天早晨,我急急忙忙吃了早饭,去赶车上班。我一向吃饭快,三口并两口,吃了以后胃就开始不舒服。我也不管它了。这一路上胃就开始折腾了,不断反酸反胃。因为时间早,地铁不拥挤。我找了个座位,就开始练功。先是面带微笑,就感到口水多起来,咽一口,又有了,再咽一口。心里开始暗示自己,“胃里好多了,舒服多了。”脸上笑着,心里乐着,不一会儿,反酸停止了,胃也不难受了,胃就这样神奇般地舒服了。这就是我用好心情治病的一个过程。
夜里睡觉,我每晚必醒几次。有时醒了就睡不着,特别是有心事的时候,就会失眠。晚上没睡好,上班没精神,到了下午,头昏脑胀难受极了。为了失眠,我去找过医生。睡眠中心的高医生说,睡觉的时候,人是从潜睡到深睡,再从深睡到浅睡,一夜反复四五次。有的人夜里醒来是正常的,不用担心。我想,用好心情来催眠吧。晚上醒来,我依旧平静地躺着,尽量保持放松。头往上伸,脚往下伸,双手放在肚子上。然后开始呼吸。吸的时候,心里想着三下“哈,哈,哈”,然后就呼,呼的时候,心里也想着三下“哈,哈,哈”,脸上带点微笑,不要皮笑肉不笑的。心里一定要高兴,就好像抱着胖儿子睡觉那么开心。你觉得怎么开心就怎么去感觉去想象好了,最好是骨头感到苏苏的,人绝对地放松。也会感觉口水多起来,就顺口咽下去。心里想着“哈哈哈”,“哈哈哈”,一呼一吸,其他什么事情也就不想了。没了心事,人又舒服,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这一招还真的不错,我就这样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失眠问题。
能吃能睡身体不就好了吗? 你有不舒服的感觉吗?就用好心情去治疗吧,你一定会感到很开心的。学会自得其乐,可是人的一生中的大幸。
徐伟平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