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与鄂尔多斯的双赢模式
钱学森院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地球“四大危机”之一的生态危机进行思考,于1984年提出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科学设想。其中的“沙业”即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英译为Deseticu-lture)。通俗表述是:多利用阳光,通过生物植物,减少用水量,依靠科技,开发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技术路线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比方,在沙漠中建立太阳能发电站。沙柳种植于产业化,加工一条龙。沙子本身是建筑的主要材料,本身就是财富。因此沙产业的前途广阔。
钱老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留住”和“转化”太阳能,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寓沙漠治理于利用开发之中,为人类开发新能源、新财源。要求系统分析,综合利用;面向未来,以人为本;面向市场,科学经营;坚持良性循环,确保发展后劲。搞工业不牺牲生态环境;建城市,让农牧民得到改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同行。
发展不破坏环境,开发与治沙同行,发展人类与发展自然并举。
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五大草原都在西部。水土流失面积的80%在西部,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的90%以上是在西部,农村牧区60%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西部,约20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沙漠资源的“成灾”和“成宝”,由领导人的思维决定着这里的命运。我们要变消极的防沙、堵沙,为积极的治沙、用沙。
2002年12月22日,钱学森担任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名誉顾问就强调:“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和草产业,这是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了这两大产业,真正建设成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和草产业,内蒙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内蒙古生态环境也会得到改善。”
这些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发展和致富上走出了做出了成绩。他们的特点是:
一、以水为限,以法治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施部分禁牧,限牧,舍饲圈养,退耕造林、休养草地,政府按生态移民和扶贫给予补偿。
二、尊重规律,三效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业结合(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农林牧互补。植被建设和加工业并举,通过“绿化——转化——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对接大市场,发展民族医药,从而提高草原的价值。
三、以人为本,为民造福,循环经济,实现“双赢”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不是换一个房子居住,而是换一种方式发展。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靠新型人才建设家园。
鄂尔多斯市20多年来防沙治沙、用沙管沙,实现了由植被建设向产业发展的飞跃,逐步形成了绒、肉、乳、药四大绿色支柱,其中沙产业托起的“沙漠药圃”引人注目,甘草、沙棘、锁阳、麻黄、苦豆籽、螺旋藻等有顽强生命力的半野生中草药材,经过原产地认证,规模化种(养)植,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品牌打造,已成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新型后续主导产业。
2001年5月,钱学森院士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而且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主席看望钱学森院士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他握着钱学森的手说:“钱老,您的设想正在鄂尔多斯变成现实。”
陈育宁教授在《鄂尔多斯模式与鄂尔多斯学》一文指出:到2007年,鄂尔多斯市禁牧草原351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0%;休牧52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0%;(问:40%禁牧,60% 休牧,哪来的草原去轮牧呢?这里统计有错。)划区轮牧2398万亩。2008年全市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3.6%增加到20.07%。毛乌素沙地的治理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6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积占到总面积的17%。防治沙漠化的治理速度首次超过了沙化速度。据2008年底统计,全市累计转移农牧民40万人,流入黄河泥沙减少3亿吨,沙产业增加值达11.3亿元。
我们的致富不能盲目多养牛羊,而要考虑到牧场的承受能力,不可竭池而渔。要把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加工业,工业的行业里。比如制造混凝土的预制件,搞建筑业,搞营养品,植树造林,种植沙柳,发展柳条编织工厂,牧草编织品,种植中草药,发展营养品生产,向市场要价值等等。把更多的人力放到绿化和固沙治沙的工作中去。
中华沙漠开发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