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专心致志陪娃娃们看电视唱儿歌。那些跃动的音符和熟悉的画面把我带进了美妙的童年。我回味着并快乐着……
然而,娃娃们的情趣似乎与我有很大落差,他们的快乐和兴奋反而不如我,这颇有些主次颠倒的意味。
仔细看看,很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已经远离现代生活。这些儿歌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甚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当时的情境与激情是现代的孩子们无法体验和领悟的。
很多历史题材的儿歌,孩子们听不懂了;很多古诗词谱写的儿歌,有的成年人都领悟不了;即使相当流行的如“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我却觉得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防范意识并不恰当……
这些方面的儿歌当然不是不要,而是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
儿歌天经地义属于孩子,不能停留在成年人的美好回忆上。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儿歌应有强劲的时代节拍,有体现时代旋律的佳作和精品。
到社会实践中去,到火热生活中去,到广大群众中去!这种鼓动语言太陈旧了,我又没什么新词。优秀作品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生长的沃土,不能没有营养和源泉。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很多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孙儿孙女,一个相当大的缺陷是长者大多已经脱离社会生活一线最火热最新潮的领域,他们的儿童故事很多停留在《乌鸦和狐狸》阶段,儿歌总是“我有一只小毛驴,从来也不骑……”这是需要爸爸妈妈留意的,一定要抽时间与孩子亲密接触,把新的理念、信息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