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是也非也?
已有 1072 次阅读2018-10-15 16:37
|系统分类:财经分享到微信
转贴:首頁新聞财經(美国中文网)
經濟日報:中國24家上市民企被國資接盤 說明“國進民退”嗎?
時間: 2018-10-14 05:48 來源: 中國經濟網 查看: 1266
今年以來,A股市場頻現拟轉讓股權的上市公司。尤爲引人關注的是,有24家民營上市公司先後被國有資本接盤。這是否意味“國進民退”?坊間輿論議論紛紛。
回顧過往,每當經濟運行遇到阻力,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總會出現把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對立起來的慣性思維和相關論調,似乎隻要國有經濟一後退,民營經濟就會大發展。事實果真如此嗎?
經濟日報:中國24家上市民企被國資接盤 說明“國進民退”嗎?_圖1-2
先看被國有資本接盤的民企情況。上述24家公司在這兩天股價大跌之前,其跌幅就已在30%以上,其中有8家股價此前跌幅就累計超過50%。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提出重要警示:這些民營企業在自身資産大幅折損的同時,不僅面臨股權質押、強制清倉的直接風險,而且面臨資不抵債、拖欠銀行貸款等連帶的深層隐患。國資平台适時介入,既可幫助民企緩解債務壓力、化解股權質押風險,又可使企業補充資金、擴大再生産,确保社會财富免遭更大損失。
再看資本市場股權轉讓和并購整體進展。有關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國内A股市場上市公司大股東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共有近160起,截至9月27日,隻有24家将部分股權轉讓國企,僅占涉及股權轉讓企業市值的18.7%左右,不足A股市值的0.1%。另據媒體公開報道,今年前7個月,境内上市公司實施并購重組2377單、交易金額1.36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共發生并購1835單,交易金額9795.45億元,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占比分别爲77.20%、71.76%。
由此可見,大量數據和事實都已充分表明,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之間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相互排斥,更沒有什麽“國進民退”所謂的“鐵證”,反而是更多的民營企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并購重組,正在成爲借勢拓展的主角。
如果把目光投射再遠一點,還可清晰看到,國有經濟是伴随共和國發展曆程長期形成的,爲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财富;民營經濟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成長壯大起來的,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金融發展的重要依托,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力量。在中國,兩者之間絕不是相互抵消的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有機統一。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遼甯再度重申,“我們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經濟,也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其重要的立論基礎,就在我們長期堅持的偉大實踐中。
毋庸諱言,眼下民營企業的确面臨較大生存發展壓力。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爲例,上半年,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增長31.5%,私營企業利潤增長僅爲10%,兩者比較,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曆史和現實矛盾積累,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尚未建成,針對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仍然較多,政策執行中“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面對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私營企業原有粗放生産方式和經營方式遇到很大轉型升級壓力,市場競争環境日趨嚴酷。由于外部環境與内部因素相互交織,如何支持、保護和扶持民營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已成爲無可回避的現實挑戰。但必須指出的是,助推民營經濟發展,絕不能陷于所謂“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的慣性思維當中,必須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探索中尋求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盡管國有企業發展好于民營企業,但仍要以“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路,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突出抓好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化經營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有資産監管,以及改革授權經營體制等各項工作。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正處于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的關鍵階段,也是改革乘數效應最大的階段,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點難點問題上來,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日前,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強調的這一重要論斷,對我們毫不動搖地支持、保護、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現實和長遠需要出發,既要及時有效解決好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突出矛盾;還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推進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從而爲廣大民營企業開辟更爲廣闊的市場空間、提供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這樣,我們就會迎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齊頭并進,共同繁榮的嶄新局面。
相關評論
發表評論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