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运河雄鹰 //www.sinovision.net/?443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珍藏仇庄(散文)

热度 2已有 5292 次阅读2014-8-18 19:40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文学| 散文 分享到微信

珍藏仇庄(散文)_图1-1

 珍藏仇庄(散文)

刘维嘉

村内主路

        仇庄村的中心主路,从村东一直延伸到村西。

        当你从路东口进村的时候,只见迎面的两侧墙上分别写着:“顺乎民情、水到渠成”和“天合人意、福至汇通。”这两句口号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它的内涵却饱满而深邃。

        这条路铺着平坦的柏油,路两边齐刷刷排列着灰色的水泥路牙。路比较宽,上下两车道,路中间划着醒目的虚黄线。

        路上没有掉落的树叶、烟头、痰迹和垃圾,没有令人厌恶的宠物的粪便。路边也看不到任何堆积的杂物。

       沿路两侧矗立着高高的灰色钢制电线杆,顶部装着单臂路灯,中部都悬挂着两串大红灯笼。

        陪伴着路灯的有梳妆整齐的白蜡树、碧桃、榆叶梅、金枝槐、紫叶李,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草。那些矮小的绿草叶子紧紧拥抱着晶莹剔透的露珠,显得格外的精神。草地里面还生长着一些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和粉红色的小花,阵阵风儿吹来,那些花儿不断地摇摆着,真像身穿花裙的小姑娘们跳着优美的舞蹈。

       绿地上还立着半米多高的白绿相间的国家电网提示牌,上面写着:“绿带来生命,花带来色彩,电带来光明。”

       这里很静,令人无法形容的那种静,静的那么深沉,静的那么静谧。有人从路上走过,都放轻了脚步,不忍心干扰这美好的景致。

        东口路南的墙上图文并茂地画着二十四孝故事,有一百多米长,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见过许多村庄,那里靠路边的墙上大都写着这样或那样的口号,还有的写着不知真假的广告词。仇庄村的文化墙却与众不同,承载着中华民族孝文化,传播着传统美德和社会的正能量。路过的人们,不论是本村的还是外来的,路过这里时,都会感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孝文化就会在更多的人心里扎根落脚,不断将这个宝贵财富传下去。不经意间,忽然发现两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分别以二十四孝故事文化墙为背景,用手机在拍照。不知这两个女孩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看得出来,她们喜欢照相,喜欢孝文化。她们以后一定会成为人妻,成为母亲。母亲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甚至影响着一个村、一个地区的希望和兴衰。两个女孩瘦瘦的,个头都在160多公分,她们俩没有时髦的穿戴,没有浓妆艳抹,长得朴实、端庄,她们是我见过的最美丽、最动人、最可爱的女孩。

        村部坐落在路的中部北侧,附近有文化广场、幼儿园、超市、公厕、多功能厅和一些村办企业。

        陆续有身穿宝蓝色工装的人们走进一家企业的大门,他们有骑车的,有步行的,有一个人走的,也有结伴而行的,大都是年轻人。那宝蓝色工装在阳光的映照下,如一块块移动的蓝宝石。

        三个宣传橱窗立在村部对面,上面醒目地写着:“法制天地中国梦,道德村庄和谐情。”

        旁边高高的铁架子上对称安放着四个灰色大喇叭,这样的大喇叭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有人告诉我说:“村里一直用大喇叭,喇叭虽小,但作用很大,我们都喜欢。”

       过去的年月,电话、电视在农村还是稀罕物,大喇叭是村里的主要宣传工具。村里常用大喇叭通知开会,宣传政策,告诉村民重要的事。村民们全靠大喇叭了解国家大事、收听天气预报。

        三十多年前,我在县五金厂工作的时候,附近的乔庄村就有大喇叭,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播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对郊区农村广播,之后就是县广播站的简短节目。现如今,许多村的大喇叭早已“退休”,很不容易再看见。在这里看到熟悉的大喇叭,就像遇到了久别的老朋友,感到非常亲切。

       路的两边,延伸着一排排砖墙红瓦排子房。阳光均匀地洒在那手挽手肩并肩的红瓦上,那依然是明代的阳光吧。遥想当年,江南有仇姓大户来此定居建造了仇家庄,后来,人们习惯称呼为仇庄。他们从江南来到这里的时候,也一定是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吧。如今,那阳光不曾改变,仇庄村的容貌却已经变了,村里实现了亮化、硬化、绿化的全覆盖,变得越来越俊秀了。

       这里看不到其他村庄“千峰竞秀”的民居,而是鳞次栉比,整齐划一。很久以前,仇庄村就自行规划了排子房,每家每户都像城里一样有了门牌号。后来,村里对村民住房的间距、宅院长度、街道宽度、房屋各部位尺寸以及原房屋如何处理都作了详细规定,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这个举措,不仅仅有利于建设规范整齐的文明村,而且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还可以避免邻里之间因为建房而产生的不愉快,促进邻里和谐。

       村民在建房的时候都用了红瓦,这些瓦片虽然不像被用于宫殿和寺庙的黄色琉璃瓦那般高贵,但是,它们却本分地保护着屋里的主人们不受风雨侵扰,保护着他们的幸福生活,而自己却长年累月默默地承受着风吹、暴晒、雨淋、雪打。瓦片用自己弱小的身躯给村民们带来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却从不求人们的赞扬。

       瓦片是平凡之物,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和遗忘。但是,它们不忘使命,不改初心,尽职尽责地匍匐于人们的视线之外。那些为人类幸福而忠于职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人不就像这一片片不惹人注意的瓦片吗?这才是一种道德上极为崇高的境界。

柳树情怀

       仇庄村文化广场西侧,生长着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柳树,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那一蓬绿意。

       这棵大柳树有十六七米高,树干粗的要两个人才能环抱。看得出来,这棵大柳树有一定岁数了,就像村里德高望重,朴实厚道,慈眉善目的老人令人敬仰和爱戴。

        树干粗壮而高大的大柳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在炎炎烈日垂下一地荫凉。闲暇的时候,村民们有的在树下的石桌阅览书籍,谈古论今;有的打牌下棋;有的在树下尽享天伦之乐,照看着自己的小孙子。麻雀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在树的枝叶间飞来飞去,不知疲倦地,无忧无虑地欢歌。蝉们也加入到合唱团,尽情地舒展着歌喉。在大柳树下,人们可以充分地享受着奇妙悦耳的大自然乐章。大柳树衬托着仇庄村,使得仇庄村充满了生活的情调,让仇庄村变得真实、自然、温馨和亲切。

        大柳树并不需要高档的肥料滋养,只要有泥土、水和阳光就能够生长,而且会长得非常健壮。大柳树有着独特的美丽,是其它的树类植物无法比拟的,这种美丽就在于枝条和树叶的下垂,它长得越高大,枝叶垂的越低,这些枝叶和它们的母亲——大柳树一样,深深地眷恋着大地。千万条细柳不管自己如何生长变化,位置如何挪移,都始终保持着原有的本色,它们似乎都很有灵性,深深地感激地气对它们的滋养。

       不知道这棵树是谁种的,又是谁精心培育的,他们,也许至今还健在,也许已经长眠在家乡的沃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和感激。他们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贵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大柳树的血脉里。

       仇庄人深深地爱着大柳树,对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村里精心设计和建造了三环,其中一环就是绿环,那是覆盖全村的绿化工程。在北京市启动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中,村里还对一千五百亩地进行了绿化,推进了平原造林工程。

        人离不开天空、水和树。仇庄村的父老乡亲热爱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水和充满生机的绿树,于是,他们在道路边、田埂间,连同自家的小院内外都用树和花草来装点。那草木青翠碧绿,花儿浓郁芬芳,空气清新湿润的景色,彰显着仇庄人独特的品味和个性,看上去养眼又养心。

        这些大大小小的树在仇庄村自成风景,宛如一道道保护神默默守护着温情的家园,突显出人与树,人与绿色,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朋友,如果你要来仇庄,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村外不见房,进村闻花香,出门绿成荫,路路绿成行”,这样的美景,怎么能不让人陶醉呢?

麦子飘香

         初次来仇庄村的那天,看到了久别的绿油油的麦子。

         阳光下,青绿的麦子一望无际,陪伴着它们的还有一座座排列整齐的无公害蔬菜大棚和高大成行的树木。

         那一块块方方正正的麦子地,就像珍贵的翡翠码放在田间。

         头枕沃土,在大地母亲的温暖怀抱已经甜睡了一个冬天的麦子,在春风的轻轻呼唤下,渐渐苏醒,经过春雨的洗礼和浇灌,麦子慢慢地长高,抽穗,灌浆,成熟,整个过程是如此的自然而不经意。

       那一棵棵麦子都把根牢牢抓住大地,挺直了自己的身躯,稳稳地站在家乡的沃土上,接受着亲人们的检阅。

       多情的风儿吹来,碧波奔涌,麦子们纷纷闪动着自己的旋律,泛起层层激情,送来迷人的香气。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仇庄村的乡亲们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老人常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只要你勤快,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才会有好收成。”还有的讲:“种粮食不能懒了,更不能糊弄自己。爱护土地,保护土地不受污染,保护粮食的安全,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更懂得地养粮,粮养人,人养地良性循环的道理。于是,村里在种地的时候采用测土配方,营养诊断,平衡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和缓释肥,有效涵养了土地,增加了收成。

        再次来仇庄村的时候,麦子已经变得金光灿灿。

        麦子就像黎明到来那样悄无声息,麦子长熟了,给村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麦地里传来了“轰隆隆”的机鸣声。放眼望去,几台收割机在麦浪中来回穿梭。收割机的旁边围着好几个农民,他们正拿着口袋装着麦粒,再一袋袋的运回去。不像从前,麦子成熟时,人们还得拿着镰刀,弯着腰一把一把地将麦子割下,用小推车或是拖拉机把麦子运到打麦场里,将麦子在场院晒干,用牲口拉着碾场碌碡碾压,再用木杈将麦秸挑到场院边,然后用木锨把麦粒麦糠等混合物使劲往上空抛,借着自然风扬场,使得麦粒与麦糠分离,这样就可以把麦子装麻袋入仓了。以后有了脱粒机、扬场机,更方便了。再后来,有了收割机,提高了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最大限度保障了颗粒归仓。在仇庄村村史展览馆,人们还可以看到耧车、镰刀、木杈这些老物件。

       我喜欢麦子,它的一生从油绿到金黄,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种质朴的泥土精神。

        那数不清的麦子正像勤劳、正直、善良的仇庄人,他们的骨子里有麦子的纯洁和善良,有麦子的朴实和憨厚,更有着麦子的庄严和高贵。

触摸村史

        仇庄村注重文化资源建设,千方百计办起了村史展。

       展览馆记载的主要内容有仇庄村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文化教育、民风民俗、传统农具和大事记等,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记载,可以增强村民的乡土情结。

       一位村官介绍说:“办这个展览馆是为了让年轻人了解村史,了解村民以前的生活和生产的艰苦,从中体会现如今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珍惜美好的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老式农具都陆续被现代机械所代替,若不及时将这些农具收集起来,很有可能再过若干年就会彻底消失了。仇庄村和仇庄人做了一件传承历史的重要事情,使得这些仅剩不多的老物件最大限度地得以保留下来。在展厅内,最吸引人的还是那些传统农具,用于耕种、灌溉、收割、加工、贮藏的一应俱全,这些老物件让人感受到了时光的荏苒和时代的变迁,给村里的年轻一代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传承了京郊大地的农耕文化。

       农具,看似平常,但是却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锄镰犁刀锹铲耙,是他们的手脚和肩腿的延伸”,是人与自然“相互博弈后的相互馈赠。”

        眼前的展品让我目不暇接,我看到了用来计量粮食的斗、升,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播种机——耧车,用来铡草的铡刀,做砖的砖斗,做瓦的瓦轧,用来磨面的石碾和石磨,打水用的辘轳、压水机,割麦用的镰刀等旧农具。还有鼓风机、碌碡、犁耙、锄头、大叉、三齿、耠子、簸箕、铡刀、风箱。也有很多不认识的农具。

        我对展厅的耧车很感兴趣,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车,耧车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记得小时候,我大舅家有一个耧车,曾经用牛拉着播种麦子,大舅扶着耧车,边走边摇晃着耧车,让麦粒均匀地种到地里。耧车也叫“耧”、“耧犁”,主要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构成。有单腿耧车至七腿耧车多种,两腿耧车播种比较均匀,最常用。耧车可以播种大麦、小麦、大豆、高粱等。

        过去,仇庄村的乡亲们在耕作中主要使用七类农具:耕地整地用犁、耙、耱;播种主要用耧车;中耕用铁锄进行除草、间苗、培土作业;灌溉用辘轳和抽水机;收获用镰刀、短镢、簸箕、木锨、鼓风机;粮食加工用碾子和磨,棉花加工纺车、弹弓、织布机;运输用担、筐、驮具、独轮车。这些农具,在仇庄村村史展览馆大部分还都能看到。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骥才说:“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在村落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在乡村,如果乡村没有了,这些文化遗产会全部消失。”

        这些农具见证了京郊大地农村的历史演变,是农村非常珍贵的财富和农具文化,更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都要经历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的不同发展阶段,这是大自然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

        村官高会军曾经对我说:“关爱老人,帮助老人其实就是在关爱和帮助自己。”我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物欲、人欲横流,让人们的心理和感情变得自私、冷漠,温暖、情感、真诚越来越少了,五千年来传承的孝文化在现代人的头脑里越来越淡薄,孝顺老人也成了社会问题,媒体的法制栏目也经常播放一些儿女不孝顺老人的案例。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这些年来,仇庄村把弘扬孝文化作为礼树村风的切入点,把“孝”作为治村之策,要求村民必须行孝道。这样的治村理念还是不多见的。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把‘孝’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和发展前提,认为‘孝’是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更是治国之道。”孝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和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儒教的仁义,道教的清正,佛教的善良。”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赡养父母,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之事,乃做人根本。为人子女者当懂得感恩,崇尚孝道,做好份内之事。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了树立尊老孝亲的村风,村官们都从自身做起,一方面孝顺好自己家里的老人,起到了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为村里的老人办实事,让他们安度晚年。

       村里在村东口设立二十四孝故事文化墙之后,又在百姓俱乐部设立了文明礼仪宣传长廊和新“二十四孝”文化墙,在文化广场设置了法律格言墙、法德共治主题雕塑,让村民处处都能感受道德、法制和孝文化的熏陶。

        随着孝文化的深入宣传,受众面越来越广泛,村民的文化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为了不断满足村民的需求,村里专门开设了“传统文化大课堂”,利用远程教育、文化信息共享等资源,为村民定期播放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弟子规》、《读论语》,每次课教室里都座无虚席。村官门还逐户去发放《三字经》、《静思语录》等小册子和《大爱》等道德教育光盘,引导村民做好人、办好事,特别是要孝顺老人。

        每年腊月二十是村里自定的“老人节”。十多年来,每逢这一天,村官们都要集体走访每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他们送上过节费,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村里不仅掌握着每位老人的生活和健康状况,还逐户和老人的家属签订了《赡养协议书》。在《赡养协议书》中,大到老人的住房面积,小到供给老人的口粮的细粮比例,都有详细规定,制度化的管理,促使各家各户都把“孝”落到了实处。

       村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全村六十岁以上老人建立档案,包括老人的个人信息、配偶信息、其他家庭成员信息以及目前生活状况的描述,形成了村级老人档案库并实行了动态管理,便于村里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激励机制也用到了孝顺老人上,村里定期组织“孝顺公婆的好儿媳”、“孝顺父母的好儿女”、“和谐家庭”、“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激励更多的人尊重老年人,孝顺老年人。经过这些年的引导和教育,如今村民家庭矛盾越来越少了,家庭生活越来越和睦和谐。

      村里建公共浴室,还真是个新鲜事。浴室采用太阳能与电加热方式供应热水,开放时间为每年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五月初,收费标准是每人次三块钱。浴室内有20多个淋浴头,可供40人同时洗浴。村里规定,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洗澡免费,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带着家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来洗澡,也全部免费。

        如今,城市社区正在想方设法为老年人建立餐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仇庄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村里建立了老年人食堂,配备了专用送餐车,安排了专职做饭和送餐人员,保证了老年人订餐、送餐、就餐工作有序地进行。食堂按照有利于老年人营养搭配原则进行配餐,由送餐员及时送到老年人家里。老年人也可以根据需求到食堂就餐。

        老年人不住敬老院就可以得到日托服务,这是多少城市老年人梦寐以求的啊!然而,这在仇庄村却不新鲜了。村里的养老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日托所,设置了床位,实行统一管理,床上用品统一配置,定期清洗,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些子女出远门的时候,为了避免老人在家里孤单,无人照顾,也会将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到日托所,让他们在这里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人,仇庄村建立了一支由十人组成的居家养老义务服务队,由老年人周书兰任队长,其他九名成员都是自愿参加的。他们经常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卫生打扫、衣物整理、陪同看病、检查沼气、换灯泡、维修水管、调解纠纷等服务。当老人出门购物、看病或者来养老管理服务中心休闲行动不便时,居家养老服务队的成员就主动接送他们。

       忽然想到,人活一世,图的就是有情有义,只有懂得了情义,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才算完整。情义不仅仅关系到农村村民或者城市居民个人和家庭,而且关系到我们民族之福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之本,孝顺老人可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讲:“孝顺老人,应当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我们在积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更应该大力倡导孝道,弘扬孝文化,千方百计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能够代代传承。

        这些年来,仇庄村的村官们在村内大力弘扬孝文化,“用孝心凝聚人心,以促发展,以促文明,以促和谐”,效果显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孝文化如同仇庄村的大柳树那样,在村民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村里的带头人王书信说:“凡事都有个主题,咱村文化的主题就是孝文化,就是要让孝顺成为村风。”

村官情怀

        五月初的时候,通州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京璋和内司委的领导带领我们来到仇庄村视察,仇庄村和村里的带头人王书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早晨,我从玉桥东里前往位于通州区最南端的仇庄村,到了村里才八点多钟,看看与王书信约定的时间还早,就没有先到村部,而是在村里忙着拍照。

        当我在村部附近拍照的时候,王书信和高会军等人出来迎接我。王书信递给我一个桃,说是村里种的,很甜。一个桃子,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他把我让进办公室,我们就像老朋友那样聊了起来,使我对仇庄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他这位传奇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998年,村里的第十任带头人将重担交给了王书信,历史也把一份沉重的责任交给了他,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厚望。

        十六年来,村里遵循着王书信提出的“顺乎民情,水到渠成”的自然法则,坚持了“以德为政、以法治村”的理念。“以德为政”就是要求村官们必须有德性。在他看来,“德”就是为人正直,工作有为,得到大家认可,这是村官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有德性的人,才能为老百姓做好事,干实事,才能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以孝治村”就是要求村民必须行孝道,人人孝顺老年人,建设和睦家庭,建设文明村庄。他用“德”要求村干部,用“孝”凝聚人心,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村里的发展进步有机地融为一体。

        王书信带领村官们始终坚持 “管理村民动感情、工作起来有激情、服务到位要热情、共享成果见真情” 的多情化服务。他说:“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应该顺乎民情、符合民意,了解老百姓所想、所思、所盼。要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和老百姓攀亲戚,把他们当成一家人,知道他们要我们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理解和支持。”

        那年,村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遇到了资金紧缺的困难,王书信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家的楼房作抵押,贷款80万元,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

        这些年来,村里非常尊重乡亲们的意愿,每年都要召开全体村民会议,把村务、财务情况向他们亮底,自觉接受父老乡亲们的监督。

        乡亲们都觉得,王书信是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值得大家信任,跟着他走没错。

        王书信与团队带领乡亲们精心设计并铺设了村民的福祉大道。美丽的仇庄村变成了北京市的郊区生态村,全国文明村,成为通州一颗耀眼的明珠。

       仇庄村这些年的深刻变化,村内和睦和谐的人文环境,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安居乐业的舒适环境,已经远近闻名,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源源不断。最近,北京电视台对仇庄村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一个名不见经传,常住人口不足800人的小村子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样子,正是因为村里有一位出色的带头人,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有一群不平凡的父老乡亲们。

读书情结

        在现实生活里,车马喧嚣,灯红酒绿,浮躁的环境正在消蚀着很多读书人的意志。但仇庄人虽“结庐在人境”,却“心远地自偏”,他们不受车马喧嚣搅扰,不受物质世界诱惑,总是“在繁华中选择宁静,在忙碌中选择思索,在诱惑中选择坚守”,坚持读书读报,为自己提供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仇庄人爱读书,带头人更爱读书。

       仇庄村的发展,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跟有个爱读书的带头人关系密不可分。王书信的房间里到处是书,枕头旁、书桌上、饭桌上,甚至卫生间的凳子上都有。《法家的管理之道》、《低调做人的哲学》、《黄帝内经》、《论语》、《弟子规》都是“50后”王书信反复要看的书。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寻找营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村里建了益民书屋,有各类图书5000多册,都进行了分类整理并上架。益民书屋还设立了法律读书角和妇女读书角。每天晚上,益民书屋总是灯火通明,前来看书和借书的村民挤满了屋子。村里以益民书屋为文化活动的载体,经常组织未成年人、年轻人、妇女、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组织老年人开展“听书听报”活动;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在益民书屋开设电脑培训班,免费教村民学习电脑。

        许多村民和农民工通过读书看报这个途径,及时了解了相关政策。那些从事种植、养殖、运输业致富的农民,都是通过读书看报获取了相关信息和技术。读书还可以教育人,村里那些喜欢斗地主、搓麻将、扎金花的都把更多的闲暇时间用在了读书看报上。

        益民书屋的借书管理登记簿上,周淑兰的名字出现频率最高,她是这里的借书大户。五年前,她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不仅作了重点发言,还获得了一等奖。

        村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读书群体,年龄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六十岁。每到周日,十几位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读书,饮食保健知识、教育下一代的相关书籍,都是他们集体学习的内容。

        有人说,喜欢读书的人一般都能够长寿。因为,书中的精髓对人的内心涵养,好的心性养成都是有益的,如同地里的庄稼与有机肥料的关系一样。读书,可以使人们净化灵魂,沉淀思想,升华精神,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仇庄人爱读书,书使得他们的眼界更宽了,看得更远了。

温馨幸福家园

        记得那次跟随着区人大领导来视察的时候,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这是村子吗?”言语中,流露出大家发自内心对仇庄村的羡慕和赞叹。

        这些年来,村里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全程代办服务室,为村民提供全程服务。还成立了村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进一步扩大了为社区村民服务的范围。相继完成了改水、改厕、吊炕、道路硬化、沼气气化、阳光浴室、节能路灯等一系列民心工程。

        村里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十多年前就制定了考入大学的本科生和大专生的奖励办法,后来又增加了对考入高中的学生进行奖励的条文。多年来,村里坚持安排专车送考入大学和高中的新生去入学报到。

        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都要在多功能厅组织大型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和“红色影片展播”;信息服务站定期为村民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和蔬菜种植培训;建立了通州区第一个村级百姓俱乐部和北京市仅有的村级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购置了摇篮、摇椅、乒乓球桌、台球桌、点歌机等文化娱乐设施,配有羽毛球、围棋、象棋以及报刊杂志等文化读物。还建立了村内合唱队、秧歌队、广场舞蹈队、老年乐器队、篮球队、乒乓球队,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场地、音响、乐器、电子版优盘,每月进行一次文体比赛。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那里还建有三十多米长的文化长廊,以构建和谐村庄为主旋律,融入了法律和道德内容,以格言、警句、古诗和图画的形式对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免费对村民长期开放;村里的文化广场、健身广场、街心花园、村民大舞台、多功能厅和益民书屋都非常吸引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参加活动;村里还在广场安装了一台LED大屏幕,每天播放通俗易懂的中华德育故事、励志漫画等,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感恩教育、孝文化教育、法治文化教育等。在广场还建有“法德共治”主题雕塑;每天傍晚,文化广场都很热闹,有下棋的、有打球的、有健身的,最吸引人的是老年秧歌队的秧歌舞。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仇庄村的老百姓农闲有了事情做,生活有了乐趣,精神饱满了,就连思想都有了明显变化。

        为了解决村民取钱、存钱路途远的难题,村里通过和北京农商行协商,在村里安装了银行自助取款机,村民不出村就能取钱,还能缴纳话费、充值等。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效果明显。实现了管网供水,家家户户安装了水表,改善了村民饮水条件;建新式节能吊炕180个,新式吊炕能够将冬天室内温度提高3度左右;集中建了沼气站,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和全村统一供应燃气;为村农户建了300个“三格水冲式”厕所。三格式化厕所是由三个相互连通的密封粪池组成,粪便由进粪管进入第一池依次顺溜到第三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村里还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和15个垃圾收集大箱,安排了10名专职保洁员。免费为村民各家各户配置了密闭垃圾桶,每天有专人上门收集垃圾,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村里完善了雨水处理系统,铺设了污水管线,实现了雨污分流和生活污水处理,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在村里道路的主要位置安装摄像头32个,新建封闭式围墙1800,在全乡率先实现了封闭式社区管理。

        在新形势下,村官们认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村里的发展非常重要,于是,村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采摘观光园,努力向旅游农业发展。村里有三百多亩露天菜地,种植绿色安全的特色蔬菜,有效解决了“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先后引进了八家环保企业入驻仇庄村工业大院,实现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在本村就业,就业率达到91%。村民年人均收入18000元,高于很多村农民的年收入水平。

        仇庄村立足于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尊重他们的意愿,在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为村民营造了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邻里和谐,生活幸福,安全便利的生存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令人羡慕的温馨幸福家园。正如村歌《亮起来》唱的那样:“春华秋实亮起来,水到渠成传送爱。左邻右舍亮起来,共建和谐花如海。”                                                                                                2014714日于玉桥东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运河雄鹰 2014-11-1 19:36
谢谢老朋友今又是,祝您吉祥如意
回复 今又是 2014-8-19 09:54
漂亮的散文手笔,有喜欢第一第二段。问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