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纽约陈儒斌 //www.sinovision.net/?40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身边风景 艺术情趣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

热度 37已有 8597 次阅读2012-7-8 07:34 |个人分类:大都会博物馆|系统分类:文学| 大都会, 宝石, 博物馆, Style, Style, 孙志新 分享到微信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1


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清代宝石雕刻精品

 

陈儒斌 图文

 

 

    静下心来看宝石

    进入大都会博物馆,面对来自全世界各种文化的成千上万艺术藏品,许多观众都会被这个庞大的博物馆的海量作品所震撼。

    进入亚洲部中国艺术展览区,不但可以在苏州园林之中静下心来,欣赏亭台树石,甚至可以看到园林之中清泉石上流,石缝之间,还有彩色的鱼儿自在地游动。

    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博士策划的中国清代宝石雕刻精品展览,如同苏州园林一样,可以让人在忙碌的节奏之中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昔日也许只有皇帝或者达官贵人才能把玩的宝石雕刻精品。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2


    质材之美和形象之美

    欣赏展览中的美玉宝石,75件清代玉石、孔雀石、翡翠、水晶、玛瑙、琥珀等精致的藏品。外表小巧玲珑,每一件作品不仅都是精雕细琢。更是蕴含着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

    展览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玉壶、玉牌、玉佛、玉兽、玉雕梅瓶、玛瑙角杯、玛瑙佛手、玛瑙石榴、琥珀东方朔偷长寿桃、绿松石苦瓜、青金石罗汉、孔雀石罗汉、紫晶印章、珊瑚道士等等精品。

    孙志新博士指出,宝石雕刻主要包括个人饰品、日常用品以及摆设品。虽说日常用品,但由于其珍贵,多数也是作为装饰观赏用途。

    孙志新博士在介绍展览的时候,特别指出,宝石玉石的创作,不仅是形象美观,更要依据材料创作,尤其是彩色玉石,由于雕琢之前只能预估其颜色以及深浅,需要一边雕琢一边根据颜色的变化进行调整,难度非常大。那些充分利用质材的形状和颜色,创作出具有美观而且富含文化意义的作品,往往很受欢迎。比如展览中一件六七公分大小的玛瑙仙鹤,其形状和颜色,就是依据材料本人的颜色,最后雕琢出来的效果非常精美,可为巧夺天工。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3


    9件鼻烟壶来自三位收藏家

    纽约著名的收藏大家奥特曼(Benjamin Altman)在1913年去世之时,将所收藏的西方名画、中国瓷器、珐琅器和鼻烟壶等藏品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其中仅鼻烟壶一项就有近两百件之多。

    今次展览的9件鼻烟壶,奥特曼捐赠品占了6件,康维斯(Edmund C. Converse)两件,毕绍普(Heber R. Bishop)一件。

孙志新博士指出,鼻烟壶不仅是作为一种实用品,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些展品,不但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收藏,也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4


    一千多件作品之中精心挑选

    展览品虽然只有75件,为数不多。但这是从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的1000多件藏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小型主题展览。

    其中包括毕绍普(Heber R. Bishop)、奥特曼(Benjamin Altman)、康维斯(Edmund C. Converse)、汤普森(Mary Clark Thompson)、格莱威斯(George Coe Graves)、爱德华·肯尼迪(Edward G. Kennedy)、贝克(Ellen Barker)等人的收藏。这些藏家,都将他们的藏品赠送给大都会博物馆,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在博物馆多方位欣赏清代的宝石艺术珍品。

 

    中国玉器的美国收藏家

    今次展览的藏品,超过一半宝石来自毕绍普先生(Heber R. Bishop)的收藏。毕绍普先生是美国商人,187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玉器,数量很多。1902年去世之时,他将全部玉石藏品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查阅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记录,毕绍普1902年的捐赠品数量超过1000件。

    毕绍普生前曾致力于各地玉矿标本的收集,并耗费很大的精力、财力研究这些藏玉,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原始资料;据说藏玉中有一部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外流的物品,不少藏品曾为清廷用玉,是清宫廷玉器在西方最大的收藏之一;1906年,布歇尔(S.W. Bushell)和昆兹(G.F. Kunz)将毕绍普捐赠的藏品编写成书《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in Jade: The Heber R. Bishop Collection》,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玉的西文著作;同时,此批藏玉又是西方的第一批重要中国玉器旧藏。

    除了75件作品的特展,同一展厅之中,还有陈列了整整一面墙的玉器藏品长期展览品,多数也是毕绍普先生的捐赠。其中包括《玉书》、《十二生肖玉像》等著名的玉器。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5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6


    小小的宝石体现国家力量

    孙志新博士指出,玉器从汉代的繁荣到后来的低微,经历了很多朝代的积累,到了清代,宝石的雕琢技术已经非常完善,最重要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时代,国力强盛,而且皇帝对宝石和艺术品兴趣浓厚,因而玉器宝石的创作和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疆域辽阔、边疆安定,交通发达,朝廷可以动用巨额的资金征集本国和购买外国的优质玉石材料。

    同时,清代皇室汇集了当时全国的能工巧匠,专为皇家制作玉石和宝石,由于皇帝的个人兴趣,皇帝甚至亲自参与了玉石制作的过程,甚至对艺术家提出具体的创作意见。

    种种因素的结合,导致清代宝石艺术的兴盛。今次展览,可以窥见清代宝石繁荣之一斑。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7

     展览策展人,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博士。


    说不尽的玉器宝石

    小小一块玉石,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寻常百姓,家里也会有数量不等的玉器,如手镯、吊坠、戒指、摆件等。

    从战国的“完璧归赵”传说到明清小说,玉器宝石一直是中国民间故事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

    中国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其名字基本上就可以解释为“玉石记”,记述女娲补天之时所遗漏的一块石头,流落人间的一段悲欢神话,男一号主人公的名字宝玉、女一号主人公名为黛玉,宝玉啣玉而生。和全书故事演变关系最密切,与主人公生死攸关,同家族命运前途联系最紧密的宝贝,便是贾宝玉身上的那块宝玉。大如雀卵,灿如明霞,莹润如酥,正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刻有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玉文化可以说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在《红楼梦》中,玉器俯首皆是,到处都是精美绝伦的玉玩珍宝,随时可以见到对玉的赞颂。

    从民间到宫廷,从古代墓葬的发掘到代代相传的“传家之宝”,玉器宝石都是大多数中国人珍爱的藏品。

    除了收藏,玉器还是馈赠佳品。玉器本身所固有的美丽、温润、坚贞、不朽、纯洁的特质,被现代人看作感情、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生活礼仪中一种高质量的赠品。玉器已超越了其自然属性,成为中国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8



    展览讯息

    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国宝石雕刻精品展(Colors of the UniverseChinese Hardstone Carvings

    时间:616日至201316日。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二、三、四、日,上午9点半至下午5点半;周五、六上午9点半至下午9点,周一闭馆。

    地点: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地址:1000 5th Ave, New York, NY 10028 (82nd Street)

    交通:456号地铁86街站。

    门票:建议25元。

    电话:212-535-7710

网站:www.metmuseum.org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9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10


到大都会博物馆欣赏清代彩色宝石_图4-1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26

握手
3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5 个评论)

回复 六只眼 2012-7-8 11:30
谢谢介绍和图片。
回复 雾里看花 2012-7-8 11:19
得去参观下!
回复 lovebirds 2012-7-8 09:54
谢谢rubin!周末愉快!
回复 白露为霜 2012-7-8 09:51
谢谢分享。
回复 star8 2012-7-8 07:48
欣赏分享
1234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