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1|||
每年夏天到秋天,每逢周五周六晚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楼顶就会变成了一个露天大酒吧。很多年轻人不一定是为了看艺术,而是来这里聚会、约会。
每逢周五和周六,大都会博物馆展览厅以及楼顶开放至晚上9点,适合上班一族下班之后聚会和欣赏艺术。
阿根廷艺术家大都会博物馆顶楼特展
走进云端之城
陈儒斌/图文
十五年来,每年从夏天到秋天,大都会博物馆都会在楼顶推出一名当代雕塑或者装置艺术家的作品。
2006年夏天华人艺术家蔡国强在大都会博物馆顶楼展出《透明的纪念碑》,蔡国强可能是第一个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个人特展的在世华人艺术家。在全球艺术界以及海内外华人世界引起很大的影响。
2012年,大都会顶楼选择了阿根廷出生的“70后”艺术家托马斯 · 萨拉切诺的装置艺术品《云之城Cloud City》,让观众有了更新的视角观看纽约的中央公园。
大都后博物馆楼顶一座“云”
《云之城》由16个有棱有角的多边形中空“盒子”堆砌而成,这些盒子以钢铁为骨架,以透明塑料板或者玻璃镜子作为镶板,中间为空心。整个装置作品体型巨大,长54英尺,宽29英尺,高度为29英尺。相当于为大都会博物馆顶楼上增加了两层左右的高度。
所有的“盒子”堆砌在一起,远看像一朵云,近看像蜜蜂的巢。
艺术家托马斯 · 萨拉切诺设计了一条从地面延伸至作品中间的观光路线,观众可以顺着楼梯走进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视觉感受,看到别致的中央公园的景色。
大都会博物馆每天发放一定数量的参观票,幸运的观众可以进入艺术品之中,欣赏作品和体验纽约城。
无限延伸的概念
观看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每个观众可能都会有自己的体验。
作者托马斯 · 萨拉切诺专门写了一篇阐述这件作品的文章,用互联网的三个W概念来解释为“Wider World Web”(更加宽广的全球网络)。并且提示观众想象“一座飞行的博物馆”,一座建立在轨道上的博物馆。
进入装置之中,抬头仰望,在玻璃的反射之下,大都会博物馆顶层花园的建筑、植物以及中央公园的森林和纽约的天际线混合在一起,以往熟悉的景色全部被打乱,甚至,可以在镜中看到你自己。
在开幕式记者会上,托马斯 · 萨拉切诺还专门和笔者分享了一个特别的细节:有一天,一大批蝴蝶飞进了他的作品之中,很意外,但以他的“飞动”的意念非常吻合。
参观守则
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大都会博物馆每天发放一定数量的免费参观票,持票的观众可以在指定的时间进入装置作品之中参观和体验20分钟。取票地点是博物馆的四楼,领取当天的参观票。每人一票,先到先得,发完即止。
进入装置的参观时间为:周二、周三、周四、周日以及节假日的周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周五周六上午10点至下午6点。
计划进入参观的观众,一定要遵守博物馆的守则,包括穿衣、穿鞋都有特别的规定,如体重不能超过400磅,一定要穿平底的胶底,不能穿高跟鞋,建议穿长裤或者中裤。
所有的要求都可以从大都会博物馆的网站看到。
艺术家托马斯 · 萨拉切诺其人
1973年出生在阿根廷,曾在法兰克福学习艺术和建筑,参与过美国太空总署国际太空大学的项目,目前居住和工作在德国法兰克福,其系列作品多以《云之城Cloud Cities》来命名,但每个作品相对有其独立的特征。
2009年曾经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同年获得过以雕塑家卡德尔名字命名的创意大奖(两年一度的艺术大奖),2010年,其作品参加中国上海的世博会展出。
2012年,其作品首次在美国展出。
大都会博物馆楼顶以及特展回顾
大都会博物馆楼顶每年夏天至秋天对观众开放,每逢周末,该楼顶成为年轻人聚会的大型露天酒吧,观众可以在夏日的和风之中,品尝红酒,约会朋友。本人的一个好友曾经假座这个楼顶举办生日聚会,所有的参加者都非常开心。
楼顶特展已经进行了15年,共有15名来自全球的当代艺术家被选中而进行个人特展。
除了2006年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特展,本人印象最深刻的楼顶特展还包括:2010年的“大竹棚”(Big Bamboo),2008年杰夫·昆斯,2009年罗斯·帕因等人的作品等等。
展览信息
托马斯 · 萨拉切诺楼顶特展:云之城(Tomás Saraceno on the Roof: Cloud City)。
时间:5月15日至11月4日。
地点: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楼顶。
地址:1000 5 Ave(at 8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28。
博物馆开放时间:周二、三、四、日,上午9点半至下午5点半;周五、六,上午9点半至下午9点,周一闭馆(节假日周一开放)。
门票:建议25元。
电话:212-535-7710。
以下是往年作品回顾,由于实在忙碌,未能尽录,特此说明。
2006年蔡国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