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纽约陈儒斌 //www.sinovision.net/?40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身边风景 艺术情趣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

热度 25已有 5781 次阅读2012-4-13 08:53 |个人分类:大都会博物馆|系统分类:文学| 艺术, 午夜巴黎, false 分享到微信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1


那些无名的先锋艺术家从此开始变得著名

大都会博物馆斯坦因家族收藏特展

陈儒斌/图文

 

    如果您看过去年公映的伍迪艾伦电影《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想必对影片中那位斯坦因女士(Gertrude Stein1874–1946)印象深刻。后来大名鼎鼎的毕加索和大作家海明威整天都围在她的周围。她的沙龙,成为巴黎文化艺术界的时尚聚会。

    今天,在大都会博物馆的《斯坦因家族收藏展》,本季度纽约人气最旺盛的艺术展览,可以领略100年前巴黎的收藏盛事和艺术故事。历史虽然过去经年,但见证当年历史的艺术作品还在我们的身边。

巴黎,星期六晚的文艺沙龙

    在中华民国时期的上海,作家鲁迅的寓所曾经凝聚着一批青年作家和美术家,他们的聚会,应该是当年上海独特的“文化沙龙”,这个沙龙地位和影响已经被载入了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术史。

    比鲁迅在上海从事文艺活动稍早,在20世纪早年的法国巴黎,也有一位比较出名的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她的巴黎寓所,也凝聚了一批画家和作家,这些人之中,很多人当时都是默默无闻,进入不了“主流”,甚至要为生活担忧,而后来,他们都成为艺术革命的主力,而成为新一代的艺术大家。

    斯坦因女士是个作家,平时在家写作,每到星期六晚上,她就在家里开设文艺沙龙,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到家中聚会,斯坦因女士的文艺沙龙,渐渐成为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道文化风景,吸引着许多年轻的艺术家。

    斯坦因家族的这几个成员,是当时艺术家们的亲密朋友,也是他们艺术作品的赞助人。正是由于斯坦因这样的收藏家的推动,更多的年轻的艺术家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让欧洲艺术的面貌有了更多的改变。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2


眼睛的盛宴

    《纽约时报》在评论这次展览的时候用了《视觉的盛宴》(A Movable Feast for the Eyes)的显眼标题。展出的200多件作品,大多数当年曾经挂在斯坦因家里的墙上,每到星期六晚上,这些作品就会成为巴黎文艺名流和文艺新人互相品评和学习的对象。

    这样的展览,需要到现场体会这些作品,也需要通过一定的阅读,去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斯坦因家族成员与这些艺术家的亲密朋友关系和良好互动,从而认识100年前欧洲现代艺术蓬勃生长的发展土壤以及艺术家们的努力轨迹。

购买马蒂斯的眼光和胆识

    里奥决定购买艺术品之初,也曾经打算购买当时名气很大的如波纳尔、德加、梵高、马奈,不过凭他们的经济能力,实在是买不起。只好购买当时初出茅庐尚默默无闻的那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所以,他们和马蒂斯相遇了,成为“发现”马蒂斯的伯乐。后来他们将马斯蒂介绍给毕加索,让马斯蒂这个“离经叛道”的“野兽”终于在小圈子内得到承认。

    这次展览画册的封面,以及很多宣传广告所用的图片,是马蒂斯1905年创作的一幅《戴帽子的女士》(Woman With a Hat),这幅画色彩狂放,女士的脸上满是红色黄色绿色,这幅画刚刚展览出来的时候,引起艺术批评的一篇哗然,最刻薄的评价是“简直就像将颜料泼在公众的脸上”。马蒂斯们由于色彩狂野,引起了当时“传统”的艺术界人士非常不安,所以将他们称为“野兽”,今天的“野兽派”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流派名称,可当时,却是个骂人的词汇。

    格特鲁德和里奥·斯坦因正是在当时一片谩骂声中,在艺术家最困难的日子里购买了这幅《戴帽子的女士》,当时他们的经济情况也不好,为了购买这幅画,光筹款筹了5个星期,其实这件作品当时也不贵。

    用今天的眼光很难评价过去的历史,但设身处地在当时,购买马斯蒂的作品,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3

                                           上图,马蒂斯《戴帽子的女士》。


斯坦因女士的画像和雕塑

    这个展览在艺术展览中很特别,它是一个收藏展。展览中虽有毕加索、马蒂斯、塞尚等艺术家的作品,但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就是斯坦因家族成员,尤其是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观众尚未进入展览厅,就会看到斯坦因家族成员的巨幅照片屹立在展览的前厅。

    展览之中,毕加索为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的画像,也是一个亮点。

    他们相遇之时,毕加索还是个24岁的毛头小伙,斯坦因女士已经32岁,是个大姐姐了。那时候毕加索的作品还是挂在家具店里面出售。斯坦因女士买了几张毕加索作品,因此结缘。毕加索为斯坦因女士画像,从来是个快手笔的毕加索,很快就将斯坦因女士的画像画了大部分,只是头部无法完成,画了很多次都不理想。直到第二年,毕加索终于凭想象完成了斯坦因女士的头部,当时斯坦因并不满意,不过多年之后,斯坦因女士才发现,这是为她所作的所有肖像画之中,最能体现她的神采的一幅。所以,1946年,斯坦因女士在去世之时,将这幅画捐赠给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是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毕加索作品,意义深远。

    看了这个展览,不难理解伍迪·艾伦为什么将斯坦因女士作为贯穿巴黎午夜的核心人物之一。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4

上图,毕加索笔下的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5

                           上图,毕卡比亚笔下的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6

                             上图,斯坦因女士塑像,作者Jo Davidson,安放在曼哈顿中城布莱茵公园。


艺术家和赞助人的缘分

    斯坦因一家其实并非巨富,只是靠出租美国房产收入维持生活的小康之家。这个后来名震文艺界的斯坦因家族,最早到巴黎定居的是格特鲁德的二哥里奥,1903年搬到巴黎,同年,格特鲁德也搬到大哥的房子里,1904年,他们的大哥麦克和大嫂萨拉也搬到巴黎加入这个大家庭。

    历史的事件常常由于因缘际会而造就,里奥在旅行中认识了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他们也有一个晚辈在巴黎学习艺术,尽管他们不是艺术家,但他们接受过很好的教育,就读于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里奥后来也成为艺术批评家,撰写了数本艺术专著,展厅中可以看到里奥的书籍。)

    所以,当他们定居于巴黎,格特鲁德和哥哥里奥决定将他们的钱合在一起购买艺术品,而不是像别人一样购买金融基金。这个决定,让他们成为收藏家,从而在实际上推动了欧洲现代艺术的进程。

一个有故事的展览

    一些熟悉的朋友对我抱怨,看展览看不懂。虽然看展览不一定要看得“懂”。而这个展览和别的许多展览不同,因为这个展览拥有很多故事,而且,展览中的主人公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不但是个收藏家,更是个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如《三个女人》(Three Lives)在文学界颇有名气,(也有中文翻译版本),她和艺术家和作家们的亲密朋友关系,也是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她个人的性取向,也是一个话题。

    由于斯坦因女士对于当时艺术界的推动,甚至有人将她称为“现代艺术之母”,这个有点过分的称谓,道出了她和家人对现代艺术不可忽视的贡献。

    欧美的艺术收藏为什么这么兴盛,看了这个展览,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启发。

 

 

展览信息

 

    斯坦因家族收藏:马蒂斯、毕加索以及巴黎的先锋艺术The Steins CollectMatisse, Picasso, and the Parisian Avant-Garde)。

    时间:228日至63日。周二、三、四、日,上午9:30至下午5:30,周五、六,上午9:30至下午9点,周一闭馆。

    地点: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地址:1000 5 Ave, at 82nd Street, New York, NY 10028

    门票:建议25元。

    网站:www.metmuseum.org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7

上图,塞尚作品。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8

上图,马蒂斯作品。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9

上图,毕加索作品。

午夜巴黎,谁为现代艺术把脉?_图1-10

                                    上图,毕加索、馬蒂斯作品。


(原文刊登2012年4月13日《侨报》),链接:

http://epaper.sinovision.net/?pid=3448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20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2-4-22 20:31
rubin: 现在看外国艺术容易多了,看中国艺术反而比较困难,就算那么多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可是能够看到什么呢?
是啊,更惨的是,估计有了也是看的人少了,票价贵是一,另外,现在的人喜欢看《非诚勿扰》昨天我去看了,因为一位博友提起艾嘉我不知道是谁,一看吓一跳,媚俗和装腔和节目同步“欢腾”。你说咋整?哈哈哈哈。我们不要多,有一点,比如你的东西,是精神“镇静剂”。敬礼!
回复 rubin 2012-4-22 20:01
今又是: 非常欣赏鲁斌兄的内心姿态。
如今的艺术欣赏不像当年,看一回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展览好像是“千年的等待”。如今欣赏艺术的通道非常多了,还是赞同你的观点,得设 ...
现在看外国艺术容易多了,看中国艺术反而比较困难,就算那么多博物馆都免费开放了,可是能够看到什么呢?
回复 放飞情感 2012-4-16 09:40
多好的艺术史教育啊,求你多多发些这样的文章,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人文历史。
回复 今又是 2012-4-15 13:04
非常欣赏鲁斌兄的内心姿态。
如今的艺术欣赏不像当年,看一回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展览好像是“千年的等待”。如今欣赏艺术的通道非常多了,还是赞同你的观点,得设法走近它们。而事先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一点相关人物事件的“历史”;当然如果能贴近他们本人和家人包括专题评论家,那就是天赐良机了。艺术欣赏是多重的,机会是自己找的、造的、也或是被给予的,谢谢你的给予。
回复 徐敏豪 2012-4-14 19:12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4-14 11:22
rubin: 是艺术家的杰作,也是斯坦因家族的杰作。
谢谢谢谢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4-14 11:19
rubin: 是艺术家的杰作,也是斯坦因家族的杰作。
非常美好 敬礼
回复 rubin 2012-4-14 11:10
theLinmingda: 谢谢杰作
是艺术家的杰作,也是斯坦因家族的杰作。
回复 rubin 2012-4-14 11:10
Ken Lee: 如此盛宴,不容错过。。。    
确实是盛宴!
最近在翻阅Gertrude Stein的半自传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百年之前的历史一下子鲜活得如同昨日。
回复 theLinmingda 2012-4-14 04:32
rubin:   
谢谢杰作
回复 Ken Lee 2012-4-14 01:40
如此盛宴,不容错过。。。   
回复 中间偏左 2012-4-14 00:06
rubin: 别这样,看了介绍应该要去参观才对。
图片介绍和亲身感受完全是两回事。
是哈
回复 rubin 2012-4-13 22:36
中间偏左: 喜欢大都会,但看了儒斌兄的介绍就甭去了
别这样,看了介绍应该要去参观才对。
图片介绍和亲身感受完全是两回事。
回复 中间偏左 2012-4-13 22:05
喜欢大都会,但看了儒斌兄的介绍就甭去了
回复 梵婗 2012-4-13 21:31
rubin: 喜欢是第一位的,懂不懂其次。
嗯。喜歡的,不懂也不要緊。不喜歡的,懂也沒關係。
回复 rubin 2012-4-13 20:37
国际盲流: 俺也去看看!谢谢儒斌兄分享资讯!
应该去看看啊。
回复 rubin 2012-4-13 20:37
梵婗: 要看「懂」藝術,的確要了解其背後故事呢…
但其實在另一層次上,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也能帶出新意義…
喜歡就行…… ...
喜欢是第一位的,懂不懂其次。
回复 国际盲流 2012-4-13 19:36
俺也去看看!谢谢儒斌兄分享资讯!
回复 梵婗 2012-4-13 18:16
要看「懂」藝術,的確要了解其背後故事呢…
但其實在另一層次上,個人投入自己的理解,也能帶出新意義…
喜歡就行……
回复 rubin 2012-4-13 17:07
江南烟雨: 谢谢分享
谢谢烟雨光临。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