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与广州籍选手曹建雄(左)在终点站合影。
2011年11月6日星期天,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纽约马拉松开跑,迎来全球47000名选手参加,纽约全城两百多万观众目睹了马拉松的长跑盛事。纽约马拉松比赛横跨五大区,从史丹顿岛起步,跨过维拉桑诺大桥,经过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士,最后抵达曼哈顿的中央公园,全长42公里195米。
作为今年马拉松的7000多名义工之一,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长跑,也算亲身经历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马拉松比赛。
注册所见:选手来自全世界
11月3日傍晚,我的第一份马拉松义工是在贾维茨会展中心选手注册处,为选手发放号码牌。此前,曾经参加过一次关于如何做马拉松义工的岗前培训,由工作人员讲述每个岗位的工作要点。
发放号码工作比较简单,但要求百分之百的准确,也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发牌之时,见到的选手来自全球不同的国家,好些选手不会说英文,所以懂得外语的义工都在胸前贴着自己掌握的外国语言标志。
我的胸前贴着“中文”,接待了好几位貌似华人的年轻选手,基本上都是美国出生的ABC,不会说中文,反而有两名来自欧洲的选手和我大声说中文,令我觉得有点意外。没有见到来自中国的选手,也有点遗憾。
和我一起工作的义工,一名是参加了36年比赛的伊莎女士,今年因为膝盖有问题,医生不同意她参加比赛;另一名是纽约城市大学参加过7次马拉松的青年男教授马克,马克住在曼哈顿,除了天气不佳,每周会在中央公园跑步五天。
大赛当天,见证冲刺之后的时刻
11月6日比赛当天,我报名参加的项目是终点站服务(Final Line Marshal),地点位于中央公园。
首先协助旁边食物组的义工摆放好食物,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12点多钟,迎来第一批轮椅队和专业组的选手。
下午一点之后,选手的队伍越来越稠密,大概2-4点达到高峰阶段。
每一名选手冲线之后,首先获得第一组义工颁发的奖牌,然后获得第二组义工提供的保暖毯(Heatsheet),以保持体温,第三组义工,为每名选手提供一个食品袋,我属于第四组,引导选手走向下一步,为需要的选手寻找医疗服务。
所以,个别出现健康问题的选手,有的无法走路,我们立刻召唤医生或救护车前来救护。
从中午12点开始,一直到下午6点我下班之时,到达终点的运动员队伍始终没有停止。我离开之后,还有部分义工留下继续工作。
男女老少上阵,耆老不少见
想象中的马拉松,应该是热爱运动的年轻人的专属。
纽约马拉松现场所见,年逾五旬的选手数量很多,其中不乏六七十岁的耆老。尤其是傍晚时分,后来者选手之中,耆老的数量非常多。我也看到一位很面熟的白胡子的华裔老人,他说名叫Chu,可能是朱先生或者赵先生。
从马拉松官方网站的结果,可以看到选手的年龄分布,年龄组从18-19岁开始,最后一组是80-89岁。男子80-90岁获奖者是日本选手道雄熊本(Michio Kumamoto),女子80-89岁获奖者是美国81岁选手Marjorie Kagan。
看到这样的高龄耆老都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可以想象,马拉松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大。
华人选手少,华人义工多
纽约马拉松是国际化的赛事,虽然事前也听说有数十名华人参赛,不过大赛当天,见到的华裔选手脸孔很少。从纽约马拉松官方网站公开的数据,按照国家和地区来查询,查找到中华台北有8名选手参加,5男3女,最好成绩3小时28分18秒,最后一名6小时5分42秒。香港有20名选手参加,14男6女,最好成绩2小时51分57秒,最后一名5小时51分52秒。也许由于香港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我看到香港队员名单前5名都不是华人的名字。
长跑现场,我见到来自北京的一位黄先生,也很幸运见到广州籍纽约客曹建雄先生,曹先生的胸前印着“广州培正英社”几个大字,标志相当明显。曹建雄先生由于今年腿部受伤,成绩比去年慢了一些,但还是上了纽约时报的名单,他说跑完之后非常兴奋。
长跑现场见到一些亚裔,多数是日本选手,他们往往在头上扎着绑带,上面有日本国旗或者“必胜”的字样,我看到两个选手将日本国旗画在额头,“爱国主义”做的很明显。义务翻译队伍之中,也见到不少日文翻译。
以华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纽约华人占纽约人口的比例,在纽约马拉松这样的国际赛事之中,华人选手参与的数量,还是太少太少。
好在,马拉松的义工的队伍之中,华人的人数倒是不少。
作为终点服务义工,负责人安排我们每两人一组。和我同组的就是一名纽约出生的华裔小伙子Alvin,他可以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我紧邻的食物组,一眼看到好几名亚裔,上前一问,结果都是华人,其中还有一对是母女。母亲梅太太说,几十年都没有回过中国了,这次是跟着女儿来做义工。女儿在一家公司从事食品工作,平时经常在“New York Care”做义工,我本人也是“New York Cares”义工机构的会员,所以聊起来非常投缘。
我的对面,一对中年的华人夫妇说着流利的广东话,但因为运动员非常多,我无法走到马路对面和两名义工打招呼。
纽约路跑NYRR义工负责人Richard Chen先生,也是一名华裔,7000多义工的报名和协调,就是他一个人负责,我收到的每一封工作安排邮件,结束之后的感谢信,全部由他一个人发出,效率非常高。注册之时和长跑之日,我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说自己是温州移民的第二代,小时候,会说流利的国语、温州话,读书之后,中文渐渐忘记,后来只会说英文了。
义工收获:分享运动员的兴奋
最早到达的选手,多数都是身体条件好,速度比较快的队员。所以并不需要我们太多的协助。我们只需要鼓掌祝贺,并表扬他们“Good Job”,但马上收到他们的感谢。其中还有很多队员特别感谢我们来做义工,或者表扬大赛的组织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在跑完之后最累的时刻,还不忘记感谢我们的协助,看得出这些运动员非常有礼貌。
也许喜爱运动的选手都是性格开朗的人,所以,他们的兴奋很明显地表露出来。他们的兴奋,也感染了我们这些旁观者。
广州籍曹建雄先生说,他的哥哥带着家人将在中央公园出口处迎接他,然后全家人到唐人街吃饭庆祝。
后来我打电话祝贺曹建雄先生,他说,跑步的过程非常兴奋,沿途的风景非常美丽,而且一路上路过不同的区域,受到不同类型的拉拉队的欢迎,比如经过非裔聚居地,那些非裔朋友在路边载歌载舞为运动员加油。曹先生说,他的哥哥受到他的影响,两兄弟已经决定今年一起去华盛顿DC参加下一个长跑活动。
曹建雄先生说,当年他是由于见到有个亲戚参加比赛,所以激发了自己的长跑兴趣。毕业于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的曹建雄,曾经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工程工作,后来转行金融。他所在的金融机构超过十名员工参加了今年的马拉松比赛,周一上班的时候,公司的COO还专门前来为他跑完全程表示祝贺。
曹建雄说,比赛结果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最大的收获是比赛过程中的那种兴奋。他说自己已经立下了雄愿——希望跑到90岁!
如何加入纽约马拉松义工
得悉我参加今年马拉松义工,已经有好几位朋友表示明年打算加入义工队伍,也有朋友计划明年开跑。加入义工的手续比较简单,只需要在网站上注册即可,如果报名参加比赛,手续相对多一些,时间也要差不多提前一年,需要经过各种训练和测试。
所有的信息,包括比赛的结果信息查询,都可以到纽约马拉松官方网站获得:www.nycmarathon.org。
本文刊登在美国《侨报》2011年11月11日、11月18日。
http://epaper.sinovision.net/?pid=26455
http://epaper.sinovision.net/?pid=26857
在中央公园终点站上岗之前。
To: 小月 你曾经说:其实我去做义工,并不认为这是为社会做奉献,只是觉得很开心好玩。
激赏你做“义工”的社会奉献精神。
To: Ken Lee 你曾经说:无论是小同学还是老同学,真的可以提高我们的Credit,融入纽约的“主流”。与人沟通更有意思。
做义工该是美国文化的一个范畴, 学生做义工还能提高自己的Credit.
陈老师时常参与义工工作, 除了有高尚的情操, 还更容易融入主流社会.
做义工多会受到他人的尊重.
“华人选手参与的数量,还是太少太少“
这跟华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华人有空多是打麻将, 去赌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