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思宁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3728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秘密拘留条款”真的“不复存在”了吗

热度 1已有 2438 次阅读2012-1-28 14:13 |个人分类:法律评论|系统分类:时政资讯| 秘密, 拘留, 逮捕, 监视居住, 侦查 分享到微信

 

“秘密拘留条款”真的“不复存在”了吗

  2012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沈辉《驳“人权观察”对中国司法改革的片面观察》一文(见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01/28/nw.D110000renmrb_20120128_8-02.htm?div=-1)。沈辉说:“人权观察”《全球年度报告(2012)》指责中国的所谓“秘密拘留条款”“在2011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新草案中已根本不复存在。而《报告》却对这一不复存在的‘问题’大肆渲染,这是否是有意地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
  “秘密拘留条款”真的“已根本不复存在”了吗?不!它依然存在。
  2012年1月发布的《全球年度报告(2012)》提到“秘密拘留条款”的依据是2011年8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第一次审议稿,见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经过修改,2011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第二次审议稿,见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12/27/content_1683205.htm和http://gcontent.oeeee.com/0/3f/03f5446139179452/Blog/e5a/6f140c.html)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里对比一下第一次审议稿和第二次审议稿的有关条款:
  第一次审议稿: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监视居住的原因和执行的处所,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
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二、“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三、“逮捕后,应当立即将被逮捕人送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逮捕后
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第二次审议稿修改为: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监视居住的原因和执行的处所,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
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二、“除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
  三、“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第二次审议稿并增加规定:“有碍侦查的情形消失以后,应当立即通知被监视居住人、被拘留人的家属。”
  第二次审议稿删除了第一次审议稿“恐怖活动犯罪,通知”中的逗号和“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通知”中的逗号,避免了把“通知可能有碍侦查”当作与“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
、恐怖活动犯罪”或“无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并列的“情形”的歧义,明确“通知可能有碍侦查”的案件分别特指“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的案件和“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严重犯罪”的案件。这是纠正第一次审议稿的语法歧义。第一次审议稿的立法本意并没有修改。也就是说,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和拘留的若干情形中,依然规定不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或者被拘留人的家属,“秘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条款”和“秘密拘留条款”仍然存在。
  第二次审议稿确实取消了“秘密逮捕条款”。也就是说,除无法通知的以外,任何案件逮捕犯罪嫌疑人都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逮捕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
  可见,“在2011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新草案”即第二次审议稿中,不仅“秘密拘留条款”仍然存在,“秘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条款”也仍然存在,“已根本不复存在”的是“秘密逮捕条
款”。
  《全球年度报告(2012)》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有“秘密拘留条款”,信息完全真实。第一次审议稿和第二次审议稿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全球年度报告(2012)》
的缺点是“观察”不够专业、不够及时,既没有提到第一次审议稿还规定的“秘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条款”和“秘密逮捕条款”(估计是分不清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三种强制措施的区别,误以为可以统称为拘留),也没有及时了解到第二次审议稿已经取消了“秘密逮捕条款”。
  所以,涉嫌“有意地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歪曲第二次审议稿以误导公众的恰恰是《人民日报》,是沈辉。
  《人民日报》编辑和作者沈辉显然没有认真阅读第一次审议稿和第二次审议稿的有关条款,或者虽然阅读了,但限于专业水平,仍然看不懂。他们也可能分不清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三种强制措施
的区别,误以为可以统称为拘留,误以为第二次审议稿已经取消了所谓“秘密拘留条款”。
  从《人民日报》发表沈辉此文看,《人民日报》似乎只是片面地讲究“政治正确”,而不顾及起码的法律专业水准,才会发表沈辉这样的外行人的烂评论。这篇烂评论,不仅涉嫌造谣、误导公众,
还损害了中国法律的严肃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权威,损害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声誉。
  至于这篇烂评论的其他问题,思宁就不一一评价了。
  建议《人民日报》认真反省,找一位专业的法学权威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专家澄清一下。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礁石 2012-1-31 12:20
思宁: 请提供新闻出处。
您写文章的还要俺读文章的来提供素材?好吧,请看2011年10月1日的新闻报道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1/oct/01/world/la-fg-awlaki-killed-20111001
英文的,你自已翻译哦。
下次你的作业可要自己做完了再交卷。
回复 思宁 2012-1-31 10:08
礁石: 美国的“反恐”照样用于对美国公民。美国的无人机最近还刚干掉一个“恐怖”公民。
请提供新闻出处。
回复 礁石 2012-1-29 12:28
美国的“反恐”照样用于对美国公民。美国的无人机最近还刚干掉一个“恐怖”公民。
回复 思宁 2012-1-29 10:56
礁石: 法律个头啊。天朝的事谁说了算?
美国不也是滥杀滥捕嘛。美国的“反恐”和中国的“反革命”如出一辙。
中国也得向美国学学“Water Boarding”的酷刑。用在“反恐 ...
您比较错了。人家美国那是对付外国人的,而中国是对付本国公民的。
回复 礁石 2012-1-28 15:26
法律个头啊。天朝的事谁说了算?
美国不也是滥杀滥捕嘛。美国的“反恐”和中国的“反革命”如出一辙。
中国也得向美国学学“Water Boarding”的酷刑。用在“反恐”上。哪些人敢不乖乖的?!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