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重阳节,我去登了会龙山。凌顶伫立,望资水环流、平畴四伏,感秋意盎然、心旷神怡,油然体会到了我华夏先民在天清气爽之际立此佳节的高上情怀。
天下名山僧占多。会龙山虽算不得国内名山,但其主峰之巅也有一座始建于东晋的栖霞寺,红墙黄瓦,掩映在蓊郁参天的古木之中。适逢国庆假期,寺道旁和殿宇上也悬挂着国旗,那鲜红之色使这原显清冷的方外之地洋溢着温暖与亲切的氛围。出家之人亦存国家民族之心,看来那些企图消除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吾国不肖之辈与外邦宵小之徒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呢。
栖霞寺南边不远处,一座峰下立着“和平山”碑石,盖因峰顶建有何凤山的墓地。何凤山其人在西元1938年至1940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四千多名犹太人发放了到上海的签证,使他们躲过了纳粹德国的反犹太人行动。墓地以白色花岗岩筑成平冢,绿色大理石为碑,其后的半圆形透墙上镌墓志铭与何氏诗作手迹,周围石墙嵌碑介绍何氏生平事迹,入口处的白色大理石高矮墙上则刻有何氏所救犹太人的后代的赞词。
曾见有报道称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其实这是陷于“西方为中心”意识下的不伦之言。辛德勒是个借助纳粹威势诱逼犹太人投资、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并利用血腥侵略战争大发横财的商人,被那虚构的小说和虚构的好莱坞电影进行了夸张拔高和煽情,其人那实际上的奴隶工厂也保存了一些犹太人的生命,这或许是赚血汗钱同时的副产品,或许是良心发现之后的善举,但不论是所救人数还是行为本质,其都是不能与何凤山相提并论的。何凤山的行为,是他个人品性使然,也是中华民族高贵文化传统使然。
据史料,早在宋朝时期的开封就有较大规模的犹太人聚居,他们在此后的几百年中与华夏民族平等相处、共同发展并最终融入其中。到西元1930年代,中国又接纳了数万名从欧洲逃离的犹太难民。中国对异族的友善,是有着以和为贵、兼容并蓄的深厚文化传统的。与此相反,历史上欧洲犹太人就常常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歧视,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况。纳粹德国之反犹、屠犹并不仅仅归咎于希特勒等极端分子的疯狂,更是与欧洲大陆基督教主体民族的反犹情结分不开的。而且这与什么“专制”或“民主”无关。有资料显示,当年我国上海一个城市所接纳的犹太难民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所接纳的犹太难民的总和还要多。那时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印度都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而英国是早就建立了“宪章民主”的号称“平等自由”的国家,从其对遭难犹太人的态度可知,它们的“平等自由”只是给予本民族乃至本民族中贵族阶层的,外族不在其列——在许多方面,当今西方国家的深层意识仍然如此。两相比较,中华民族文化之优善与西方国家文化之劣恶判然矣。
看着大理石墙上刻着的犹太人后代感激赞美的言词,我希望犹太民族能够真正知恩而反思。西元2000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而我希望,犹太民族在面对巴勒斯坦流离失所的民众时也想想正义,在犹太大财阀操控美国危害世界时也想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