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1|||
落水山庄(Fallingwater),坐落在宾夕法尼亚州西南幽静的山谷里,横跨熊溪之上(Bear Run River)。它是美国现代派建筑大师莱特(Floyd Wright)1935年为匹兹堡百货大亨老考夫曼设计建造的一座周末度假屋。此建筑完成后不久,时代杂志(Time) 即将之评为莱特“最美丽的杰作”,同时也被 Smithsonian 杂志列为28个“一生中定得造访一次的地点”之一。1963年,小考夫曼把落水山庄捐赠给了西宾州保护委员会。第二年,它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1991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将之命名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1996年,落水山庄被定为国家历史性地标。
对莱特的落水山庄仰慕已久,终于有机会得以朝圣之心前往拜访,一偿夙愿。
02
通常,人们会希望这样一座度假别墅与瀑布相对,坐在屋子里就可以"遥望瀑布挂前川"了。老考夫曼夫妇当时也正是这样要求的。但是莱特從一開始就彻底否定了这一想法。他把溪流瀑布纳入而成为房子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使房子悬挑横跨在溪流瀑布之上。不但人在室内看不见瀑布,就是从东南大门走过来直到房后的主入口这一路也都看不见。要想看瀑布,得往东走出去很远,从河边看过来,就是图 01的效果。人们在房子内外都看不见瀑布,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但却时时都可以感知到瀑布的存在,感受到它的能量场。如此奇特而又霸气的设计构思,舍莱特其谁也!
03 山庄入口附近的访问者中心。
04 从东南方向的访问者中心走近落水山庄。
从跨在熊溪的桥上望落水山庄。挑出深远的大阳台,横向伸展,给人以意欲腾飞的感受。片石砌就的竖向墙体与之相互穿插,对比强烈。整个建筑既像是从山崖中生长出来,与周围的环境犬牙交错,互相渗透。又像是天外飞来峰一般,稳稳地落地生根,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落水山庄堪称莱特有机建筑的典范,它宛如一首讴歌人与自然和谐的抒情诗篇。
05
“活”的观念和整体性是莱特有机建筑的两个基本方面。所谓“活”,就是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存在于大自然的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也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建筑应是土生土长 ,与环境融为一体。建筑设计要依据大自然所揭示的原理行事,亦即“道法自然”。莱特对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推崇备至。
06 落水山庄与后山间的通道,可以看出部分屋梁就架在并深深地嵌入岩石之中。
所谓整体性,就是认为建筑本身是一个有机体,从内到外,不可分割,整体统一。这种整体性是所有有机生命所固有的,也是有机建筑的根本。赖特善于从这种自然界生物生长中的自然规律获得启发 ,寻求创作灵感。他按使用者、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文化背景、材料特性、技术条件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创作出能真正体现基地环境和材料特性的建筑表达形式。而且,从外到内,把建筑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装修,家具,艺术装饰都纳入考虑,形成与建筑协调统一的整体。
07 这组梁的一头紧紧地拉住山庄的主体结构,另一端则牢牢地锚入山体之中。
08 这里就是落水山庄的主入口了。若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避暑山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坐北朝南,靠山面水的地段,这主入口怎么也得设在正面,哪怕是要建座桥跨溪过去。莱特却把它放在了房子的背面,而且是如此地不起眼,就像一个住宅的后门。这背面还有另一个入口,是进厨房的,就更小了。
09 莱特的许多建筑主入口都设的很小,落水山庄的更是如此。进入室内要先经过一个低矮黑暗的过道,开门后进入一个狭小的过厅。
然后向左一转,侧向进入几乎占据整个主层的大客厅。豁然开朗!这种先抑后扬,小中见大的处理方式,倒是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传统园林建筑中常见的手法。客厅的天花板压得很低,引导人们的视线透过大面积的带状窗,看向室外,并将周围无敌的山林美景借入室内,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整个客厅都悬挑在瀑布之上。它的东西两侧都有门将室内空间引到室外阳台,形成室内外空间的流动。这一实例是莱特流动空间的代表作。
10
客厅的一角是餐厅,后面是用当地山里的片石砌就的壁炉。客厅的地面也是用当地山石铺砌而成。而壁炉前更是保留了熊溪旁原址的两块巨石,将其融入室内,营造一种山野穴居的意境。莱特特别强调壁炉的精神意义,赋予它凝聚家庭的功能,甚至把它夸大到住宅的灵魂的地步。在他的设计中,住宅的平面常常围绕着作为核心的壁炉展开,向周围延伸。壁炉砖石砌筑的烟囱及其所在的墙体也常作为立面的竖向控制因素。尽量采用地方乡土建材,充分利用并展现材料的本质和自然美,使之成为人工环境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是莱特体现其有机建筑理念的重要手段。
11
莱特十分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有无相生”的空间说。他经常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来阐述自己的空间理念。他甚至还曾以此侃过梁思成,说你到美国来学什么建筑理论,最好的建筑理论是在中国。其实,莱特也偶然读到老子,但却被老子建筑的主体并非由墙和屋顶所构成,而是存在于其所围成的内部空间的思想所强烈地震撼了。因为这正是他自以为先知先觉,穷其毕生所追求和实践的空间理想,不想老子几千年前就明确地论述过了。沮丧之余,让莱特感到欣慰的是他的空间思想并非抄袭老子,而是在他自己长期的探索和反复实践中,逐渐独立地领悟了这一深邃的,也许是永恒的思想。他应为之感到自豪。
12 紧邻壁炉由家具隔出的起居空间。莱特的开放空间,拿掉了不必要的隔墙,门,窗,而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采用地面高差,天花板高低的变化来划分空间,也常用屏风,及家具的围合来区隔空间。
从起居室伸下去的楼梯,是一个重要的看点。它是连接室内外的媒介。人们随时可以推开覆盖的玻璃顶盖拾级而下,直达下面溪流上的平台。在这里或站或坐,赏山,听瀑,冥想。。。,让人与室外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下面的水空间保持亲密的接触,感受溪流瀑布的动态和能量。经过瀑布溪流降温增湿后的清新的空气,也可以由此飘然入室,起到自然通风降温的效果。05,13,14
13
14
15 客厅西侧的阳台。一尊佛头占据了阳台的中心位置,形成视觉的焦点,从落水山庄各层都可以看到它。这也算是莱特喜爱东方艺术的一个例证吧。
16
17
18 他们伸出头去在看什么?
19 原来从这里可以俯视到瀑布。
20 厨房。从这里可以看见客厅西阳台的佛头。
21
22 通往二层卧室的楼梯。
23 主卧室,面积并不大,按今天的标准更谈不上奢华。
24 小卧室就更小的难以想象。这么窄的单人床,该不会一翻身就滚下来吧。在莱特看来,卧室就是个睡觉的地方,设计的通常都很狭小。
主卧室外的大阳台。为了这几层悬挑深远的大阳台,莱特当年曾与业主和结构工程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构工程师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要求莱特放弃或更改设计。莱特却一步不让,说他宁可放弃整个设计收回图纸。最后还是老考夫曼屈服让步,让莱特按自己的意愿干下去。但当大阳台混凝土浇筑完工后,到了拆模板的时候工人都不肯上去,怕随着阳台一块儿垮塌到山涧里去。据说还是莱特自己亲自爬上去拆的,工人们则吓得躲得远远的,呵呵。正是莱特不懈的坚持才使得之一伟大的建筑得以实现。但如此大跨度的悬臂结构因長年水氣的侵蚀與冬夏溫度的變化,完工後結構上的沉陷與滲水問題就一直存在。直到1988年的一次全面的大修和结构补强,问题才得到解决,落水山莊也才得以屹立至今。
25
26 步移景异。室内外空间的通透。
27 通往三层的楼梯,与一二层之间的楼梯一样,都很狭小。这通常也是莱特设计的楼梯和过道的特点。但这些楼梯间并非仅联通上下两层的封闭空间,而是通过窗及墙洞与室外或其它室内空间相互流通,渗透,打破了这类空间的幽暗和逼仄感。
28 三层的小卧室。据说美国著名的现代派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曾在此住过一夜。抱怨说溪流瀑布的水声害得他整夜不停地起来上厕所。呵呵。
29 三层的书房
有机建筑也关注建筑里的每一个元素:从门窗、地板、直到室内的家具,装饰等等。各元素之间都息息相关,反映了自然界中共生的环境系统。莱特亲自设计了落水山庄的许多家具。这里,为使落地窗能够开启,墙角的书桌被切掉了一个九十度的扇形。这一细部的处理方式在二,三层各出现了一次。看来应是莱特的得意之作了。
30
31 连接主体建筑和小山上客房部分带顶的阶梯步道。
33 客房外的水池。天光云影,落叶知秋。
34 客房部分的起居室。
35 阳台上的游客.
36
37
38 熊溪秋色。
39
40
41 访客中心展示的莱特设计的窗型和图案。
42
莱特的建筑空间观经历了一个由实体到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的空间,再到包括时间在内的四度动态空间的过程,最后达到一种戏剧性空间效果。落水山庄完美地体现了莱特的这一整套空间观。空间的时间性也是有机建筑的一个重要的,根本的特点。莱特认为要深刻地理解这一特点,只有通过人在空间中的移动才能亲身地感受到。而这种感受是无法用照相机完整地表现出来的。来一趟落水山庄吧!它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篇,直抒胸臆。它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轰鸣山谷。
下面的的链接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感受落水山庄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请点击欣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IXJi1aeybw
藜夫园主: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也是他的作品。经典的设计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