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某些网友一样,我的看法也是如此。科普作品是很重要的大众知识传播题材,致力于这方面工作的科学家应当受到公众的尊敬。我一直很敬重科普作家,尤其是像朱钦士副教授这样的科学教育家。
但是,朱钦士副教授也有一个非科学问题,就是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他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但这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他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掺杂了很多社会科学尤其是宗教方面的说法。正像上述那位网友说的那样,朱钦士副教授对一些宗教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朱钦士副教授把那些非科学部分从作品中剔除,专心致志讲述他本人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科普效果可能更好。
科普作品的读者不仅仅是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仅仅是不懂科学的人。喜欢读科普作品的人往往是有知识、懂科学的人。这些人读科普作品是因为他们想了解他们非专业领域方面的科学知识。比如数学家也会读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作品。而神学家当中更是有一大批具有科学专业知识的学者,很多人还是化学、物理等某些专业领域的博士。如果他们这些人也读朱钦士副教授写的这些有关生命科学的科普作品,他们会对朱钦士副教授的神学知识怎么看?
如果朱钦士副教授用一知半解的宗教知识来衬托他的生命科学如何科学、如何合理,就显得比较不科学、不合理。因为在朱钦士副教授的作品中只要有一处不恰当、不合理的地方,就会影响整个作品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影响朱钦士副教授科普作品的权威性。所以,朱钦士副教授的科普作品完全没有必要在科普作品中掺杂那些他并不专业的神学与传说。
不要把科普听众与读者当成无知者,也不要把科普作品当成否定宗教与传说的工具。写作科普作品应当本着科学研究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方法,一丝不苟地对待科普作品与科普对象。
科普作家不是不可以批判宗教,但最好是把批判宗教的作品与科普作品分开。方舟子就在科普作品以外专门写了一些批判基督教、批判《圣经》的文章,这样可以使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明了。尽管方舟子批判宗教的文章也暴露了方舟子在非专业领域的弱点,但毕竟不像朱钦士副教授这样把神学、传说与科学搅在一起而说不清、道不明。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吹气球式的科普作品在英语社会并没有多少市场,希望朱钦士副教授也不要把这种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带到汉语社会里来。
朱钦士副教授在南加州大学用英语办讲座也会先把《圣经》数落一番吗?如果有这方面的报道,请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