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的“精简版”,题目是《技术领域的中美战略竞争:分析与展望》,是该院《中美经贸科技竞争》研究课题下的中期报告。
报告指出,关于中美技术力量“比拼”存在两类代表性观点。,一类认为,中国即将在各项关键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另一类认为,中国的科技实力被(严重)夸大。北京大学研究报告对此作出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分析。
今根据报告“精简版”的内容,择要简述如下 ,供参考:
中国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是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一些关键性的指标,目前中美技术实力对比的基本态势如下:(1)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但是“高被引”论文数量和原创性上,中国仍大幅度落后于美国;(2)在研究支出方面,美国长期处于世界首位,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金额和比例仍远低于美国;(3)人才方面,中国在研发人才和潜在研发人才的数量上领先,美国具有相当程度的质量优势。美国仍是国际学生的首选留学目的地,相当数量的海外学生在获得专业博士学位后,选择留在美国发展;(4)中国在年度专利申请量上已超过美国,但结构较为单一,美国专利的技术领域分布较广,质量较高,在专利转化率和转化效率方面,中美尚存显著差距;(5)美国主导了近几十年来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形成体系优势,有很大的话语权,中国加快参与的步伐,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点的突破”。
研究报告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中美技术竞争的三大代表性领域,进行重点分析:
“信息技术”领域:(1)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具有全球高度分工的特点,美国虽然在晶元制造环节上依赖外国,但依然具有总体优势;在信息通讯领域,中国在5G方面具有一定的专利优势;在操作系统上,美国具有明显优势,并掌握内核等核心技术;(2)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存在高端人才紧缺,复合型人才缺失的现象;(3)中美“技术脱钩”对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巨大,对美国的直接影响还不明显。
“人工智能”领域:(1)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都遥遥领先世界其它国家,美国掌握算力和算法上的优势,中国则得益于国内掌握的“大数据”。两国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数量相当,当美国在原创性和开创性的优势明显;美国是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的原创方,至今仍大幅领先中国;在应用技术方面,中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影像诊断等方面领先美国,美国在生物合成、药物研究中引入机器学习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2)中国人工智能从业群体的总数增长迅速,但是目前高端研发人才的数量远不及美国。中国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只有34%在国内就业,约56%在美国就业,去美国学习人工智能专业的中国人中,有88%毕业后在美国就业;(3)由于竞争加剧,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的“脱钩”政策,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合作和交流基本保持正常,始终没有中断。
“航空航天”领域:(1)目前实力对比的格局是“一超多强”,在航天运输、载人航天、卫星导航与通信、深空探测等多方面,美国绝对领先,中国则拥有独立的技术和装备体系,与欧、俄同为第二梯队。在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航空器材等关键环节上,美国整体保持领先,中国则发展迅速;(2)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大学占据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物理、大气科学等学科的全球前列,在研发主体上,中国以“国家队”为主力,美国则是政府与民间并举,政企协同,并通过企业竞争提供创新动力,近年来尤以SpaceX等新兴公司为翘楚;(3)航空航天长期是中美两国合作基础最薄弱、相互依赖程度最低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接近“技术脱钩”,但是中国却发展出一个基本与美国平起平坐的体系,虽然存在时间滞后或质量差距,但是不存在“代差”。
中美技术竞争展望:中国在一些细分的技术领域中的劣势仍十分明显,存在技术空白和“卡脖子”现象。相对而言,美国领先的领域则比较全面,技术积淀深厚。以美国为对表,中国在技术上形成了多数领域“跟跑”,少数领域“并跑”,极少数领域“领跑”的基本态势。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仍将维持世界第一的科技强国地位。
“摸着美国过河”是几十年来中国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条重要经验,一旦失去美国这个目标,中国能否全方位持续引领科技创新,是中国科学界一些学者的担忧。
未来美国及可能采取“精确脱钩”和“精确挂钩”的策略,美方的基本思路是在一些中国急需却又无法实现自给的核心技术上坚决“脱钩”,而“挂钩”的领域基本限定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产业。
报告认为:中美双方都面临“脱钩”带来的损失,目前来看,中国的损失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