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最容易惹麻烦的器官,也许就是那张嘴。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生病或惹祸上身的,似乎都是因为这张令人讨厌的嘴。
西方国家的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不自由、毋宁死”这句名言中,而“自由”的含义深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言论自由”。
在很多人心目中,“吃饱饭”比“自由”更重要,这一点也许难以否认,人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自由要来何用?问题在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温饱”问题已经解决,那么人的下一个欲望就是“自由”。
人对自由的欲望也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物质上的自由”,例如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和职业,可以自由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到全世界旅游观光,可以自由搬迁自己的住所......等等;二是“精神上的自由”,而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扩展了人的信息自由和言论、出版、结社自由。
2018年,最新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首次将“妄议中央大政方针”列为必须严惩的罪名。
什么叫做“妄议”?根据有关部门的解释,就是“当面不说,背后胡说;台上不说,台下胡说;大会不说,小会胡说”的行为。
《处分条例》本来是用来约束党员的,但是按照条例第46条规定,即便本人没有“妄议”行为,“发布、播出、刊登、出版前款所列内容或者为上述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同样要受到惩罚。这个影响面就大了去了。
惩罚“妄议”所产生的“寒蝉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我参加了国内的三个短信群,一是大学同学的,另一是中学同学的,第三个是国内亲属的。这三个群的谈话内容有明显不同,“亲属群”的谈话比较自由,“同学群”的时政类谈话,明显限于“歌功颂德”类,很少有人发表与官方说法相异的批评言论(批评外国的除外)。当然,我的同学们都已经80出头,大家所关心的多数是些“养生和保健之道”,这很正常。在同学群里,我觉得自己是个“吃饱了撑的”异类。
在个人接触中,我听到了不少来自共产党员对时政非常尖锐的批评言论,他们的看法,往往令我感到吃惊,但是这种言论,当然只限于“私下”。明白了这个道理,也许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像任志强和蔡霞那样很极端的人。
邓小平对于那种“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的做法,认为“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他更进一步要求:“群众有气就要出,我们的办法就是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他说:“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习近平也曾经表示:“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话虽如此,在中国历史上,“谔谔之士”总是难免承担巨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