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的经济活动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迹象,引起国外媒体的大量报道和关注。
近五年来,企业扮演“杨白劳”角色,借款到期不能如期还款的“违约”现象越来越多,今年特别多,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违约”的大多数是些信用评级为AAA的大型国营企业的债券。
以今年11月份为例,“违约”的大型国企有《清华紫光》、《华晨汽车》、《河南永煤》等三家,他们的债券在“违约”前的信用评级都是最高的AAA级别。
债券的AAA评级,表示发行债券的企业在任何环境下都具备还款的充分能力,尤其是大型国营企业,他们有国家的支持,更是有持无恐。
《清华紫光》的主业是芯片,在国家大力资助芯片行业的大环境内违约,尤其令人不解,而《河南永煤》的主业是煤炭,在煤炭价格高涨的市场环境下违约,同样令人惊讶。这些国企的违约,只能说明他们的经营不善,或存在乱投资行为。
但是更引人瞩目的是国家财政似乎不再无原则地支持他们,他们也不再因为是国营企业就拥有国家无限度支持的特权。
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都受到政府主管单位的审查。
《阿里巴巴》也许是中国最成功的“民营”(“私营”的代名词)企业之一,这个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成功地简化了传统的“工厂->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商品流通渠道,排除了“中间剥削”环节,集“批发”和“零售”于一体,建立了从工厂到用户之间的直通渠道,有效降低了商品价格,完全符合原教旨“马列主义”理论,大受消费者的欢迎。
“金钱”也是“商品”的一种,《蚂蚁金服》的成功,其实就是《阿里巴巴》从买卖“商品”到买卖“金钱”、从“商业”到“金融”行业的重大升级。《蚂蚁金服》的“支付宝”,已经成为当下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用条件宽松的小额贷款,大举放贷,虽然“坏账”风险很大,但是近乎“高利贷”的收益,又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坏账,获利仍然十分客观,难怪马云宁可退出《阿里巴巴》,也不肯放弃《蚂蚁金服》。
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集团》的“微貸科技平台”促成的信貸余额有2.15万亿元。在这么大的信貸規模中,98%的資金來自合作的金融机构。
《阿里巴巴》的成功,也带来了其它问题,例如“实体商店”的经营困难和大量倒闭,此外,还出现了“行业垄断”,例如“阿里巴巴”的“二选一”措施,就是一种排斥同行的垄断行为。而“金融”行业更需要接受严格的监管,因为《蚂蚁》的金融规模已经大到足以压倒四大国资银行,“坏账”风险一旦增加到“爆雷”的程度,后果不堪设想。
国外媒体认为政府在推行“国进民退”政策,故意打击大型民营企业,借此削弱民营企业的力量,甚至加以吞并。
对此我不予认同。如果是“国进民退”,那么为什么不支持某些国营企业,任由他们“违约”和“爆雷”,信用严重降级,甚至可能出现“破产”的结果?
这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大原则下,国营企业同样需要竞争求生存,优胜劣败,民营企业,尤其是金融行业,同样需要严加监管,防止“爆雷”或垄断。这是支持“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两手。
《蚂蚁金服》的规模,已经庞大到可以压倒四大国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