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喜乐花园 //www.sinovision.net/?34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行我素,此生无悔!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应对疫情:两种社会体制的优劣比较

热度 21已有 7835 次阅读2020-3-7 11:30 分享到微信

不同的社会体制,对疫情的反应和治理也很不相同,网上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也来说几句。

钟南山在3月27日的“疫情通气会”上已经反映,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反应比较迟慢,应对不及时。疫情爆发后,政府采取了各种果断措施,例如“封城”、“隔离”、“阻断交通”、建造新医院等,又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工作效率,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确难以相比。

我同意钟南山的判断。疫情爆发初期,尤其是1月1日到20日这段时间内,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由于地方政府隐瞒真相,发布虚假失实的疫情报告,坚持“没有人传人的明显证据”和“有限人传人”的错误说法,麻痹了公众对疫情的警惕性,耽误了最宝贵的抗疫黄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

西方国家对疫情的反应比较敏感,快速,谁也不敢掩盖真相,因为太多“吹哨人”,等着爆料吸引眼球。但是疫情一旦爆发,在应对措施上又显得动作缓慢、不够果断和缺乏效率。尤其是美国,直到出现第一例“社区感染”,才扩大检测范围,已经令很多人不满,尤其遗憾的是,美国CDC不仅没有要求大家戴口罩,反而建议大家不需要戴口罩,似乎是在反其道而行之,令人不解。

要正确评价两种社会体制对疫情的反应,既要看疫情爆发前的表现,也要看疫情爆发后的表现,不能只看后半段,不看前半段,也不能只看前半段,不看后半段。我个人认为,前半段的表现远比后半段重要。

中国在疫情爆发初期反应太慢,在17年前的“萨斯”时期就已经暴露无疑,17年来,已经建立了快速的疫情上报系统,但是这一次这个系统似乎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

很多人认为两种体制对待疫情的根本区别在于信息的透明度。中国的信息透明度太低。疾控中心虽然了解疫情,但是没有行政权,没有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的权力。钟南山认为这是中国的“短板”,需要改进。

但是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疫情就是“坏消息”,而很多人(包括领导)认为“坏消息”就是“负能量”,既然是“负能量”,当然不能轻易释放出来,除非万不得已,盖不住了。

疫情是“坏消息”,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把“坏消息”当作“负能量”,这就大错特错了。

“坏消息”=“负能量”,“好消息”=“正能量”,这是什么人定的?

应对疫情:两种社会体制的优劣比较_图1-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2

鲜花
12

握手
3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千虑一得 2020-3-10 23:47
非洲有些部落都有一个陋习,人死之后的告别仪式上,每位亲人都必须和死者亲吻。当埃搏拉病毒患者死后,无论联合国工作人员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人员怎样努力,非洲这些部落人都不听从与患者尸体隔离的劝说。经常还发生非洲部落人与世卫组织人员抢夺埃搏拉病毒患者尸体的恶性事件。这也成为了埃搏拉病毒在非洲传染十分迅速的最为重要原因之一。

幸好,我们伟大祖国并没有这样的陋习。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遗体很容易就被隔离,很容易就被火葬厂拉走了火化了。在这个环节上新型冠状病毒应该是无机可趁。
可我们体制上的毛病与漏洞,使得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超过了2003年SARS疫情十倍以上,变本加利地重蹈了复辙,且对疫情的扩散和灾难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不亚于非洲部落陋习。首先发出疫情警告的吹哨人李文亮的牺牲,以及“河南艾滋血祸事件”的“吹哨人”王淑平被开除公职、被离婚就是最典型例子。

记忆犹新的是,天津滨海化工仓库爆炸余音在耳,2019年江苏盐城响水、东海县四营村、涟水县梁岔镇、山东金恒化工、广西兰科、浙江杭州帝凯……等等化工仓库,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又起。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恶性发作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综合地进行分析,也都深刻说明了:

对于世界各国来讲,面临的是自然灾害的这场新冠肺炎全球大扩散,对于我们法治尚未完善,缺乏及时纠错机制社会背景下的国家来说,人祸重现已成血淋淋的事实。

怎样才能防止下一次不期而遇的灾害,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我们体制上的漏洞与毛病,兴风作浪为所欲为地戗害我国亿万同胞生命健康,甚至为害着全人类呢?
也许,这比眼下尽快地战胜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更为重要!
回复 maomao1 2020-3-9 10:35
个人体会不要比较,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世界之大喜好众多,酸甜苦辣各有所好
回复 emark 2020-3-8 22:21
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春节的时候,大家处于焦虑状况,都在骂武汉,歧视武汉,我当时就不以为然。现在疫情控制了,再看到其它国家处理疫情的手法,国内的看法相对客观一些。其实每一个政府或社会都一样,都经历:刚开始不相信或不愿意接受事实到有些惊慌失措再到下定决心,果断处理这一个过程,看看现在的韩国、伊朗、意大利。如今特朗普和美国政府的话很像当初的武汉,那个南非专家不就是高专家吗?因为内心不愿意看到那个结果,因此会更相信和自己观点一致专家,找到的论据也是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所以所有国家都‘在疫情爆发初期,反应比较迟慢’,也不光是武汉。如今3月9日的美国就如同1月9日的武汉,美国政府再重复反武汉的错误。武汉当时没有先例,如今的美国,明明武汉的例子摆在那里,就视而不见,太不应该了。韩国很快吸取了教训,武汉的牺牲不能被白白浪费。
回复 emark 2020-3-8 21:52
如何产生安全感?1、是信息透明,如今在中国哪里有确诊病例,他在曾在哪里活动,都有实时的信息公布,都有地图查询。现在每个人都有一个由大数据产生的健康码,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小区2月中旬就确诊一例,离我家不足100米,可我不悲观,因为我知道他怎么被传染的,他去过哪里,他如何住院如何确诊2、是对政府、社会的信心。刚开始确实有些慌乱,但很快整个社会就发动起来,从点到面,层层落实,非常有效。让我吃惊的更让我欣慰的是,哪怕时最艰难的时刻,没有出现抢购风潮;现在我不担心输入病例,因为中国已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处理流程,层层负责,严丝合缝。华人回国避难潮正在形成。不管西方如何说中国不好,中国人做事效率确实高3、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戴口罩怎么啦?因为这个病刚开始没有症状也可以传染,戴口罩是着对自己负责,对周边人负责。中国人戴口罩恰恰反映出中国人自觉自律和遵守规则,是优秀品质。现在快递都堆在小区门口,没有人看管,却很少丢失。总之经过这场灾难,大多数中国人对自己的信心反而增强了,不知国外的中国威胁论是否会更响了?
回复 manlei-manlei 2020-3-7 23:11
赞同您关于前半段更重要的观点,现在虽然仍不能确定新冠这个可恶的病毒是怎么产生的,但如果武汉刚开始出现这种不明原因且明显具有聚集型、密集型接触传播特点的病情时,各级有关部门就应该高度重视,错过一步迟缓一拍造成的惨重损失无可挽回!所幸后期的封城、全国总动员、4万各地医护人员支援湖北、14亿民众不出门、全民严防死守齐防控,才算尽快遏制住了可怕的疫情继续蔓延。可现在疫情在中国境外的上升又令人担忧,又还不愿借鉴中国已经证明可行且很重要的一些做法也真不好理解……
回复 言者无罪 2020-3-7 21:24
“要正确评价两种社会体制对疫情的反应,既要看疫情爆发前的表现,也要看疫情爆发后的表现,不能只看后半段,不看前半段,也不能只看前半段,不看后半段。我个人认为,前半段的表现远比后半段重要。”官媒主要宣传的是后半段。很难看到反思前半段的深度文章。应当说,这是“短板”,需要改进。
回复 阿彭 2020-3-7 14:34
从这次疫情看体制,怎么说呢?中国开始预估不足,以为堵住信息传递就会没事.不料事与愿违,疫情突然爆发,出现人传人,社会出现恐慌,怨声四起,最可怕的是漫延全国,国际上出现封闭对策,这时政府也慌了,立即动用全国之力封城杜绝传播,可以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终于扭转疫情度过险情,可是经济受到损失,百姓很苦辛.这个政府基本上是好政府,体制有缺陷,亦有优越性.
再看美国政府,医学科技优势,胸有成竹,采取不同方式应对,不提新冠只说流感,有病治病,政府淡定,百姓坦然,社会安定,经济稳定.不失为是一个良策.然后暗中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直到无法面对媒体质问才开始检测疫情,但是政府早已经作好各种准备,不怕疫情失控,至今街上无人戴口罩,工作上班照常,松紧兼顾.看来美国社会体制略高一着,显得应对自如,不失为是一个聪明才智的政府.
回复 小虫 2020-3-7 13:46
美国口罩告急,原因是上个月美国还没有发现病人的时候,爱国华侨把美国口罩全部抢光寄回中国,现在轮到美国需要口罩的时候。美国没有口罩了。美国政府已经明确表示首先保证医务人员的口罩。民众没有生病的不用带口罩,生病的人一定要带口罩。所以如果你戴口罩就是带有病毒。?难怪有戴口罩的华人被打。。。?一般人也没有口罩,也不敢轻易戴口罩,特别的华人。哈哈,不同的文化,和没有口罩供应,所以很少看见路人戴口罩。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