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内容还没有公开,我们已经可以摸到一些大概了。
自从达成协议的消息传出后,美国方面从特朗普到莱特希泽、姆努钦、库特洛,都纷纷出来说话,看来是弹冠相庆,而中国方面,谈判牵头人刘鹤没有说话,只有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一人出面,宣读了一篇声明,媒体对此也十分低调,令人感到中方的反应似乎过于冷谈。
有人问:中方是否让步太多,亏了?
关税方面,现在比较明确,美方对于已经开征的关税,分两个部分进行处理:对2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25%关税维持不变,只对12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15%关税减免一半。至于中方如何处理已征关税问题,并不明确,但是如果中国大量增加进口美国商品,那么中方势必免除对美国商品的大部分进口关税。
中方究竟承诺增加多少美国商品的进口?根据《联合早报》的最新报道,莱特希泽所透露的数字是今后两年内,中方承诺在2017年的基础上(该年度内中方购买了美国1300亿美元的商品和560亿美元的服务),增加2000亿美元的购买,以降低贸易逆差,其中包括农产品400-500亿美元。如果这些数字属实,那么中方的承诺十分惊人,几乎是2017年购买量的一倍以上。(点击这里)
很明显,中、美都作出了一些让步,但是双方的让步并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两国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只能用“不对称”来纠正“不平衡”。
更重要的是,美方强调,中方承诺进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例如“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金融业”、“货币”、“汇率”等等(但没有提到“政府补贴”问题)。美方还特别强调,双方同意建立协议的“执行机制”(enforcement system),意味着“监督”、“争议”、“仲裁”、“惩罚”等等未公布的细节。这些问题,中方过去不愿意写进协议,因涉嫌“侵犯主权”、“干预内政”。
依我看,既然中、美两国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传统意义上的“内政”和“主权”已经很难保持不受外来的干预,《中兴》案的处理,就是证明。美国坚持保留大部分关税,就是留作今后执行协议用的“杠杆”或“惩罚手段”。按照美方媒体的报道,如果中方违约,美方还可能迅速恢复已经取消了的关税。
正如美方商业部长罗斯所说,谈判最困难的症结在于互相不信任。最近中国外长王毅也承认两国的“互信”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现在达成协议,固然难能可贵,但是在今后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势必出现种种问题和争议。看来“贸易战”远没有结束,只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已。
《环球时报》认为: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可以在战略上把美国稳住拖住。
问题在于,如果特朗普连任了,或者民主党候选人当选了,
誰还会把美国农民的利益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