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给厂商带来的最大不利条件不是关税,而是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厂商无所适从。近日,《彭博社》连发两文,探讨一些大型厂商在这种不稳定环境中的应对策略。
不久前,“富士康”宣布,已经在印度为“苹果”准备了生产能力,以便在必要时,把“苹果”手机的部分生产能力,从中国境内转到境外,以规避美国的关税。此后“富士康”又宣布,并没有从中国撤资的计划。这两条新闻看似矛盾,其实正好说明,“富士康”不需要从中国撤资,只需要转移产能而已。这就掩盖了撤资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根据已知资料,“富士康”的最大客户是“苹果”,占比50%,而“苹果”的最大市场是美国,假定占比也是50%,如果有朝一日为了规避美国的关税,“苹果”不得不把供应美国市场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境外继续生产,那么“富士康”所需要转出去的产能,只是全部产能的25%而已。目前“富士康”没有这么做,是因为还没有必要,但是已经未雨绸缪,作好了应对的准备。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已经对他们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发出通知,要他们把生产能力的15-30%转移到中国境外邻近地区,例如东南亚,随时准备用中国境外的供应链继续供货。像“苹果”这样完全依靠中国供货的大型企业,在今天多变的经营环境下,不可能不预先作好准备。接到“苹果”这一通知的厂商有很多家,“富士通”只是其中之一。(点击这里)
《彭博社》所报道的另一个案列,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厂“捷安特”Giant公司。该公司的总部和总厂都在台湾,在国内拥有五个分厂。最近该公司关掉了国内的一个厂,把来自美国的订单转移到台湾总厂,日夜加班生产。公司老板认为,“中国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他又说,如果关税情况改变了,他随时准备把美国订单拿回中国进行生产。这家公司除了在台湾和国内两地有厂外,在荷兰也建立了分厂。(点击这里)
看来,“狡兔三窟”是厂商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当然,这只适用于既具规模又有充足资金的大型厂商,对于一般中、小厂,只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