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被捕一案,虽然激起了各种愤怒、怀疑和不安情绪,但是到目前为止,似乎问题集中在孟晚舟个人,还没有扩大到《华为》,更没有扩大到“中、美贸易谈判”。
大家都明白,孟晚舟被捕,是美国打压《华为》大背景下的一个突破点,但是美方要在这一个点上加以突破,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到目前为止,孟晚舟被美国司法部所指控的罪名,只限于她在2013年对《汇丰银行》作了一次失实的陈述,涉嫌“欺诈”。
我们看到,就连“保释”这样简单的程序问题,已经在加拿大法院上辩论了三天之久,今天法院终于同意保释。下一步要决定是否“引渡”,也许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即便法院判决同意“引渡”,还可以不断上诉。即便“引渡”成功,美国法院要裁决孟晚舟是否存在“欺诈”行为,更是一个非常繁琐和复杂的过程。
《华为》从2000年开始,就聘请了国际著名的KPMG《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审计《华为》公司的财务,根据KPMG所作的年度审计报告,《华为》没有任何破坏联合国或美国制裁伊朗的行为。美国想拿“伊朗”做题目打压《华为》,唯一希望在于证明《天通》是《华为》的“白手套”,但是美方要证明这一点,绝非易事。《华为》对此早有防范,一切都可能已经做到“滴水不漏”。
此案既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对于孟晚舟个人,将是一个十分漫长而难受的过程,对于《华为》反而可能起到某种保护作用。只要美方法院没有对孟晚舟作出最后的有罪判决,美方就不能无理制裁《华为》。
我仍然坚持认为:对孟晚舟的最佳救援办法,是聘请高明律师在法庭上进行强有力的抗争,而不是外交部的抗议或法院门口的示威。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华为》的业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讯设备,二是手机。《华为》的手机中,美方的成分只占7%,远低于《中兴》的60%,似乎对美方的依赖性最低,而《华为》的通讯设备对美国的依赖性极大,每年需要购买美国零部件100亿美元。如果美方“断供”,有可能置《华为》于死地。(点击这里)此外,《华为》有能力自己设计芯片,却不能制造芯片,需要依赖台湾的芯片厂,而这些芯片厂大都在美国的影响力之下。
孟案爆发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美方是否也会像对付《中兴》那样,威胁对《华为》断供。美国号称“法治国家”,要想断供《华为》,必须有正当合理的借口,目前看来还没有。
孟晚舟案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影响中、美两国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今天消息,中方将削减美国汽车进口中国的关税,从40%减到15%(点击这里)。此外中国也在准备恢复购买美国大豆,原定25%的大豆进口税用政府“进口补贴”的办法来抵消。
中方对美方汽车和大豆征收25%附加税,是中方对美方征收关税的最主要报复性措施,现在主动取消,这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至少说明孟晚舟事件还没有影响贸易谈判。
在中美关系趋于和缓的大环境下,孟晚舟的案子拖到最后,可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