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国经济强劲,美元强势,购买力上涨,近期内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降反升,9月份的逆差为创记录的341亿美元,10月份的逆差虽然有所下降,仍然高达319亿美元,似乎没有大幅下降的趋势,有人开始怀疑特朗普使用征税办法来降低美国贸易逆差的计划已经失败。
但是昨天《美国之音》所报道的《瑞银》调查数据,第一批340亿美元征税名单上的商品进口数量出现“急剧和明显”的下滑,降幅达到30%。这一批征税名单是7月份宣布的,税率为25%。
第二批160亿美元(税率25%)和第三批2000亿美元(税率10%,明年起增加为25%)的进口商品是否会出现同样的下滑,现在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调查报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征税对商品是否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将会陆续显现。
美国对第一批商品征收关税的时间是今年7月份开始的,其效果在10月份才开始显现,即需要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此看来,目前对2000亿美元进口商品征收10%关税可能没有多少效果,因为被人民币近期的贬值所抵消,真正的效果将发生在明年一月份开征25%关税之后,也许要等到明年4月份才能显现效果。
如果第二批160亿美元商品因为25%关税也出现了进口量“急剧和明显”下滑,那么我们可以断言,关税对于消除贸易逆差的效果是明显的,如果特朗普再增加第四批2500亿美元的商品,把征税扩大到全部中国商品,再把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45%,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希望不至于走到这一步,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没有关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零关税”)到“征收关税”,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低关税到高关税,只是“量的增加”,这两种变化具有截然不同的重要性。一旦开始征税,就可能范围越来越广,税率越来越高。
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在这场“贸易战”中能取得最后胜利,特朗普认为中国输不起美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国认为美国输不起中国这个庞大的货源。这是一场“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正所谓“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谁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取决于市场,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这场博弈所造成的影响,最初也许只是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但是最后势必发展到“掐脖子”的程度。对于“稀土金属”来说,目前是中国的“卖方市场”,美国只能吃瘪,而对于“高科技”这个商品来说,目前是美国的“卖方”市场,中国只能吃瘪.
市场条件会不断起变化,“卖方”和“买方”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会增减或换位,眼下国际市场的整体概况是供大于求,产能过剩,“买方”占优势,更何况美国的高科技在全世界范围内领先,世界各国都对美国的高科技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高科技行业什么时侯才能完全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也许要在10年之后,至少是在2025之后,眼下的力量对此是:“远水救不了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