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日报》最近发表文章说:“这场中美贸易交锋......让我们对国家实力的认识也有了更多素材和新的维度。” 文章总结说:“我们更加清楚了,为崛起为现代化强国,我们还有大量事情要做。” (点击这里)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我们虽然自称“第二”,很多人认为已经是“第一”。国内媒体往往喜欢引用外媒的评论,其实大家都明白,老外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了解十分有限,他们往往出于政治目的,你爱听什么他就讲什么,或者是反过来,恶意攻击,故意贬低。
今天我从网上搜得原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现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两天前对这一问题的论述,觉得分析得很有道理。(点击这里)
贺铿说,中国的经济一向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贺铿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中国民间的消费增长十分疲弱,而投资已经造成巨额内债和产能过剩,无以复加。
贺铿说根据世界182个国家的统计,消费应该是GDP的65%,2000年以前,中国的消费能力大约是GDP的63%,还算可以,但是如今(2010年)消费能力已经下降到4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消费能力的增长远落后于GDP的增长。今后中国必须大力提高内需,但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
民间消费能力的增长为什么跟不上财富的增长速度?贺铿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十分悬殊,1%的人占有了25%的财富,25%的人只占有1%的财富。这些年来,财富的增加主要是在富人,而富人增加财富后对提高内需和消费没有起多大作用。
贺铿指出,这些年来中国的“地方债”,即地方政府为扩大基建所造成的债务,高达人民币40万亿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信用”。贺铿说中国地方政府的信用很差,还不如企业,欠下这么多债,竟没有一家愿意还债,他们说,连发工资都有问题,财政很困难,支付利息都有困难,如何还债?
贺铿又指出,中国的企业债务是14万亿美元,比美国13.1万亿美元还高0.9万亿。而美国的GDP比我们高,我们的GDP只有美国的65%,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看,央企2015年有关研究机构研究的结果,央企资产负债率91.8%,应该说基本上资不抵债。所以说“僵尸企业”是个大问题。
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结果是“产能过剩”,因此今后企业扩大投资的可能性不大。政府虽然可以继续扩大基建投资,但是现有的地方债务已经难以归还,很难再加大“杠杆”(“举债”的代名词)。贺铿特别指出,今天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仍然是“金融风险”。
按照贺铿的分析,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的两驾(消费和投资)“疲软无力”,言下之意,今后中国的经济仍然严重需要依赖出口,如此,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差额仍然难以平衡。中国答应美国今后大量增加对美国商品的采购,但是购买力来自何方?也许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依靠国家的力量,加大与其它国家的差额,来弥补中、美贸易的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