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瑞士并购监管当局Swiss Takeover Board上星期五宣布称,《海航集团》在2016年收购瑞士GateGroup过程中所提供有关贯君(北京人)和Bharat Bhise(香港人)持有《海航集团》的股权资料虚假失实,且至今未能提供有关公司股东的真实详情。(点击这里)
实际上,到了2017年初,Bharat Bhise所持股份转给了贯君,使贯君持股高达约30%,成为《海航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再后来,到了2017年中,贯君所持的股份又被转入在纽约新注册成立的《纽约慈航公益基金》。此贯君究竟为何许人?他的注册地址为什么在北京市内一个不起眼的低收入居民区?《海航集团》负责人谭向东后来承认,贯君是“代我们持股”(点击这里),可见Bhise先生也好,贯君也好,都是过渡性质的“代人持股”,他们究竟是代谁持股,至今仍然是个疑问。
在此之前,《海航集团》已经在国内进行资产重组,其大约21%的股份,改由《海南慈航公益基金》所持有。到目前,集团的最大股东是两个“慈航公益基金”,共持股51%,两位创办人陈峰和王健持股约15%,共30%,其他股东合计占股20%。
这两个“公益基金”至今仍然充满各种疑问,它们究竟属于社会,还是个人?基金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谁作决定?是否向社会公开?是否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海南航空》和《海航集团》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实体。《海南航空》是上市公司,其股东组成和营业状况都需要向社会公布,2016年公司总资产为人民币1481亿元,净资产为559亿元,公司有飞机约200架,2016年的营业收入大约407亿元,实现净利润22亿元(点击这里,共166页)。《海航集团》则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并非上市公司,没有义务向社会公开其股东组成或公司的经营详情,但是由于其大规模的国际并购行为,引起相关各国监管机构的注意。例如德国法律规定该国银行的股东如果持股达到或超过10%,就需要接受比较严格的审查,《海航集团》入股该银行9.9%,明显是为了规避德国监管当局的进一步审查。
近年来《海航集团》总资产的极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其在国内、国外的大规模并购,2016年的集团总资产已经达到人民币一万亿元,属下的上市公司多达20家,《海南航空》只是其中之一。《海航集团》的业务遍及航空、物流、机场、后勤、租赁、酒店、房地产、银行等等。如此庞大并购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和股市或社会集资。应该承认,这些都是合法的,不能说它的钱是“盗”来的。问题只在于集团的负债额度是否过高。《海航集团》自称负债比例仅60%,即6000亿元,属于正常范围。由于它不是上市公司,没有义务公开提供会计师的审计证明,公司净资产4000亿元的数字很可能含有大量水份。
话虽如此,《海航集团》的最大股东是两个“慈航公益基金”,毕竟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奇闻,充满神秘感。对此,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一、陈峰是虔诚的佛教徒,主张做好事回馈社会,用“公益基金”占公司大股来实现其理想。目前,这是《海航集团》的公开说法。
二、《海航集团》为了不断得到高官的支持,向高官提供“干股”,或允许官员以最低价购买原始股,然后用人头(例如领导人的司机)代为持股,以这种方式行贿政府官员,在国内并不少见,只是在外界的查询和并购监管机构的调查压力下,不得已将“代持股份”转为“公益基金”。当然,也有可能是高官拒绝接受或不敢接受这种变相行贿,最后用“公益基金”持股的办法来解决这部分股权的归属。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政府官员在《海航集团》持有个人股份。
三、《海航集团》目前为私人所有,但经营航空和机场等敏感行业,规模太大之后可能引起“国有化”的危险,故用“公益基金”占大股作为未来的“预防性”措施。